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頸部> 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

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簡介

相關問答

  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是指因退行性波及頸椎後方小關節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現損傷性關節炎反應,並產生一係列臨床症狀的疾病。

【詳情】

01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具體的發病機製及病理改變過程,因缺乏深入的研究,而欠明了。但創傷和退變則是引起本病發病的兩個肯定性因素。

  1、創傷:日常生活中,頭頸部屈伸、旋轉等活動較多,主要依靠椎間關節和兩側小關節協同完成。不良的工作體位,如打字員、家務勞動者,長時間低頭工作,在小關節產生剪切力,使關節囊處於張力狀態,而超負載的張力則使關節囊產生創傷性炎症反應並逐漸變厚變硬。車禍時,頭頸部揮鞭樣抽傷驟然對小關節施加加減速力的損傷,使小關節發生關節軟骨及軟骨下骨折,關節囊撕裂及關節囊內積血等。關節囊創傷性炎性改變,使滑膜細胞活躍,骨液分泌增多,還可伴有積血,使關節腫脹,關節囊內壓增高,刺激囊壁C類神經纖維未稍而引起頸部疼痛等一係列症狀。有人在小關節囊內注入生理鹽水可誘發頸部產生疼痛。關節囊創傷還可使微血管擴張,紅細胞、白細胞等有形成分滲出至關節液內,並沉澱及機化,引起關節粘連。關節軟骨的損傷使關節麵粗糙,從而增加受創傷機會,導致軟骨逐漸萎縮、關節間隙狹窄等關節炎性改變。骨關節的創傷是發生退變的重要因素。

 2、退變:隨著年齡的增長,退變是一個不可避免的過程。在小關節勞損或受創傷後會發生關節囊肥厚、疤痕形成。關節囊反複受損,使滑液分泌功能喪失,滑液分泌減少,關節軟骨因缺乏營養而發生退行性變化,逐漸變薄和粗糙。軟骨表麵破裂,可延至軟骨內,甚至形成小碎片脫落於滑液內。相互咬合的小關節麵由於磨損,不僅損傷關節麵,且根據Wolf定律逐漸發生軟骨下骨的致密化。關節表麵的愈加粗糙並硬化,導致小關節突發生肥大,邊緣形成骨贅。軟組織內礦物質濃度改變,也可使關節囊鈣化、結構發生改變,使小關節在運動中受創傷更大,從而加速了關節退變的發生。

  創傷和退變間無明確的界限,作為致病因素,兩者具有互相促進的作用,創傷加速退變的發展,而退變又增加了創傷的機會。

02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一、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可以並發哪些疾病:

  本病是引起慢性頸痛,頸源性頭痛及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小關節注射法的並發症:

  1、穿刺針過分向前會損傷椎動脈。

  2、穿刺針過分向內則有進入硬膜外腔甚至誤入蛛網膜下腔,可產生高位硬膜外阻滯,甚至全脊髓麻醉症狀。

  3、可有一過性頭痛,眩暈或輕度平衡失調症狀,可能因局部本體感受器阻滯引起,稍後即能自行恢複。

  4、本病是引起慢性頸痛,頸源性頭痛及神經根型頸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03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有哪些典型症狀

  頸痛慢性頸痛是本病特征性表現,多為持續性鈍痛,活動時可誘發或加劇,頸2~3或頸5~6小關節受到創傷和勞損發生率高,相當發病率也高,不同節段的小關節病變可引起不同區域的疼痛,分布具有一定特征:

  1、頸2-3小關節:疼痛位於上頸區,並延至枕區,嚴重者範圍可擴大至耳,頭頂,前額或眼等。

2、頸3-4小關節:頸側後方區域,向上可延伸至枕下,但不超過枕區,向下不超過肩胛帶,其分布形狀類似於提肩胛肌。

3、頸4-5小關節:類似於三角形區域分布,兩邊為後正中線與頸側後方界限,底為經鎖骨外,中1/3交點,平行於肩胛岡的假設虛線。

4、頸5-6小關節:呈三角形套狀分布,尖指向頸後正中,包繞肩胛帶的前,後及頂部,基線為肩胛岡。

5、頸6-7小關節:分布似覆蓋於肩胛岡上窩和岡下窩的四邊形狀。

6、頸7-胸1小關節:一般認為集中於頸6-7下半部分。

  以上疼痛分布規律是各節段小關節病變時產生的主要區域,在嚴重者分布可擴散至更廣範圍,但此區常最為嚴重,疼痛可因雙側小關節受累而雙側分布,多個小關節受累則使疼痛區域重疊,將會給診斷帶來困難。

