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全腹> 五更泄

五更泄簡介

相關問答

  所謂五更泄,是指每天早晨天未亮之前,即五更時分腸鳴泄瀉,故又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腎陽虛,命門火衰,不能溫養脾胃,故也稱“腎泄”。

【詳情】

01五更泄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清晨五更時即泄。每天早晨天末亮之前即腸鳴泄瀉,故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腎陽虛,命火不足,不能溫養脾胃,故又名“腎泄”。又名五更瀉、五更溏泄、晨泄、瀼泄。多因腎虛所致。《病因脈治·泄瀉論》論五更泄瀉有腎虛五更泄瀉、酒積五更泄瀉、寒積五更泄瀉、食積五更泄瀉、肝火五更泄瀉數種。

02五更泄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腰酸腿疼,噯腐吞酸,神疲乏力。

  1、噯腐,證名。噯氣兼有腐臭味。胃內帶食腐的氣味從口中排出,多見於消化不良。慢性胃炎,更要注意腫瘤等疾病造成的影響的可能。

  2、吞酸,證名。胃內酸水上攻口腔、咽溢,不及吐出而下咽。見《諸病源候論·脾胃病諸候》。又稱咽酸。

  3、神疲乏力,一般情況下是由於機體激烈運動或重體力勞動時營養物質有氧代謝過程中供氧不足,不能產生足夠的能量來滿足機體的需要,其代謝產生的乳酸積聚在組織內,並通過血液循環到達身體各個部位,當它超過人體正常的耐受量,對神經係統產生不良刺激時就會造成疲乏。正常人也常有疲乏無力的感覺,但通常隻要經過一定時間的休息,即可消除,故屬於生理性疲乏。因疾病造成的疲乏,則屬於病理性疲乏。

03五更泄有哪些典型症狀

  病人腹泄具有明確的時間性,也就是在上午的五更,也叫五更,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淩晨五點到七點的時候。腸鳴臍痛,泄後痛減,大便稀薄,混雜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溫,腰漆酸冷,疲乏無力,小便清長,夜尿頻多。舌質淡,舌體胖、多有齒印,脈沉細無力。

04五更泄應該如何預防

  1、對於急性腹瀉,應徹底治療,以防轉為慢性飲食避免過於寒涼,以防傷脾腎陽氣,使病遷延不愈

  2、飲食應有節製,忌食肥甘厚味,過於油膩飲食往往使腹瀉加重忌生冷瓜果

  3、注意保暖,慎起居,護腰腹,避免受寒

  4、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食不潔食物

  5、注意觀察病情,尋找引起腹瀉或加重病情的有關因素,注意調攝

  6、平常可以適當吃點含有乳酸菌的活菌酸奶

05五更泄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本病屬於中醫學裏麵的範疇,相當於西醫學的慢性腹瀉,其病因不太明確,目前認為和腸道功能菌群紊亂有關。

  1、糞便檢查:出血、膿細胞、原蟲、蟲卵、脂肪滴等。

  2、小腸吸收功能測定:顯示腸道吸收不良。

  3、X線及內窺鏡檢出病變位置、運動功能狀態、膽石等。

  4、超聲明確腸道內是否有其他占位性的疾病刺激腸道粘膜所致。

  5、小腸黏膜活組織檢查。

06五更泄病人的飲食宜忌

  1、取3~5個核桃的果仁,生食或炒食,每日2~3次,服用數日後,晨間腹鳴、腹痛及泄瀉會逐漸好轉,連服20天左右可望痊愈。此方對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尤為適宜。

  2、取適量生薑,洗淨切成薄片,用米醋浸泡24小時即可。使用時,每次用3片生薑加適量紅糖,以開水衝泡代茶,經常飲用。

  3、取芡實、百合、粳米各50g,加水適量煮粥,食用時加少許食鹽調味;或用荔枝肉50g,山藥、蓮子各10g,三者混和搗碎加水煎至爛熟後,再取大米50g一起入鍋,加適量水煮成稀粥。經常於每晚配餐食用,有止瀉之效。

  4、取補骨脂60g,浸泡在500ml白酒中,約一周後,每晚可飲用一小盅;或用補骨脂10g,豬腰子一對(洗淨切成小塊)加水煎煮一小時,調味後分2~3次食用,隔日一次,連用數次,對止瀉也有一定療效。

07西醫治療五更泄的常規方法

一、明確病因

  對症治療五更瀉是中醫的一種說法。西醫認為,五更瀉隻是老年慢性腹瀉的一種症狀,其本身並不是病因,可以由其他多種病因引起,如慢性結腸炎、腸結核、過敏性腸炎、腸功能紊亂等。因此,患了五更瀉,首先要到醫院進行檢查,明確病因,然後有針對性地進行治療。

二、中藥治療

  有許多五更瀉患者各項檢查都正常,沒有細菌性感染因素,多數為腸功能紊亂,西醫叫功能性腹瀉。對於這種腹瀉,服中藥效果一般比較好,堅持治療一段時間,大都可以好轉或治愈。

  中藥治五更瀉的首選藥物是“四神丸”,這種中成藥由補骨脂、肉豆蔻、吳茱萸、五味子、生薑、大棗等6味中藥組成。不僅善補命門之火,而且具有溫腎暖脾、固腸止澀之功效。每天中午晚上各服6g,可以獲得良好療效,但應在醫生指導下服用。

三、食療法

  1、取3~5個核桃的果仁,生食或炒食,每日2~3次,服用數日後,晨間腹鳴、腹痛及泄瀉會逐漸好轉,連服20天左右可望痊愈。此方對體質虛弱、營養不良者尤為適宜。

  2、取適量生薑,洗淨切成薄片,用米醋浸泡24小時即可。使用時,每次用3片生薑加適量紅糖,以開水衝泡代茶,經常飲用。

  3、取芡實、百合、粳米各50g,加水適量煮粥,食用時加少許食鹽調味;或用荔枝肉50g,山藥、蓮子各10g,三者混和搗碎加水煎至爛熟後,再取大米50g一起入鍋,加適量水煮成稀粥。經常於每晚配餐食用,有止瀉之效。

  4、取補骨脂60g,浸泡在500ml白酒中,約一周後,每晚可飲用一小盅;或用補骨脂10g,豬腰子一對(洗淨切成小塊)加水煎煮一小時,調味後分2~3次食用,隔日一次,連用數次,對止瀉也有一定療效。

 四、艾灸法

  選命門、天樞(雙)、關元、足三裏(雙)等穴位進行艾灸。艾葉性味辛溫,能回陽救逆、通行經脈、調理氣血、祛除陰寒。在點燃時氣味芳香,熱力溫和,善於竄透,能使熱力達到深部。由於艾葉性熱,不宜多用,每次灸半根或一根艾條即可,每穴5~10分鍾,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以10次為一個療程。注意艾條火焰與皮膚的距離,避免出現燙傷、起泡等不良反應。經過治療,大便成形或出現便秘應停用。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