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地黃對於醫藥方麵的價值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對於治療一些疾病是很有效的。幹地黃中含有很多對人體有益的物質,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別名】 地髓(《本經》),原生地(《本草正義》),幹生地(《中藥誌》)。
【來源】 為玄參科植物 地黃 的 根莖 。10~11月間采挖根莖,除去莖葉、須根,洗淨泥土,即為鮮地黃。幹地黃(不用水洗)直接置焙床上緩緩烘焙,須經常翻動,至內部逐漸幹燥而顏色變黑,全身柔軟,外皮變硬時即可取出。亦可用曬幹法。
【原形態】 地黃,又名:芐(《爾雅》),芑(《別錄》),牛奶子(《本草衍義》),婆婆奶(《救荒本草》),狗奶子(《植物名實圖考》),山煙、山白菜、酒壺花,甜酒棵、蜜罐棵。
【生境分布】 主要為栽培,亦野生於山坡及路邊荒地等處。河南、浙江、江蘇、安徽、山東、河北、遼寧、山西、陝西、內蒙古、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均有分布。主產河南、浙江。河北、陝西、甘肅、湖南、湖北、四川、山西等地亦產。以河南所產者最為著名。
【性狀】 呈不規則的圓形或長圓形塊狀,長6~12厘米,直徑3~6厘米。表麵灰棕色或灰黑色,全體皺縮不平,具不規則的橫曲紋。細小的多為長條狀,稍扁而扭曲。質柔軟,幹後則堅實,體重。不易折斷,斷麵子坦,紫黑色或烏黑色而光亮,顯油潤,具粘性。氣微香,味微甜。以肥大、體重、斷麵烏黑油潤者為佳。
【炮製】 幹地黃:用水稍泡,洗淨泥砂雜質,撈出燜潤,切片曬幹或烘幹。生地黃炭:取洗淨的幹地黃,置煆鍋內裝八成滿,上麵覆蓋一鍋,兩鍋接縫處用黃泥封固,上壓重物,用文武火煆至貼在蓋鍋底上的白紙顯焦黃色為度,擋住火門,待涼後,取出;或將幹地黃置鍋內直接炒炭亦可。
【性味】 甘苦,涼。
【歸經】 入心、肝、腎經。
【功能主治】 滋陰,養血。治陰虛發熱,消渴,吐血,衄血,血崩,月經不調,胎動不安,陰傷便秘。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5錢,大劑1~2兩;熬膏或入丸、散。外用:搗敷。
【注意】 脾虛泄瀉、胃虛食少、胸膈多痰者慎服。
【附方】 ①治消渴:黃芪、茯神、栝樓根、甘草、麥門冬各三兩,幹地黃五兩。上六味,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分三服,日進一劑,服十劑。(《千金方》)
【臨床應用】 ①治療風濕、類風濕性關節炎
【備注】 河南栽培者,稱懷慶地黃,其主要特點為植株較大;根莖較肥大,呈塊狀、圓柱形或紡錘形;花不密集於莖頂,成稀疏的總狀花序。
【摘錄】 《*辭典》
【出處】 出自《神農本草經》。
以上介紹的關於幹地黃的知識,相信大家對於幹地黃的認識又會多一點了。我們在生活中可以食用幹地黃對身體進行調理和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