04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應該如何預防

  1、注意良好的睡眠體位和工作體位人每天6~9小時是在睡眠中度過,因此頭頸部放在合適的位置對於預防因勞損引起小關節疾病有較重要意義,一般認為頭頸部保持自然後伸位較理想,切忌“高枕無憂”,工作中,則需避免同一體位持續太久,注意改進工作條件,堅持勞逸結合,堅持做工間操,必要時則需更換工種

  2、注意自我保護,預防外傷盡管俗話說“有禍躲不過”,但在乘車,乘飛機時使用安全帶可減少創傷程度,減慢疾病的發展

05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X線片

  均需拍正側位片及左右斜位片,早期常無明顯改變,以後則顯示關節間隙狹窄,鬆動;逐漸於關節突起外增生,形成尖形骨刺;後期該關節呈現肥大性改變,周邊部伴有明顯的骨贅形成,並使椎間孔變小,變形。

 二、斷層攝影

  可較清楚地顯示出關節晚期的狹窄,骨贅及變形。

  三、CT掃描

  可由橫斷麵十分清楚地顯示出小關節病變的程度及其與椎管,根管之間的聯係,常見征象為:

  1、小關節邊緣骨刺形成。

  2、小關節突肥大。

  3、關節間隙變窄。

  4、關節軟骨變薄。

  5、小關節內“真空現象”。

  6、關節囊鈣化。

  7、關節突軟骨下骨質硬化等,但在早期CT掃描不如X線片,CT掃描的一個優點是可同時觀察椎間盤而排隊椎間盤疾病。

  四、SPECT常規

  ECT圖像對於觀察本病無多大幫助,但高間隙分辨率(Higher-Spatialresolution)ECT圖像可清楚地顯示小關節核素攝入量增加,該法具有敏感性高的優點,可以作為行小關節關節造影前的一種篩選手段。

  五、小關節造影

  術對早期診斷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有較大幫助,須在電視透視下進行,可采用側路或後路穿刺法,穿刺方法同小關節注射,在正側位透視下確定穿刺針進入小關節關節腔內後,注入水溶性造影劑,一般早期可見到關節囊鬆弛或破裂,還可見到小關節炎性改變征象,晚期則因穿刺困難及影像學征象改變明顯而常不進行,造影結束後注射局麻藥和激素混合液,可同時起治療作用。

06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病人的飲食宜忌

1、生薑雞:用剛剛開叫的公雞1隻,生薑100~250g,切成小塊,在鍋中爆炒燜熟,不放油鹽。會飲酒者可放少量酒,1天內吃完,可隔1周或半月吃1次。用於關節冷痛,喜暖怕寒者。

  2、鹿茸雞:以當年的公雞1隻,鹿茸3~6g,在鍋內燜熟,不放油鹽。吃肉喝湯,兩天吃完。可根據情況每隔1周或半月吃1次。夏天及關節紅腫疼痛者勿用。

 3、赤小豆粥:赤小豆30g,白米15g,白糖適量。先煮赤小豆至熟,再加入白米作粥加糖,能除濕熱。

07西醫治療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的常規方法

  一、爭性加重期治療

  以休息、熱療及鎮痛為主。局部按摩、針刺、口服消炎止痛藥物以及封閉治療,均能奏效。臥木板床休息,臨床起床時用頸圍保護。急性期後,可適當開始體療及自我推拿操作,使頸肌得以鍛煉。適度的運動,不僅可防止相對軟骨麵牢固地及連續地受擠壓,又可使關節軟骨從滑液中得到營養,因此宜注意動靜結合。對頑固性疼痛,保守治療無效、發作頻繁、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應考慮注射療法及手術療法。

