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隔間葉源性腫瘤的發病原因雷同於全身軟組織腫瘤,雖然國內外的學者在遺傳學、環境學、免疫病毒學等方麵作了不少的工作,但確切病因尚沒有被證實。可能有以下因素引起。
1、創傷:最先注意到的是體表的一些腫瘤與創傷的關係,也有少數報道發現手術、燙傷或化學燒傷的瘢痕組織及異物附近組織易發生軟組織腫瘤,潛伏期為2~50年。
2、化學物質:動物實驗證實皮下注射多環碳氫化合物能產生多種肉瘤,但在人體的研究上仍未證實。除鏽劑或落葉劑中二氧苯定可進入人體內並積聚在脂肪和其他組織中,不能迅速代謝,有可能誘發軟組織肉瘤,但來自越戰的軍人及當地居民的調查報道無法證實這一點。
3、電離輻射:放療病人在放射野中出現肉瘤,一般有2~25年的潛伏期,最常見的類型是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和血管肉瘤。
4、良性腫瘤惡變:絕大多數軟組織肉瘤是原發的,而不是由良性腫瘤惡變而來,判斷標準一般來講如一個有多年病史的良性腫瘤轉為生長迅速,且在光鏡下找到肯定的良性病變殘留,才可考慮為惡變。有作者在觀察良性惡變病例中多次發現該腫瘤從一開始就是惡性。
5、病毒因素:曾在實驗動物和人類軟組織肉瘤中分離出C型病毒、白血病病毒、EB病毒,並注意到HIV感染的病人常伴發卡波西肉瘤。
6、免疫因素:淋巴管肉瘤的發生總是同乳腺癌根治術後慢性淋巴水腫有關,長期應用免疫抑製劑,如環孢素可引起軟組織肉瘤。
7、遺傳因素:已知與遺傳有關的軟組織腫瘤包括平滑肌瘤、血管球瘤、黃色瘤等。
8、基因突變:P53突變在散發的軟組織腫瘤中不常見,但已知P53突變Rb基因異常表達的軟組織腫瘤要比沒有突變的侵襲性更強。
縱隔有脂肪、豐富的淋巴和疏鬆的結締組織,受感染後,極易擴散。縱隔間葉源性腫瘤及其他腫瘤中縱隔感染的並發症較為危險,因為造成感染的細菌多為腸道致病菌,此類致病菌進入組織後產生很強的致病力,導致周圍組織廣泛壞死,可能並發中毒性休克。另外本病還可以引起心包炎、胸腔積液、心肺功能衰竭和大血管腐蝕性的致死性出血等。
縱隔間葉源性腫瘤可存在多年而無症狀,半數以上是由於偶然發現,也可以是在體格檢查時或出現在屍檢報告中。最常見的主訴是胸痛、咳嗽、氣短、吞咽困難、聲嘶、Horner綜合征、上腔靜脈壓迫症及氣管、心髒受壓等,還有一些非特異性症狀,如發熱、盜汗、全身不適、納差、體重減輕等。這些同腫瘤的位置、大小、性質以及生長方式有關,良性腫瘤較少出現症狀,囊性較實體瘤產生症狀少,膨脹性生長會產生壓迫症狀,浸潤性生長常出現受累髒器的相應症狀,臨床多見的間葉源性腫瘤如下。
一、縱隔脂肪源性腫瘤
分良性及惡性兩大類,良性腫瘤占大多數,其中縱隔內較少見,可發生於縱隔任何部位,大部分位於前縱隔、心緣旁或心膈角。發病原因不明,有人認為起源於縱隔胸膜下或胸壁皮下脂肪組織,也有認為起源於退化的胸腺組織。
1、縱隔脂肪瘤:是縱隔內較常見的間葉源性腫瘤之一,可發生於任何年齡,成人男性稍多。腫瘤通常包膜完整,多為球形、結節形或不規則形,切麵呈淡黃或黃色、油膩狀,常被纖維組織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小葉狀結構,質地較柔軟,體積通常較大,可伴有出血、壞死、液化、囊性變及骨化。組織學上主要由成熟脂肪組織組成,常延伸入頸部、肋間或椎管內。生長緩慢,偶有惡變,臨床上一般無明顯症狀,如腫瘤體積大可壓迫周圍組織,可產生相應症狀。
