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的針灸保健防病曆史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9-04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預防疾病、增進健康是中醫學的重要思想內容之一。公元前八至七世紀的《易經》中就已提到“君子以思患而豫(預)防之”,這是“預防”二個字最早出現在古 籍中。此後,在西漢成書的《淮南子》更明確指出:“良醫者,常治無痛之病,故無病”。表明古人已認識到預防疾病是趨吉避凶、保健延年的一種主要手段。現 代,隨著物質文明的提高,科學技術和社會思想的進步,預防醫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防止疾病發生、增進身體健康、提高工作能力、延長人類壽命的學科。它正在對 整個醫學科學和人類生命素質產生著極其深刻的影響。中醫學的預防保健思想和的積累的豐富經驗,不僅受到了海內外預防工作者的極大關注,而且正在不斷取得進 展。

針灸保健防病是中醫預防學的一個十分重要的組成部份,在我國也有二千餘年曆史。特別是從20世紀中葉起,我國的針灸工作者更廣泛應用針灸於各科預防。而近 三十年來,應用針灸進行保健,可以說是風靡全球。總結古今醫家這方麵經驗,揭示針灸保健防病的規律,對促進針灸預防學的形成,豐富現代預防學的內容,造福 全人類,都將功德無量。
古代概況
最早記載針灸預防的古籍文獻,是《黃帝內經》。它既提出了針灸防病的思想“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故曰: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 也”。(《靈樞•逆順篇》)。意思是說,凡是良醫總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或者在發病的早期就進行針刺,所以良醫重視預防疾病的程度要勝過治療疾病;又強調 針灸有保健強身的作用:“是故刺法全神養真之旨,亦法有修真之道,非治疾也”。(《素問•刺法論》)。在一些篇章中,載述了具體預防的方法,如救治五髒急 性熱病,該病在未發之時,往往於麵部不同部位先顯露赤色,故需“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素問•刺熱篇》)。另如治瘧疾,也指出應在未 發之前針刺。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內經》奠定了針灸防病保健的理論基礎。
東漢時期,張仲景繼承了《內經》的治未病思想。他雖然重在藥物辨治,但也涉及到針灸預防。《金匱要略》首篇就開宗明義指出:“若人能養慎,不令邪風幹忤經 絡;適中經絡,未流傳髒腑,即醫治之。四肢纔覺重滯,即導引、吐納、針灸、膏摩,勿令九竅閉塞。”(《髒腑經絡先後病脈證第一》)。著重強調平時注意保健 防病,一旦病邪侵入也應在早期防治。
#p#副標題#e#
晉唐之際,偏重灸法。這一時期針灸保健防病得到較大發展,特別是艾灸廣泛地用於預防,對後世產生深遠的影響。其重點在於預防各種急重之症,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強調未雨綢繆。一種是通過類似現代的空氣消毒法,預防疾病傳染,如《肘後備急方•卷二》提到“密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壯”,以防瘴癘之疾。雖然其實 際效果如何,尚待驗證,但這種設想則頗為難能可貴。另一種是運用艾灸之法增強人的抵抗力,達到預防目的。如唐•孫思邈記載:“凡人吳蜀地遊官,體上常須三 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溫瘧毒氣不能著人也”。(《千金方•卷二十九》)。進行預防時,當時的醫家還注意到應因地製宜,《諸病源候論•卷四十五》提 到:“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江東地溫,無此疾,古方既傳有逆針灸之法,今人不詳南北之殊,便按方用 之,多害於小兒”。“逆針灸”一詞是指預防性針灸的意思,也是在晉代提出的,首見於《範汪方》。
