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中醫的角度來看,外傷性腰腿痛係指由於不同原因損傷所引起的腰部疼痛。即腰部受外力作用如跌仆、墜墮、閃挫、負重等造成損傷,或傷筋,或損骨,因脈絡受損,血瘀氣滯,腰痛驟作,疼痛劇烈,刺痛或脹痛,痛有定處,不敢俯臥轉側,動則痛甚,疼痛難忍並向一側或雙側下肢放射至小腿或足底部,若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則日久痹阻不愈。
2、腰骶關節的活動,主要是前屈、後伸和側彎,旋轉活動較少。第五腰椎下關節突和第一骶椎上關節突的方向各不相同,有的與人體的矢狀麵平行,所以脊柱的前屈、後伸、側彎,和旋轉都比較靈活。有的和人體的額狀麵相平行,因而脊柱的側彎和旋轉,就受到一定限製,有的人兩側關節不對稱,因而使兩側活動方向和範圍不協調,這也是腰骶關節輕易發生扭傷的原因之一。
本病最主要是會並發脊柱側凸:
半數以上的病人有脊柱側凸,程度不等,側凸的方向與韌帶的扭傷、撕裂以及神經的刺激和壓迫有關。側凸是為了減輕扭傷或撕裂韌帶的疼痛,和減輕神經刺激或壓迫症狀。側凸的有無、方向和程度,可隨神經和韌帶病理變化來決定。
一、本病主要有以下的症狀
1、自發性腰腿痛患者於扭傷時突然感到腰背疼痛,劇烈銳痛,限局性明顯,可明顯指出疼痛部位,便於診斷,也有時扭傷後感到一種幹脆的響聲或撕裂感,隨即疼痛減輕,或扭傷時疼痛並不明顯,待休息後或次日起床時才感腰疼加重,腰部發板,行動困難,腰背肌痙攣,甚而向大腿後部放射引起腿疼。
2、局部壓痛扭傷早期多數病人有局限壓痛點,可協助診斷,也有時由於梨狀肌痙攣擠壓坐骨神經幹,壓痛點在坐骨大切跡坐骨神經出口處。
3、放射性或牽扯性神經痛放射性或牽扯性神經痛的部位,多為臀部,大腿後部,大腿根部前內側等,股後皮神經與坐骨神經分布區。
二、該神經發生疼痛的原因有三
1、腰骶和骶髂關節周圍的韌帶,肌肉等軟組織,為4,5腰神經和骶神經後股所支配,其前股則組成坐骨神經和股後皮神經,因此常發生反射性神經痛。
2、坐骨神經和股後皮神經束,緊貼骶髂關節和梨狀肌的前側,當該部韌帶因扭傷而出血,水腫時則直接刺激該神經,引起放射性神經痛,如梨狀肌發生痙攣,也壓迫坐骨神經幹,引起放射性神經痛,並於坐骨切跡處有局限性壓痛。如扭傷後椎間孔周圍的軟組織發生腫脹,則坐骨神經根在椎間孔內直接被擠壓,引起放射性坐骨神經痛。
3、背伸肌或臀大肌痙攣許多患者扭傷後出現一側或兩側背伸肌或臀大肌痙攣,患者直立或彎腰時尤為顯著,俯臥後可以緩解,檢查壓痛點時肌痙攣立即恢複,此點有助於診斷。
本病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產生活安全,避免創傷是防治本病的關鍵,另外還需注意功能鍛煉,功能鍛煉在腰腿痛的防治中具有重要作用中醫認為,對於急性發作型,功能鍛煉應以臥床四肢功能鍛煉為主,通過四肢的功能鍛煉,增加全身的氣血循環,同時,損傷部位的相對靜止,也為組織修複創造了條件對於慢性遷延型,則主要讓患者采取主動鍛煉方式動則通,主動的功能鍛煉能使氣血充盈,濡養周身,經絡調暢,肌肉韌帶強健,提高抗病能力,重建腰部的穩定性,提高並鞏固療效功能鍛煉應根據年齡、體質等因素綜合考慮,選擇適當的鍛煉方式
本病主要是進行X線對脊椎進行檢查:
骶髂關節麵呈耳形,凸凹不平,由1,2,3骶椎和髂骨組成,骨椎上大下小,前寬後窄,使其不能向下向後移位,但有向前,旋轉或側向移位的趨勢,全靠堅強的骶髂韌帶,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等予以穩定,防止骶椎向盆腔內移位,這些韌帶方向不一,長短不齊,交錯複雜,外加骶髂關節麵凹凸不平,呈稍有移位即造成骶髂關節麵的不相適應,部分韌帶扭傷或撕裂,引起明顯的腰腿疼痛。
多食兩素,兩素是指維生素和纖維素。維生素C、維生素D和維生素B族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但有些脂溶性維生素易引起缺乏,應適當吃些牛奶、米糠、麩皮、胡蘿卜等新鮮蔬菜和水果來補充。飲食研究發現,60—90歲的雜食人群中有30%的人患有骨質疏鬆症,而常年素食的人隻有18%的患有骨質疏鬆。骨質疏鬆則是腰腿痛發病的病理基礎。因此食譜中增加素食的比例是非常重要的。
1、外傷性腰腿痛是臨床上的常見病、多發病,許多患者雖然影像學檢查無骨折改變,但若治療不當或不及時,病程可纏綿不愈,直接影響工作及生活質量。
2、本病主要是對症治療,如扭傷較重,檢查時發現關節突等小骨折時,應按骨折治療。
3、如果僅僅為肌腱或韌帶的撕裂,需臥床休息3~6周。因韌帶和其他軟組織的修複,血腫的消散或吸收,肌肉韌帶功能的恢複,需時3~6周,故在這段時間之內不宜行劇烈的推拿按摩,但可行適當的理療以助恢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