2、縱隔脂肪肉瘤:其病因不明,發生於縱隔者罕見男性稍多於女性,多見於40~60歲,少見於青少年。絕大多數為原發性腫瘤,也有從良性脂肪瘤惡變而來的報道。脂肪肉瘤通常體積較大,呈結節狀或分葉狀,可有菲薄的纖維包膜,分化良好者切麵類似脂肪瘤。如伴有纖維組織增生則可見白色條索穿插其間,黏液型脂肪瘤呈膠凍狀,圓形細胞型及多形性呈魚肉樣或腦髓狀,可有出血壞死。鏡下組織形態多樣,目前常化分為分化良好型、黏液型、圓形細胞型及多形性和去分化型5種類型,外加5種腫瘤成分同時存在的混合型。脂肪肉瘤多位於後縱隔,病程較長,術前病程從數周到數年不等,常有明顯胸痛,腫塊巨大可產生壓迫症狀。
二、縱隔纖維組織源性腫瘤
纖維組織腫瘤由纖維細胞,成纖維細胞及膠原纖維所組成,根據分化和成熟程度分為良性及惡性,縱隔纖維原性腫瘤非常罕見,國內上海市胸科醫院至1990年共收治1796例縱隔腫瘤,其中纖維原性腫瘤隻有17例,其他僅有散在病例報道,目前,習慣將這類腫瘤分類為纖維瘤病,纖維肉瘤及惡性纖維性組織細胞瘤。
1、縱隔纖維瘤病:是一種纖維組織增生性疾病,由膠原纖維和成熟纖維細胞組成,病因不明,可能與一些炎症或腫瘤產生的活性物質有關,也可能是一種變態反應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生物學行為介於良性與惡性之間,大體形態上無明顯邊緣,呈彌漫性結節性增生和結節狀增生。病人多為中年人,臨床症狀主要因胸腔縱隔內各髒器受到增生的纖維組織包裹和壓迫而引起,可包繞主動脈弓、氣管、支氣管、心髒等,往往因上腔靜脈受阻而被注意,其他尚有胸痛、發熱、吞咽困難、聲嘶、血沉加快等表現。腫瘤不發生轉移,治療應采取完全切除,切除不徹底會局部複發。
2、縱隔纖維肉瘤:病因不明,在縱隔者罕見,多位於後縱隔,腫瘤多為圓形或橢圓形,體積較大,一般有假包膜。分化良好者切麵呈灰白色,質地堅韌,有漩渦狀結構。分化差的切麵如魚肉狀,質地柔軟,可見出血壞死,鏡下主要由梭形的成纖維細胞組成,並含有網狀纖維及膠原纖維。部分區域顯示黏液樣變,可見核分裂象,細胞呈現不同程度的異形性。
3、縱隔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是老年最常見的軟組織肉瘤,隻有極少數的病變是原發於縱隔。男女發病無差別,後縱隔多見,其次為中縱隔,通常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呈浸潤性生長,無包膜。但國內有人統計認為原發於縱隔內的惡性纖維組織細胞瘤有包膜的較多,腫瘤可生長的較大,通常呈結節狀,切麵呈灰白色魚肉狀,也可為黃色或黃褐色,較大腫瘤常伴出血壞死和囊性變,如纖維成分多,質地較硬,含較多黏液成分時,呈半透明黏液樣。
三、孤立性纖維性腫瘤
發生於縱隔者非常罕見,近一半是惡性的,該腫瘤起源於間皮下的未分化間葉細胞,發病與石棉接觸史無關。腫瘤孤立、局限,一般有細蒂和廣基,常有完整包膜,並且表麵附有胸膜。超微結構提示腫瘤細胞本質上是成纖維細胞,免疫組化可見波形蛋白陽性,有時角蛋白陰性,多見於成年男性,常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難和發熱等症狀,可有骨關節病,杵狀指及低血糖的表現。可有轉移,較常見的是肝,也可見淋巴轉移,治療采用外科手術切除,術後輔以放療和化療,良性一般預後良好,很少複發。惡性病人長期生存率很低,容易複發,大多數複發病例生存時間不足5年。
