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的時候,是人的精神最虛弱的時候,很容易胡思亂想。這時候大家注意下,千萬不要恐嚇別人,尤其這種腸吸收不良患者。
中醫認為,腸吸收不良綜合征屬中醫“虛勞”、“虛損”、“脾痿”範疇,多因胃腸等消化係統慢性疾病導致長期厭食、久瀉,終而引起脾氣痿弱、腎氣受損、精氣匱乏,整個機體失充營養的虛損病證,病位在脾、胃、腎,病性以虛為主。中醫辨證分為脾虛血虧、脾虛濕困、脾胃虛寒、脾腎陽虛四型施治,獲得了比較滿意的臨床療效。
1.脾虛血虧型:症見久不欲食、脘腹脹滿、大便溏薄、形體消瘦、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治宜補脾養血。方用歸脾湯加減。藥用西洋參、炙黃芪、炒白術、朱茯神、炒棗仁、桂圓肉、廣木香、當歸、遠誌、炙甘草、生薑、大棗、首烏、黃精等。
2.脾虛濕困型:症見脘腹脹痛、腸鳴腹瀉、惡心嘔吐、形體消瘦、神疲乏力、氣短懶言、舌淡胖、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濡緩。治宜補脾益氣、除濕止瀉。方用蒼白二陳湯化裁。藥用蒼術、白術、法半夏、陳皮、茯苓、黨參、炙甘草、砂仁、炒苡仁、炒扁豆等。
3.脾胃虛寒型:症見長期腹瀉、反複發作、大便稀溏如油狀、脘腹脹痛、喜溫喜按、惡心嘔吐、食納呆滯、畏寒肢冷、形體消瘦、神疲乏力、或見水腫、舌淡胖、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緩。治宜溫中散寒、化濕止瀉。方用良附丸合理中湯加味。藥用高良薑、香附、炒白術、炙黃芪、幹薑、黨參、炙甘草、炒苡仁、炒扁豆等。
4.脾腎陽虛型:症見久瀉不愈、腹痛隱隱、腸鳴腹脹、大便稀溏、形寒肢冷、神疲倦怠、食少納呆、腰膝酸軟、舌淡、苔白、脈弱。治宜溫補脾腎,固腸止瀉。方用自擬愈腸煎。藥用炒石榴皮、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煨柯子、炙米殼、吳茱萸、大棗、附子、幹薑、茯苓、苡仁、赤石脂、禹餘糧、杜仲、鎖陽、台烏、沉香、肉桂、小茴香等。
看完上麵的描述,相信大家對腸吸收不良有一個深刻的認識了。自己內心應該有了一個答案。當然一定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看待自身的問題,最主要的還是養成好的生活和作息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