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縱隔腫瘤為一種先天性腫瘤,主要是由於胚胎時期發育異常所引起,對本病的病因病理分析如下:
(一)上縱隔腫瘤
上縱隔腫瘤最常見的是胸腺瘤和胸內甲狀腺瘤。縱隔位於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口,下達膈肌,左右以縱隔胸膜,前後以胸骨和胸椎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區域稱為上縱隔,心包前稱為前縱隔,心包所在處稱為中縱隔,心包脊柱之間稱為後縱隔。
1、胸腺瘤
多位於前上縱隔或前中縱隔,約占原發性縱隔腫瘤的1/4~1/5,男女發病相等,30%為惡性,30%為良性,40%為潛在或低度惡性,良性者常無症狀,偶在X線檢查時發現,若腫瘤體積較小,密度較淡,緊貼於胸骨後,X線檢查頗難發現,胸腺瘤多鄰接升主動脈,故可有明顯的傳導性搏動,按組織學特點可分為淋巴細胞型,上皮網狀細胞型,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混合型等,常見的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占優勢的良性胸腺瘤,若手術切除不徹底,有複發和浸潤轉移之可能,術後應給於放射治療,惡性胸腺瘤易侵犯周圍組織,可發生程度不等的胸骨後疼痛和氣急,晚期患者可產生血管,神經受壓的症狀,如上腔靜脈阻塞綜合征,隔肌麻痹,聲音嘶啞等,約10%~75%胸腺瘤患者可有重症肌無力的症狀,但重症肌無力患者僅有15%~20%有胸腺的病變,切除腫瘤後約2/3患者的重症肌無力症狀得到改善,少數患者可發生再生障礙性貧血,皮質醇增多症,紅斑狼瘡,γ-球蛋白缺乏症和特發性肉芽腫性心肌炎,X線檢查,在前上縱隔見到圓形或橢圓形塊影,良性者輪廓清楚光滑,包膜完整,並常有囊性變:惡性者輪廓粗糙不規則,可伴有胸膜反應,胸腺瘤手術切除效果良好。
2、胸內甲狀腺腫
包括先天性迷走甲狀腺和後天性胸骨後甲狀腺,前者少見,為胚胎期殘留在縱隔內的甲狀腺組織,發育成甲狀腺瘤,完全位於胸內,無一定位置,後者為頸部甲狀腺沿胸骨後伸入前上縱隔,多數位於氣管旁前方,少數在氣管後方,胸內甲狀腺腫大多數為良性,個別病例可為腺癌,腫塊牽引或壓迫氣管,可有刺激性咳嗽,氣急等,這些症狀可能在仰臥或頭頸轉向側位時加重,胸骨或脊柱受壓可出現胸悶,背痛,偶可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狀,出現劇烈咳嗽,咯血,聲音嘶啞時,應考慮到惡性甲狀腺腫的可能,約有半數病人可在頸部摸到結節樣甲狀腺腫,X線檢查可見到前上縱隔塊影,呈橢圓形或梭形,輪廓清晰,多數偏向縱隔一側,也向兩側膨出,在平片上如見到鈣化的腫瘤,具有診斷的價值,多數病例有氣管受壓移位和腫瘤陰影隨吞咽向上移動的征象。
(二)前縱隔腫瘤
前縱隔腫瘤生長在前縱隔的腫瘤以畸胎樣瘤較為常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半數病例症狀出現在20~40歲之間,組織學上均是胚胎發生的異常或畸形,畸胎樣瘤可分成二型:
1、皮樣囊腫
皮樣囊腫是含液體的囊腫,囊內有起源於外胚層的皮膚,毛發,牙齒等,常為單房,也有雙房或多房,囊壁為纖維組織構成,內壁被覆多層鱗狀上皮。
2、畸胎瘤