四、縱隔血管源性腫瘤
血管源性腫瘤縱隔內罕見,病例統計認為發病率占縱隔腫瘤的0.5%~1.5%,其10%~30%屬惡性,病因及發病機製不明,可發生於縱隔的任何部位,以前上縱隔居多。
1、縱隔血管瘤:以海綿狀血管瘤多見,部分為毛細血管瘤,二者占良性血管瘤的90%,靜脈型也有報道,多發於內髒區或椎旁溝,偶爾可擴展到胸壁、頸部及椎管內,瘤可有薄層包膜,多為紫紅色,質軟,不定形態,少數有出血表現。鏡下腫瘤由內襯薄層內皮的擴張的管腔組成,管腔間由纖細的纖維組織分隔,可見灶狀血栓、鈣化、膽固醇性肉芽腫,多見於青壯年,性別差異不大。病人症狀的發生與腫瘤大小部位及對周圍組織壓迫或侵犯有關,可以有胸痛、胸悶、咳嗽等症狀。
2、血管內皮細胞瘤:組織學表現介於良惡性之間,起源於血管內皮細胞,可呈浸潤性生長,並可有區域淋巴結轉移及重要髒器轉移,其中肺和肝是常見的轉移部位,屬低度惡性腫瘤。鏡下異型性不大,核分裂象很少,手術應廣泛切除,有一定的複發率。
3、血管內皮肉瘤:發生於縱隔者非常罕見,病因不明,腫瘤一般無包膜,內有廣泛出血壞死,瘤細胞密集,異型明顯,核分裂象易見。細胞一般都被圍在網狀纖維鞘內,呈實片狀,腔隙不明顯,惡性程度高,疾病進展迅速,呈現浸潤性生長,可有淋巴和肺髒轉移。有時手術中發現已無法切除,病人在術後短期內複發,生存期較短。
4、血管平滑肌腫瘤:主要位於四肢遠端皮下組織,罕見於縱隔,可發生於任何年齡,縱隔的任何部位,其中前縱隔多見。
5、血管平滑肌肉瘤:發病部位以下腔靜脈,肺動脈常見,病變位於小血管時不易發現原發血管,診斷頗有爭議,須結合腫塊大小,發病部位,有無轉移及鏡下所見有絲分裂數量確定。首選手術治療,手術範圍包括整個腫瘤及其附近的血管和粘連組織,有報道術後複發率達75%,有人曾給予複發病人放療,但未獲成功,化療僅對少數病例有益。
6、血管外皮細胞腫瘤:起源於血管外皮細胞可有良惡性之分,但病理上難區分,腫瘤可發生於身體任何部位,以下肢、腹膜後和頭頸部位最常見,發生於縱隔罕見,無年齡及性別差異,病程長短不一,從數年至數十年,生長緩慢。血行播散是轉移的主要途徑,以肺和骨常見,大多數病人無症狀,後期由於腫塊巨大或浸潤出現壓迫症狀,其中較為特殊的症狀有低血糖表現,發生原因可能與腫瘤分泌腎素、血液內葡萄糖被大量利用和消耗有關。
五、縱隔淋巴管源性腫瘤
1、縱隔淋巴管瘤:淋巴管瘤是畸形而非真性腫瘤,起因淋巴係統與靜脈係統的交通失敗,屬於先天性疾病,也可能繼發於手術,外傷後,占縱隔腫瘤的0.7%~4.5%。以頸部最為常見,發生於縱隔內的較少見,並多為頸部向縱隔的延伸,臨床將淋巴管瘤分為頸型、頸縱隔型、縱隔型。
2、淋巴管肌瘤:全部發生在女性的良性腫瘤,最初稱為淋巴管外皮細胞瘤,其局限性的病變可位於縱隔,常與胸導管及其分支有密切的關係,導致乳糜胸,彌漫型被稱為淋巴管肌瘤病,可累及肺髒。有些病例發生在結節性硬化綜合征背景上,提示其在發病機製上的聯係,發病可能與女性激素有關,有觀點認為係一種錯構瘤,手術效果較好。
六、縱隔肌源性腫瘤
1、縱隔橫紋肌瘤:此腫瘤可發生於任何部位,甚至是無骨骼肌部位,很少見原發於縱隔,Miller(1978)曾經報道1例發生於前縱隔的這種腫瘤,並且推測它是起源於胸腺細胞,國內期刊少有報道,此腫瘤手術預後良好。