二、重視防微杜漸。早期積極救治,也是預防內容之一。當時醫家除主張平時預防外,也注意在發病之初,徵候顯露之前,用針灸之法截斷病勢,滅之於萌芽。如 “癰疽初發如微,人多不以為急,此實奇患,惟宜速治之,治之不速,病成難救”(《千金翼方•卷二十三》)。及早防病,不僅效果明顯,預後亦佳,《備急千金 要方•卷七》曾提到風毒一症,“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覺即灸所處三、二十壯,因此即愈,不複發也”。應該指出的是,這一時期,防病雖偏重艾灸,但也提到針 刺,或針灸藥結合。以中風為例,《備急千金要方》中既提到“惟風宜防耳,針耳前動脈及風府神良”的刺法預防;又載述了”夫諸急卒病多是風,初得輕微,人所 不悟,宜速與續命湯,依腧穴灸之”的灸藥合用之法。在針灸保健上,雖然晉唐時期有關養生文獻較多,但針灸方麵的內容尚少。《舊唐書》曾載柳公度年八十餘步 履輕健,其養生之術也是使用溫灸氣海穴法:“吾初無術,但未嚐以元氣佐喜怒,氣海常溫耳”。《備急千金要方》提到灸膏肓穴可以達到保健增壽的效果:“此灸 訖,令人陽氣康盛”。《外台秘要•卷三十九》還介紹灸三裏穴預防老視眼,“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裏,令人氣上眼暗”,從而推遲衰老。
#p#分頁標題#e#
宋代之後,針灸保健防病特別在針灸保健上有顯著的進展,其特點如下:
一、艾灸成為主要保健之法。根據中醫理論,灸法有溫陽散寒、助元固本之功,加之灸物價廉易得,灸法簡便可自行操作等,這就使得艾灸普遍推廣,成為延年益壽 的經濟有效的手段。明•李梴在《醫學入門》中即提到:“凡一年四季,各薰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從而“延年益壽”。為了驗證針灸保健的實際臨床效 果,一些醫家還作了親身試驗。如宋•王執中在《針灸資生經》中記述:“令人既本能不以元氣佐喜怒,若能時灸氣海使溫,亦其次也。予舊多病,常恐氣短,醫者 教灸氣海,氣遂不促,自是每歲須一、二次灸”。另如竇材,自五十歲後“常灸關元五百壯”,“遂得老年康健”(《扁鵲心書•卷上》)。在保健灸的操作上,出 現多種灸法,包括單純的艾灸(直接灸或隔物灸),薰灸法(類似現代艾條灸)等。還有一種鼠糞灸,《針灸資生經•卷三》:“舊傳,有人年老而顏如童子者,蓋 每歲以鼠糞灸臍中一壯故也。”保健灸的壯數,一般認為與年齡有關,如“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 百壯”(《扁鵲新書•卷上》)。亦有如上所述,每季一灸的,壯數則可少至一壯。保健灸的選穴上,以神闕、氣海、關元、足三裏、膏肓等穴最為常用。
二、針灸防病之法日趨完備。仍以中風預防為例,隨著古代醫家對中風症病因病機認識的逐步深入,預防之法亦有所改進。宋代王執中提出了:“灸絕骨、三裏 等穴,凡遇春秋,常灸以泄氣,素有風人可保無虞”(《針灸資生經•卷四》)。元代的《衛生寶鑒》中,又據中髒和中腑之候的不同,分別提出預防之法:“凡覺 手足麻痹或疼痛,良久乃已,此中腑之候,……病在左,則灸右,病右則灸左。凡覺心中憒亂,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痹,此中髒之候,不問是風與氣,可連灸此七穴 (指百會、大椎、風池、肩井等等——著者)”。至明•楊繼洲,更進一步加以總結,他在《針灸大成•治症總要》中首先指出要灸藥結合:“但未中風時,一兩月 前或三、四個月前,不時足脛上發痠重麻,良久方解,此將中風之候,便宜急灸三裏、絕骨四處各三壯,後用生蔥、薄荷、桃柳葉煎湯淋洗”;其次,強調預防灸的 時機;“如春交夏時,夏交秋時,俱宜灸”,“常令二足有灸瘡為妙”;最後還要求注意飲食及生活起居等,使之達到更好的預防目的,否則,“但人不信此法,飲 食不節,色酒過度,卒忽中風”。灸絕骨、足三裏預防中風的實際效果,通過現代醫家的驗證得到了肯定。
在這一時期,針灸保健防病的觀念已為越來越多醫家所接受。明代著名針灸家高武所言:“無病而先針灸曰逆,未至而迎之也”(《針灸聚英•卷三》),就是頗為生動的概括。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