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的治療方法

作者:養生小編  時間:2016-09-22 15:23:03  來源: 大眾養生網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是常見疾病之一,也是經常危害健康的疾病之一。所以我們在生活中一定要注意提高自己的免疫力。下麵,我們就來仔細說說能夠有效提高免疫力

一、治療

  1、抗菌治療盡量選用最大劑量易進入腦脊液的殺菌藥,首劑劑量加倍,從靜脈推入或快速滴入。對革蘭陰性杆菌腦膜炎的療程至少3周,而革蘭陽性菌的腦膜炎的療程至少2周。

  (1)病原菌尚未明確的腦膜炎:過去常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300mg/(kg·d)加氨基糖苷類,由於後者的有效血濃度與中毒濃度比較接近,又不易進入腦脊液,且有耳和腎毒性,現在多采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加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200mg/(kg·d)或頭孢曲鬆(頭孢三嗪)100mg/(kg·d)等,特別是後者具有廣譜、高效、半衰期長、對革蘭陰性杆菌作用效果好、使用方便等優點,已成為治療嬰幼兒化膿性腦膜炎的常用藥物,但其可與膽紅素競爭白蛋白,有增加核黃疸的危險,在新生兒黃疸時少用。

  (2)病原菌明確的腦膜炎:可參照藥敏試驗結合臨床選用敏感的抗生素。GBS首選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或青黴素;葡萄球菌可選苯唑西林(新青黴素Ⅱ)或萬古黴素;耐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的革蘭陰性杆菌可選第三代頭孢菌素,如頭孢噻肟或頭孢曲鬆(頭孢三嗪);銅綠假單胞菌首選頭孢他啶,次選頭孢呱酮(先鋒必);厭氧菌可選甲硝唑和青黴素。

  (3)腦室膜炎:實驗表明病原菌是從脈絡叢進入側腦室,再擴散至蛛網膜下腔,由於腦脊液循環由上至下單向流動,鞘內注射藥物不易到達腦室,故現多不再用鞘內給藥,可放保留導管於側腦室注入抗生素。較多的國內外報道顯示,腦室內給藥可提高治愈率,減少後遺症,每次可用慶大黴素或阿米卡星(丁胺卡那黴素)1~5mg,氨苄西林(氨苄青黴素)10~50mg。

  2、降顱壓顱內壓明顯增高時可用呋塞米每次1mg/kg靜推,20%甘露醇每次0。5~1g/kg快速靜脈滴注,兩者可交替應用,但不主張多用,因多次使用易使腦脊液黏稠,增加炎症後的粘連。

  3、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應用研究表明,當應用抗生素治療化腦時,細菌大量溶解可刺激機體產生更多的炎性介質,而加用地塞米鬆治療可抑製上述炎性介質的產生,從而減輕炎症,減少細菌性腦膜炎的後遺症和病死率,因此應早期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一般選用地塞米鬆,每次0。1~0。2mg/kg,首劑最好在開始抗生素治療前15~20min應用,以後每6~8小時1次,維持2~4天。

  4、硬腦膜下積液明確硬腦膜下積液時,應進行硬腦膜下穿刺放液,每次不超過15ml,穿刺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5、支持療法

  (1)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不能進食時靜脈補液,早期嚴格控製輸液量(一般可用70%的維持量),因病初常因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引起液體瀦留而導致稀釋性低鈉血症,且常伴有腦水腫。

  (2)輸新鮮血或血漿:每次10ml/kg,根據病情可少量多次應用。

  (3)輸入血丙種球蛋白:有資料表明靜脈輸注人血丙種球蛋白在治療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有一定療效,推薦的劑量為500mg/(kg·d),共3~5天。可能的作用機製如下:

  ①提高血清和呼吸道IgG水平。

  ②激活補體係統。

  ③加強吞噬功能和Fc介導的黏附作用。

  ④對細菌感染引起的免疫缺陷狀態有調節作用。

  ⑤通過調理及抗原物異性抗體,增強患兒對細菌的免疫反應。

  靜脈輸注人血丙種球蛋白的不良反應有皮膚潮紅、惡心、嘔吐、頭痛、呼吸短促等過敏反應,通常發生在輸液早期,而且與靜注速度有關。

 二、預後

  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的病死率近年來無明顯下降,一般資料顯示可達12%~30%,低體重兒和早產兒可達50%~60%。幸存者可留有失聽、失明、癲癇、腦積水、智力和(或)運動障礙等後遺症。早期診斷及時正確的治療是成功的關鍵。如能及時診斷,盡早得到正確治療,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同樣可以徹底治愈,對減少後遺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如果你的身上出現上述現狀況的時候,這個時候一定要提高警惕,及時的去到醫院檢查,因為很有可能是換上了新生兒化膿性腦膜炎了。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