2、縱隔橫紋肌肉瘤:橫紋肌肉瘤由不同分化程度的骨骼肌細胞組成的惡性腫瘤,細胞形態多種多樣。臨床上根據腫瘤細胞分化程度,特殊的組織結構和巨體形態,將其分為胚胎型(包括葡萄族型)、梭形細胞型、腺泡型和多形型4種,其中胚胎型最多見,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七、其他少見的間葉源性腫瘤
發生於縱隔的其他間葉性腫瘤還有間葉瘤、腦脊膜瘤、滑膜肉瘤、骨外的成骨肉瘤、軟骨肉瘤等以及炎症性腫塊黃色肉芽腫,後者是淋巴結內非結核性肉芽腫性病變在縱隔內形成的腫塊。胸部X線顯示圓形或分葉狀塊影突入肺內,邊緣光滑,腫塊大者可產生壓迫症狀,因此可予手術治療。
正確的飲食加工方法以及飲食習慣對於預防縱隔間葉源性腫瘤及其他腫瘤也是非常重要的
1、免煎炸:我國很多人都喜歡煎炸食品為了減少致癌物的攝入,做葷菜或蔬菜時油鍋的溫度不要太高,不讓油冒煙,因為油在鍋裏冒煙時的溫度已超過200℃煎炒的時間越短越好,別把食品的表麵煎得太焦黃,這樣可減少致癌物的形成在日常生活中,盡量不要做油炸肉、油炸雞、油炸鴿子或鵪鶉、油炸魚、油炸蝦、油條、油餅、油炸糕點、油炸花生米、油炸土豆等最好用清蒸、紅燒、水煮、水汆、熬湯、燜、燉、涼拌、炒菜、微波爐煮等方法
2、免煙熏、火烤:食品在煙熏、燒烤或烘焦的過程中,可產生苯並芘等致癌化合物
3、免用鹽醃:很多家庭習慣用鹽醃製豬肉、禽類、魚類、蛋類等、在商店裏可以買到鹹肉,火腿、臘肉、臘腸、鹹菜、醬菜等,這些食品都是用鹽醃製加工的
4、細嚼慢咽:食物先入口腔,再通過食管進入胃髒在咀嚼的同時,口腔內的大小唾液腺體分泌出幫助消化的唾液與食物充分攪拌,以利於胃腸消化吸收以上這些功能隻有在細嚼慢咽中才能完成,譬如說,食物中的魚刺、骨頭碎片、砂子、雜質要吐出去;較粗大的食物需用牙齒嚼碎;太燙的食物或湯水不能咽下這樣就保護了食管和胃黏膜免受擦傷和燙傷,有利於食物消化吸收
5、不暴飲暴食:關於暴飲暴食,是指在一次就餐時,吃進的雞鴨魚肉、山珍海味、各種酒類太多,超過了正常的需要,這容易引起消化道多種疾病,損傷身體健康還需注意,經過實驗證明,高脂肪、高蛋白和高熱量的飲食,過多地飲酒,容易引起癌症所以中醫大夫和有經驗的老年常說,飲食七分飽可以保健康
X線胸片診斷價值有限,但可以提供病變在縱隔內的位置、大小、解剖結構有無移位和改變。腫塊的相對密度是囊性還是實體、有無鈣化,是診斷的基礎檢查方法。CT的診斷價值較高,特別是在縱隔內大量脂肪的襯托下能很好地顯示縱隔解剖結構和占位性病變的形態特征,增強掃描可分辨出腫塊與血管之間的關係。MRI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率和對比分辨率,在流空血管的襯托下可清楚顯示縱隔解剖結構,並且無輻射、不需造影、非常清晰、對血管畸形或與血管相關疾病有優勢。穿刺活檢也可獲得術前細胞診斷,但所獲組織少,往往診斷困難。
縱隔間葉源性腫瘤及其他腫瘤的患者飲食宜清淡為主,多吃蔬菜水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患者還應注意忌煙酒忌辛辣,忌油膩忌煙酒,忌吃生冷食物。
手術為縱隔間葉源性腫瘤及其他腫瘤的首選治療方案,手術途徑及手術技術問題應按縱隔腫瘤的手術原則,爭取徹底切除。對於惡性間葉源性腫瘤有時還須結合放療或化療,但結果往往不盡如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