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體病是由多種因素複合作用所致,主要包括細菌、口腔環境、外界刺激等。
一、細菌感染
細菌感染的主要途徑有:
1、經牙體缺損處感染。如深齲、牙外傷、重度磨損等嚴重牙體缺損,細菌及毒素通過牙本質小管或穿髓點侵入牙髓。
2、經牙周感染。細菌及毒素經過牙周袋,通過根尖孔,側副根管而侵入牙髓。
3、血源感染。細菌及毒素經過血液而侵入牙髓是十分罕見的,但並非不可能。
二、化學刺激
1、藥物刺激製洞後消毒用藥。如酚類可致牙髓受到刺激。
2、充填料刺激深洞直接用磷酸鋅水門汀墊底,複合樹脂直接充填等都可能刺激牙縫。
三、物理刺激
1、溫度刺激。製洞時如使用氣渦輪機必須噴水降溫,否則導致牙髓充血、出血引起炎症。
2、電流刺激。口腔內如有兩種不同金屬的修複物接觸,通過唾液可產生電位差,對牙髓有一定刺激。
3、氣壓變化的影響。在高空飛機或深水潛泳時,氣壓變化可導致牙髓病變急性發作。
4、創傷。糖尿病等可引起牙髓退變,腫瘤亦可波及到牙髓,血源性感染引起的牙髓病極少。
牙體病常引起牙周炎、根尖周炎等並發症。
牙周炎是累及四種牙周支持組織(牙齦、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質)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往往引發牙周支持組織的炎性破壞。
急性根尖周炎:早期患牙有輕度疼痛,此時患牙咬緊,疼痛可以暫時緩解,隨炎症加重,患者齒伸長,有浮出感,輕叩患牙即疼痛。根尖周炎時疼痛為自發性、持續性痛,且範圍局限,患者能明確指出患牙。如果急性根尖周炎沒有得到治療,炎症繼續發展,形成急性根尖膿腫,則疼痛加剮,叩痛明顯,且有持續性跳痛。
臨床上將牙體病分為急性牙體病和慢性牙體病兩種,臨床表現也不盡相同。
一、急性牙體病
多為外傷引起,主要表現為劇烈地自發性痛,特點如下:1、疼痛常突然發作,早期呈間歇性,一般約持續數分鍾,隨後數小時間歇期,病員尚可指患牙。隨病情發展,發作期延長,間歇期縮短,逐漸轉變為持續性劇痛,並沿同側三支神經分布區放散(如上牙向頸部、耳前、顴頰部;下牙向耳下、耳後、下頜部放散),往往不能明確指出患牙部位。2、疼痛往往夜間較劇,臥倒時尤甚。3、早期冷、熱刺激均可激發或加劇疼痛,以冷刺激痛較明顯;後期或化膿時,熱刺激疼痛,冷刺激僅可使疼痛暫時緩解。後期患者常含冷水,或吸冷空氣以減輕疼痛,此種症狀對診斷有一定幫助。4、檢查時常可見患牙穿髓,探痛明顯。
二、慢性牙體病
由於齲病等大多是慢性病變,對牙髓有長期持續的刺激,可使牙髓發生慢性炎症的過程。在慢性牙髓炎發展過程中,如多形核白細胞增多,則釋放的溶酶體酶也增多,而使炎症加劇,臨床上即可出現急性發作的症狀。牙體慢性損傷、牙周病、牙本質化學刺激都可使牙髓呈現慢性炎症的過程。
牙體病的預防最有效的伴發就是保持口腔衛生,減少或消除病原刺激物每個人應該從小養成口腔衛生習慣,學會合理刷牙方法
刷牙可以清除口腔中的大部細菌,減少菌斑形成,盡可能做到早晚各刷一次
飯後漱口,唾前刷牙更重要,因為夜間間隔時間長,細菌容易大量繁殖
牙體病在確診時,除依靠其臨床表現外,還需借助輔助檢查。牙體病的檢查主要做常規口腔檢查,檢查可見牙體缺。檢查時常可見患牙穿髓,探痛明顯。
牙體病患者應避免食用刺激性食品和過熱的食品避免引發窗口出血。以下是對牙體病患者飲食的幾條建議:
1、吃冷飲。冷食可使血管收縮而利於止血,並可減輕水腫和疼痛,同時還可盡量減少對創口的撞擊。可選擇喝一些涼牛奶、冰洪淋、果汁等。
2、吃半流質飲食和軟食。如米粥、煮爛的麵條、蔬菜泥湯等。
3、不要吃粗糙食物。如韭菜、芹菜、硬米飯等,以免粗糙顆粒刺激創口,不利於愈合。
4、不要吃過熱的食物。以免使血管擴張引發創口出血。
5、多吃高營養、高蛋白飲食。如牛奶、菜肉粥、炸豆腐、果醬麵包、豆腐腦、西紅柿雞蛋鹵等。
牙體病治療的目的在於終止病變過程,阻止其繼續發展並恢複牙齒的固有形態和功能。由於牙齒結構特殊,雖有再礦化能力,但對實質性缺損無自身修複能力,除少數情況可用藥物外,均需采用手術治療。
初期慢性牙髓炎可采用間接蓋髓術。其它情況的慢性牙髓炎後牙采用幹髓術,前牙則采用去髓術。年輕人特別是牙根尚未發育完成的恒牙可采用切髓術。
慢性牙髓炎急性發作時先應急處理,方法是局麻下開髓引流、藥物止痛等。待劇痛緩解後,後牙采用幹髓術,前牙采用去髓術,逆行性牙髓炎采用去髓術合並牙周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