  二、神經阻滯療法

  既有明顯診斷作用,同時又可起到止痛,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等治療性作用。無論是急性加重期還是慢性期,都是緩解疼痛的有效手段。

 三、小關節注射法

  1、這既是有效的診斷手段,同時更是一種療效頗佳的治療方法,該法對神經阻滯試驗陽性者均可。

  2、禁忌證:

(1)活動性出血性疾病,或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

(2)穿刺處有局部感染者。

(3)腦血管疾病患者:以免硬化血管受刺激後產生缺血現象。

(4)頸椎不穩定者為相對禁忌證,因在穿刺過程中可能招致神經損傷。

  3、方法:須在電視透視下進行。患者取俯臥位,頜下及胸部墊海綿墊,調整頭屈曲度使小關節在電視透屏下正側位象均清晰可見。選擇低2個節段的皮膚作為進針點。消毒皮膚,鋪巾,用2%利多卡因局麻後,用22號脊柱穿刺針後路或側路法刺入皮下後不斷調整方向,直接穿刺關節間隙。穿破關節囊後有落空感,此時須將針直接抵達軟骨麵,在透視下確信針已進入關節腔內後略後撤。若行關節關節造影則可注入造影劑。注射2%利多卡因0.5ml和倍他米鬆2mg,混合液量不宜超過1ml,撥針,觀察20分鍾後患者方可離開。局麻藥可暫時性止痛,而激素則具有長期消炎止痛作用,其可緩解疼痛症狀2周至4月不等(圖1)

  四、射頻法脊神經後內側枝熱凝術

  1、這種治療方法操作簡單,創傷較少,但遠期效果較差,治愈率約40%,又需專門設備。有人提出它有加速退化或發生骨唇之嫌,因此,目前這種治療方法仍開展得不多。

  2、適應症:

  (1)診斷明確、神經阻滯試驗陽性者。

  (2)保守治療,關節內注射療法無效者。

  (3)方法在X線透視下將脊柱穿刺針刺至關節突關節外側下1/2附近,確認位置後,取出穿刺針蕊,置入電極即可進行治療。為提高療效,Bogduk提出針宜自上斜向下穿刺,使電極與關節處於正切位,而與神經平行,溫度宜選擇90℃。

  五、直視下脊神經後內側枝切斷術

  適應症:

  1、診斷明確,神經阻滯試驗陽性。

  2、保守治療無效,疼痛頑固發作,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

  3、尚無關節骨贅形成,影像學異常改變等表現者。

  4、方法:在局麻下,從後入路暴露病變的相應節段的小關節,先認清一側上關節突乳狀突與其橫突根部副突,兩乳突間覆有纖維結締組織,形成管狀,切開此管,即可找到脊神經後內側枝和小關節枝,予以切斷並抽出。可同時一並剝除關節囊,術後臥床4~7天。手術須同時切除相應小關節上下兩脊神經後內側枝。由於一個小關節不僅受上下兩脊神經後內側支配;且還可受其他脊神經交通支支配,在直視下切除也較困難,因此療效沒有想象中好。神經切除後,由於神經再生而形成神經瘤者,可能使疼痛更為劇烈而不得不行脊神經根切除術。因此目前該術式已較少采納。

  六、頸後路小關節減壓術

  1、已有明確小關節增生,骨贅形成壓迫脊神經根而產生根性症狀者宜行此術。由於小關節毗鄰椎管、椎動脈和脊神經根等重要結構,因此手術危險性較大,技術要求較高。術者須具有豐富臨床知識和較高的手術技巧方可進行,同時須嚴格掌握適應症。

  2、方法:局麻,頸後路入路,暴露兩側小關節後,用直徑3mm左右的鑽頭由淺入深將後方小關節鑽孔。接近根管時,患者自覺有痛感,用薄神經剝離器加以分離鬆解,尚可繼續用鑽頭或刮匙等擴大減壓範圍。對關節切除過多有引起失穩可能者,則可在同側或對側椎板間或棘突間植骨,以維持椎節穩定。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