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心以慈悲為懷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1-06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佛法中說到,菩薩智慧越高,慈悲就越大;並非是有了慈悲便沒有了智慧。假如隻有慈悲,沒有智慧,則無異於凡夫;隻有智慧,沒有慈悲,那麼這種智慧也就和小乘一樣了。所以菩薩應該是悲智一如;大乘法應該是慈悲與智慧平等的。但我們平常人要怎麼來運用慈悲思想呢?

養心以慈悲為懷

慈悲思想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基礎。佛教以慈悲為本,尤其是大乘佛教更是主張慈悲普度,利樂眾生是成佛的先決條件。《增一阿含經》三十八卷《力品》雲:“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慈本是指父母的愛,引申為憐愛。《辭海》引《新書.道術》說:“親愛利子謂之慈”,又“惻隱憐人謂之慈。孔穎達疏‘慈者,愛出於心,恩披物也’”。悲是指悲哀,傷心。《辭海》引顏師古注:“悲謂顧念也。”“慈悲”一詞,《辭海》注為“佛教名詞,謂以愛護心給予眾生,以安樂名慈,以憐憫心拔除眾生的痛苦為悲”。《大智度論》卷二十七《釋初品大慈大悲義》雲:“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慈指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這是一片愛心;悲是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這是一片同情心。佛教從佛祖釋迦牟尼始,即以慈愛為懷,以悲憐為情,想拯救眾生於苦海,這對佛教以後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逐漸形成大乘的自覺覺人、自利利他的信念原則。他們喊出“我為十方人作橋,令悉踏我上渡去”,“眾生度盡方成正覺,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獄,誰人地獄”的道德誓言,顯示出慈愛悲壯的博大胸懷。 #p#分頁標題#e#

《大智度論》曰:“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救一切眾生苦;大慈以喜樂因緣與眾生,大悲以離苦因緣與眾生。”佛給予眾生未來之歡樂,故為“大慈”;它為救度眾生拔除痛苦,故名“大悲”。因此,佛教的道德準則不但體現於對自我修持的要求,而且還貫穿在人與人、人與眾生之間的關係上,並希望和幫助他人得到快樂,希望和幫助他人解除痛苦。因此,它以利他為人生觀,講究施與恩惠,救除患難。

佛教宣揚“大慈大悲”,佛陀則是奉行大慈大悲的先驅。話說佛陀的弟子眼睛失明,要穿針縫衣都很困難。作為偉大的聖人,佛陀主動去幫助這位失明的比丘,並一針一線地為弟子縫衣。有病的弟子口渴了,佛陀會去親自倒茶。有時他還親自服侍重病的弟子,為他們清理汙穢的糞便和血膿。他說:慈悲就要不分大小、貴賤、高低!有一次摩羯陀國的阿閣世王與越祗國發生糾紛而準備戰爭,就派大臣雨舍去拜訪剛從越祗國回來的佛陀,打探敵情。佛陀知道他的來意,故意不正麵回答,而是同弟子阿難大談越祗國的政治民主、上慈下孝,並用很嚴肅而慈悲的神情說:“假如一個國家具有政治民主和上慈下孝的民風,這個國家必然強大......”雨舍終於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你瞧,“慈悲”戰勝了一場戰爭!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