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平時也不太關注健康,一旦自己得了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尤其是對於那些整天坐著不動的上班族,更是如此。當然,要想保健健康,還需要學會一些養生技巧的。
一、爭性加重期治療
以休息、熱療及鎮痛為主。局部按摩、針刺、口服消炎止痛藥物以及封閉治療,均能奏效。臥木板床休息,臨床起床時用頸圍保護。急性期後,可適當開始體療及自我推拿操作,使頸肌得以鍛煉。適度的運動,不僅可防止相對軟骨麵牢固地及連續地受擠壓,又可使關節軟骨從滑液中得到營養,因此宜注意動靜結合。對頑固性疼痛,保守治療無效、發作頻繁、影響工作和生活時,應考慮注射療法及手術療法。
二、神經阻滯療法
既有明顯診斷作用,同時又可起到止痛,緩解局部肌肉痙攣等治療性作用。無論是急性加重期還是慢性期,都是緩解疼痛的有效手段。
三、小關節注射法
1、這既是有效的診斷手段,同時更是一種療效頗佳的治療方法,該法對神經阻滯試驗陽性者均可。
2、禁忌證:
(1)活動性出血性疾病,或進行抗凝治療的患者。
(2)穿刺處有局部感染者。
(3)腦血管疾病患者:以免硬化血管受刺激後產生缺血現象。
(4)頸椎不穩定者為相對禁忌證,因在穿刺過程中可能招致神經損傷。
3、方法:須在電視透視下進行。患者取俯臥位,頜下及胸部墊海綿墊,調整頭屈曲度使小關節在電視透屏下正側位象均清晰可見。選擇低2個節段的皮膚作為進針點。消毒皮膚,鋪巾,用2%利多卡因局麻後,用22號脊柱穿刺針後路或側路法刺入皮下後不斷調整方向,直接穿刺關節間隙。穿破關節囊後有落空感,此時須將針直接抵達軟骨麵,在透視下確信針已進入關節腔內後略後撤。若行關節關節造影則可注入造影劑。注射2%利多卡因0.5ml和倍他米鬆2mg,混合液量不宜超過1ml,撥針,觀察20分鍾後患者方可離開。局麻藥可暫時性止痛,而激素則具有長期消炎止痛作用,其可緩解疼痛症狀2周至4月不等(圖1)
四、射頻法脊神經後內側枝熱凝術
1、這種治療方法操作簡單,創傷較少,但遠期效果較差,治愈率約40%,又需專門設備。有人提出它有加速退化或發生骨唇之嫌,因此,目前這種治療方法仍開展得不多。
2、適應症:
(1)診斷明確、神經阻滯試驗陽性者。
(2)保守治療,關節內注射療法無效者。
(3)方法在X線透視下將脊柱穿刺針刺至關節突關節外側下1/2附近,確認位置後,取出穿刺針蕊,置入電極即可進行治療。為提高療效,Bogduk提出針宜自上斜向下穿刺,使電極與關節處於正切位,而與神經平行,溫度宜選擇90℃。
五、直視下脊神經後內側枝切斷術
適應症:
1、診斷明確,神經阻滯試驗陽性。
2、保守治療無效,疼痛頑固發作,影響患者工作和生活。
3、尚無關節骨贅形成,影像學異常改變等表現者。
4、方法:在局麻下,從後入路暴露病變的相應節段的小關節,先認清一側上關節突乳狀突與其橫突根部副突,兩乳突間覆有纖維結締組織,形成管狀,切開此管,即可找到脊神經後內側枝和小關節枝,予以切斷並抽出。可同時一並剝除關節囊,術後臥床4~7天。手術須同時切除相應小關節上下兩脊神經後內側枝。由於一個小關節不僅受上下兩脊神經後內側支配;且還可受其他脊神經交通支支配,在直視下切除也較困難,因此療效沒有想象中好。神經切除後,由於神經再生而形成神經瘤者,可能使疼痛更為劇烈而不得不行脊神經根切除術。因此目前該術式已較少采納。
六、頸後路小關節減壓術
1、已有明確小關節增生,骨贅形成壓迫脊神經根而產生根性症狀者宜行此術。由於小關節毗鄰椎管、椎動脈和脊神經根等重要結構,因此手術危險性較大,技術要求較高。術者須具有豐富臨床知識和較高的手術技巧方可進行,同時須嚴格掌握適應症。
2、方法:局麻,頸後路入路,暴露兩側小關節後,用直徑3mm左右的鑽頭由淺入深將後方小關節鑽孔。接近根管時,患者自覺有痛感,用薄神經剝離器加以分離鬆解,尚可繼續用鑽頭或刮匙等擴大減壓範圍。對關節切除過多有引起失穩可能者,則可在同側或對側椎板間或棘突間植骨,以維持椎節穩定。
最近網上關於頸椎小關節創傷性退變性關節炎的謠言,我相信你讀完這篇文章以後,一定有了非常清醒的認識了。是啊,我們身處一個信息爆炸和泛濫的年代,一定要掌握辨別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