畸胎瘤為一種實質性混合瘤,由外,中,內三胚層組織構成,內有軟骨,平滑肌,支氣管,腸粘膜,神經血管等成分,畸胎瘤惡變傾向較皮樣囊腫大,常可變為表皮樣癌或腺癌,文獻報道386例畸胎瘤,其中14.2%呈惡變,上海中山醫院10例畸胎瘤中2例為惡性,體積小者,常無症狀,多在X線檢查中發現,若瘤體增大壓迫鄰近器官,則可產生相應器官的壓迫症狀,如上腔靜脈受壓,可發生上腔靜脈綜合征,喉返神經受壓,則發生聲音嘶啞,壓迫氣管,可發生氣急,患者仰臥時氣急加劇,囊腫向支氣管潰破,可咳出含毛發,皮脂的膠性液,膠性液吸入肺內,可發生類脂性肺炎和類脂性肉芽腫,囊腫有繼發感染時,可出現發熱和周身毒性症狀,囊腫若在短期內迅速增大,應想到惡變,繼發感染或瘤體出血的可能,化膿性囊腫破入胸腔或心包時,可發生膿胸或心包積液。
原發性縱隔腫瘤患者當腫瘤巨大時,可使前胸壁隆起,胸骨旁濁音界增寬,局部呼吸音消失,氣管心髒移位,在一些特殊類型腫瘤可出現相應的特殊體征如重症肌無力、甲亢、霍納綜合征、上腔靜脈阻塞征等體征。
縱隔位於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口,睛達膈肌,左右以縱隔胸膜,前後以胸骨和胸椎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區域稱為縱隔,心包前稱為前縱隔,心包所在處稱為中縱隔,心包脊柱之間稱為後縱隔,常見的縱隔腫瘤各有其好發部位,這是臨床診斷有參考意義。
(一)上縱隔腫瘤
最常見的是胸腺瘤和胸內甲狀腺瘤。
1、胸腺瘤
多位於前上縱隔或前中縱隔,約占原發性縱隔腫瘤的1/4~1/5,男女發病相等,30%為惡性,30%為良性,40%為潛在或低度惡性,良性者常無症狀,偶在X線檢查時發現,若腫瘤體積較小,密度較快,緊貼於胸骨後,X線檢查頗難發現,胸腺瘤多鄰接升主動脈,故可有明顯的傳導性搏動,按組織學特點可分為淋巴細胞型,上皮網狀細胞型,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混合型等,常見的上皮細胞和淋巴細胞占優質的良性胸腺瘤,若手術切除不徹底,有複發和浸潤轉移之可能,
2、胸內甲狀腺腫
包括先天性迷走甲狀腺和後天性胸骨後甲狀腺,前者少見,為胚胎期殘留在縱隔內的甲狀朱組織,發育成甲狀腺瘤,完全位於胸內,無一定位置,後者為頸部甲狀腺沿胸骨後伸入前上縱隔,多數位於氣管旁前方,少數在氣管後方,胸內甲狀腺腫大多數為良性,個別病例可為腺癌,腫塊牽引或壓迫氣管,可有刺激性咳嗽,氣急等,這些症狀可能在抑臥或頭頸轉向側位時加重,胸肌或脊柱受壓可出現胸悶,背痛,偶可出現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狀,出現劇烈咳嗽,咯血,聲音嘶啞時,應考慮到惡性甲狀腺腫的可能,約有半數病人可在頸部摸到結節樣甲狀腺腫,X線檢查可見到前上縱隔塊影,呈橢圓形或梭形,輪廓清晰,多數偏向縱隔一側,也向兩側膨出,在平片上如見到鈣化的腫瘤,具有診斷的價值,多數病例有氣管受壓移位和腫瘤陰影隨吞咽向上移動的征象。
(二)前縱隔腫瘤
生長在前縱隔的腫瘤以畸胎樣瘤較為常見,可發於於任何年齡,但半數病例症狀出現在20~40歲之間,組織學上昀是胚胎發生的異常或畸形,畸胎樣瘤可分成二型:
1、皮樣囊腫
是含液體的囊腫,囊內有起源於外胚層的皮膚,毛發,牙齒等,常為單房,也有雙房或多房,囊壁為纖維組織構成,內壁被覆多層鱗狀上皮。
2、畸胎病
為一種實質性混合瘤,由外,中,內三胚層組織構成,內有軟骨,平滑肌,支氣管,胸粘膜,神經血管等成分,畸胎瘤惡變傾向較皮樣囊腫大,常可變為表性樣癌或腺癌,文獻報道386例畸胎瘤,其中14.2%呈惡變,體積小者,常無症狀,多在X線檢查中發現,若交瘤體增大壓迫鄰近器官,則可產生相應器官的壓迫症狀,如上腔靜脈受壓,可發生上腔靜脈綜合征;喉返神經受壓,則 生聲音嘶啞;壓迫氣管,可發生氣急,患者仰臥時氣氣加劇,囊腫向支氣管潰破,可咳出含毛發,皮脂的膠性液,膠性液吸入肺內,可發生尖脂性肺炎和類脂性肉芽腫,囊腫有繼發感染時,可出現發熱和周身毒性症狀,囊腫若在短期內迅速增大,應想到惡變,繼發感染或瘤體出血的可能,化膿性囊腫破入胸腔或心包時,可發生膿胸或心包積液。
X線檢查囊腫位於前縱隔,心髒主主動脈弓交接處,少數位置較高,接近前上縱隔,也可位於前下縱隔,多向一側縱隔凸出,少數可向兩側膨出,巨大者可凸入後縱隔,甚至占滿一側胸腔,多呈圓形或橢圓形,邊緣清楚,囊壁鈣化較常見,有時可見特征時的牙齒和碎骨陰影。
(三)中縱隔腫瘤
極大多數是是淋巴係統腫瘤,常見的有何傑金病,網狀細胞肉瘤,淋巴肉瘤等,多以中縱隔淋巴結腫大為特征,但也可侵入肺組織形成浸潤性病變,本病病程短,症狀進展快,常伴有周身淋巴結腫大,不規則發熱,肝脾腫大,貧血等,X線檢查示腫大淋巴結位於氣管兩旁及兩側肺門,明顯腫大的淋巴結可融合成塊,密度均勻,可有大分葉,但無鈣化,支氣管常騰空而起變窄。
(四)後縱隔腫瘤
幾乎皆是神經源性腫瘤,可原發於脊髓神經,肋間神經,交感神經節和迷走神經,可為良性和惡性,良性者有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和神經節瘤,惡性者有惡性神經鞘瘤和神經纖維肉瘤,電鏡檢查發現神經鞘瘤與神經纖維肉瘤的超微結構類似,但膠原含有所不同,極大多數神經源性腫瘤位於後縱隔脊柱旁溝內,有時也可位於縱隔,多數有被膜,X線征象為光滑,圓形的孤立性腫塊,巨大的腫塊迫使肋間隙增寬或椎間孔增大,有時腫瘤呈啞鈴伸進椎間孔,侵入脊椎管,引起脊髓壓迫症狀,神經纖維多見於青壯年,通常無症狀,腫瘤較大可產生壓迫症狀,如肩胛間或後背部疼痛,氣急等。
(五)支氣管囊腫
可發生在縱隔的任何部位,多半位於氣管,支氣管旁或支氣管隆變附近,支氣管囊腫多屬先天性,來自氣管的迷芽,多見於10歲以下兒童,通常無症狀,若與支氣管或胸膜相通,則形成瘺管,繼發感染時則有咳嗽,咯血,膿痰,甚至發生膿胸,X線檢查在中縱隔的上中部,氣管或大支氣管附近,呈現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均勻,邊界清晰的塊狀陰影,呈分葉或鈣葉,若囊腫與支氣管相通,可見到液平麵。
原發性縱膈腫瘤病因尚不十分明確,無有效預防措施縱隔位於胸廓的中央,上自胸腔入口,睛達膈肌,左右以縱隔胸膜,前後以胸骨和胸椎為界,胸骨角水平以上的區域稱為縱隔,心包前稱為前縱隔,心包所在處稱為中縱隔,心包脊柱之間稱為後縱隔,常見的縱隔腫瘤各有其好發部位,這是臨床診斷有參考意義
縱隔腫瘤在形態上與原發或繼發的肺腫瘤,腫大淋巴結,血管瘤等有時頗難區別,常用檢查方法如下。
1、X線檢查
是診斷縱隔腫瘤的重要手段,透視檢查可觀察腫塊是否隨吞咽上下移動,是否隨呼吸有形態改變以及有無搏動等,由於常見的縱隔腫瘤都有其特定的好發部位,因而後前位和側位胸部攝片往往能夠初步判定腫瘤的類別,體層攝片可準確顯示腫塊層麵結構及其與鄰近組織器官的關係,彌補平片的不足,食管吞鋇檢查可了解食管受壓情況,用二氧化碳做縱隔充氣造影可了解腫瘤與縱隔組織器官的關係。
2、CT掃描與磁共振檢查(MRI)
CT掃描與MRI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縱隔腫瘤和囊腫的診斷準確率,CT空間分辨率較高,對顯示病變邊緣征象,問質性病變與小結病變較MRI好,CT能清楚地顯示各種病變的鈣化灶,是診斷畸胎瘤的最佳影像方法,MRI在腫瘤與大血管疾病鑒別時不需要造影劑,能夠準確地顯示血管受侵情況,矢狀麵和冠狀麵的圖像能夠清楚的顯示腫瘤的解剖,在判斷神經源性腫瘤有無椎管內或硬脊膜內擴展方麵優於CT。
3、超聲檢查
有助於了解腫瘤為囊性或實性,腫瘤的具體位置及其與心髒,大血管等的關係,並能在其指引下穿刺活檢。
4、放射性核素掃描
懷疑胸內甲狀腺腫,可作放射核素131碘掃描,對異位甲狀腺腫,甲狀腺瘤的診斷很有幫助。
5、標記物檢查
年輕的前縱隔腫瘤病人應行甲胎蛋白(AFP)和B絨毛膜促性腺激素(B-HCG)的檢查,若二者之中的一個升高或二者均升高,則有可能是非精原性惡性生殖細胞瘤,後縱隔(脊柱旁)腫瘤的嬰兒和兒童應檢查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的水平,以除外神經母細胞瘤等。
6、活體組織檢查
方法有縱隔鏡檢查術,手術探查及經皮穿刺等,縱隔鏡不僅能采取標本,還能估計腫瘤切除的可能性。
7、纖維支氣管鏡或纖維食管鏡檢查
有助於明確支氣管受壓情況,程度,腫瘤是否已侵入支氣管或食管,從而估計手術切除的可能性。
8、診斷性氣胸
可判斷腫瘤發生於胸壁或肺髒,肺內或肺外,診斷性氣腹可區別膈下因素,如肺疝等。
9、縱隔充氣造影
對顯示前縱隔腫瘤的形態和明確有無縱隔淋巴結轉移,頗有幫助。
10、縱隔鏡檢查
對明確氣管旁,隆突下有無腫大的淋巴結,並可鉗取活組織明確病因診斷。
11、頸淋巴結活組織檢查
支支管淋巴結核和淋巴瘤常伴有周圍淋巴結和頸淋巴結受累,活組織檢查有助於診斷。
12、診斷性放射治療
懷疑惡性淋巴瘤,經其他檢查未能證實時,可試用放射治療,惡性淋巴瘤對放射較敏感,照射20~30Gy(2000~3000rad),腫瘤迅速縮小。
13、剖胸探查
經各種檢查未能明確腫瘤性質,但已除外惡性淋巴瘤者,在全身情況許可下,可作部胸探查。
原發性縱膈腫瘤發病原因與飲食無關,正常飲食即可。飲食注意菜肴的色香味調配,保證足夠的蛋白質攝入量,多吃富含維生素、易消化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少吃油煎食物。
原發性縱隔腫瘤除惡性淋巴源性腫瘤適用放射治療外,絕大多數原發性縱隔腫瘤隻要無其他禁忌證,均應外科治療。即使良性腫瘤或囊腫毫無症狀,由於會逐漸增大,壓迫毗鄰器官,繼發感染,甚至出現惡變,因而均以采取手術治療為宜。
惡性縱隔腫瘤若已侵入鄰近器官而無法切除或已有遠處轉移,則禁忌手術而可根據病理性質給予放射或化學藥物治療。良性腫瘤手術治療的效果良好。惡性腫瘤應采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治療。
手術應根據腫瘤所在部位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切口。術中應盡可能地完全切除腫瘤組織,同時注意保護縱隔內重要髒器和組織。如果術中發現腫瘤與周圍組織粘連,必要時可切除周圍組織並行修複。
原發性縱隔腫瘤不論良性還是惡性,隻要沒有明確的遠處轉移和呼吸循環係統功能障礙,都應首選手術治療。另外,解除髒器壓迫也是手術的適應證之一,但必須充分估計腫瘤摘除的可能性,考慮手術的利弊得失。有時,為了明確病理學診斷,為進一步的治療取得依據,也可考慮剖胸探查。非手術治療通常包括適當的放療、化療、免疫治療和中醫中藥治療。經合理治療,多數縱隔腫瘤病人恢複順利,少數應予特別注意,如伴有重症肌無力的胸腺瘤病人,要警惕肌無力危象和膽堿能危象的發生,一旦出現應果斷行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