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中醫骨科> 關節損傷

關節損傷簡介

相關問答

  在外力作用下,關節驟然向一側活動而超過其正常活動度時,引起關節周圍軟組織如關節囊、韌帶、肌腱等發生撕裂傷,稱為關節損傷。

【詳情】

01關節損傷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關節損傷分為踝關節扭傷、肩關節脫位、肘關節脫位、髖關節脫位、橈骨小頭半脫位,其具體發病原因如下所述。

1、踝關節扭傷

  踝部包括踝關節和距骨下關節,是下肢承重關節。前者由脛腓骨下端與距骨體上麵組成,後者由距骨下麵與跟骨組成。脛腓骨下端有內外踝和側副韌帶連接,使踝關節相當穩定。內踝下有堅韌的三角韌帶,止於跟骨、距骨和舟骨,能限製足的過度外翻活動。外側韌帶即腓跟韌帶和腓距前、後韌帶,此韌帶比較薄弱,作用為限製足的內翻活動。在過度的強力內翻或外翻活動時,如行走在不平路麵、高處跌下或跑跳時落地不穩,均可引起外側或內側韌帶損傷,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或撕脫骨折。

2、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按肱骨頭的位置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肩關節前脫位很多見,常因間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時上肢外展外旋,手掌或肘部著地,外力沿肱骨縱軸向上衝擊,肱骨頭自肩胛下肌和大園肌之間薄弱部撕脫關節囊,向前下脫出,形成前脫位。肱骨頭被推至肩胛骨喙突下,形成喙突下脫位,如暴力較大,肱骨頭再向前移至鎖骨下,形成鎖骨下脫位。後脫位很少見,多由於肩關節受到由前向後的暴力作用或在肩關節內收內旋位跌倒時手部著地引起。後脫位可分為肩胛岡下和肩峰下脫位,肩關節脫位如在初期治療不當,可發生習慣性脫位。

3、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後脫位最為常見,大多發生於青壯年,由傳達暴力和杠杆作用所造成。跌倒時用手撐地,關節在半伸直位,作用力沿尺、橈骨長軸向上傳導,使尺、橈骨上端向近側衝擊,並向上後方移位。當傳達暴力使肘關節過度後伸時,尺骨鷹嘴衝擊肱骨下端的鷹嘴窩,產生一種有力的杠杆作用,使止於喙突上的肱前肌和肘關節囊前壁撕裂。肱骨下端繼續前移,尺骨鷹嘴向後移,形成肘關節後脫位。由於暴力方向不同,尺骨鷹嘴除向後移位外,有時還可向內側或外側移位,有些病例可合並喙突骨折。肱前肌被剝離,以致形成血腫,肘關節脫位可合並肱骨內上髁骨折,有時骨折片嵌在關節內阻礙複位,可有尺神經損傷。

 4、髖關節脫位

  脫位分為前、後脫位和中心脫位三種類型,以後脫位最常見。後脫位是由於髖關節在屈曲、內收,受到來自股骨長軸方向的暴力,可使韌帶撕裂,股骨頭向後突破關節囊而造成後脫位。若髖關節在屈曲和輕度內收位,同樣外力可使髖臼頂部後緣骨折,股骨頭向後脫位。如髖關節在中位或輕度外展位,暴力可引起髖臼骨折,股骨頭沿骨折處向盆腔方向移位,叫作中心脫位,很少見。如髖關節處於外展位,股骨大粗隆與髖臼上緣相頂撞,以此為支點繼續外展,暴力沿股骨頭長軸衝擊,可發生前脫位。股骨頭可停留在閉孔或恥骨脊處。如在下蹲位、兩腿外展、窯洞倒塌時,也可發生前脫位。

 5、橈骨小頭半脫位

  常見於2~4歲小兒,因橈骨頭尚未發育完全,環狀韌帶較鬆弛,當強力牽拉時,易發生脫位,橈骨頭被拉至漏鬥環狀韌帶的遠側,有時部分韌帶嵌於肱橈關節之間。

02關節損傷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關節損傷踝關節扭傷和關節脫位,其具體並發症狀如下所述。

一、踝關節扭傷

  關節積血較多者,若治療不及時,可產生關節粘連。韌帶斷裂或撕脫骨折而影響關節穩定者,可並發關節軟骨損傷和創傷性關節炎。

 二、關節脫位

  早期全身可合並多發傷、內髒傷和休克等合並傷,局部可合並骨折和神經血管損傷,應詳細檢查及時發現和處理。晚期可發生骨化肌炎,骨缺血壞死和創傷性關節炎等,應注意預防。

 1、骨折 多發生在骨端關節麵或關節邊緣部,少數可合並同側骨幹骨折。

 2、神經損傷 較常見,多因壓迫或牽拉引起,如肩關節脫位可合並腋神經損傷,肘關節脫位可引起尺神經損傷等。

3、血管傷 多因壓迫或牽拉引起,如肘關節脫位,可有肱動脈受壓。膝關節脫位時膕動脈可受牽拉和壓迫,其中少數可有斷裂。

4、骨化肌炎 多見於肘關節和髖關節脫位後。

 5、骨缺血性壞死 如髖關節脫位後可引起股骨頭缺血性壞死,但多在受傷1~2月後才能從X線片上看出。

6、創傷性關節炎 如脫位合並關節內骨折、關節軟骨損傷、陳舊性脫位、骨缺血性壞死等,晚期都容易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03關節損傷有哪些典型症狀

  關節損傷分為踝關節扭傷和關節脫位,其具體臨床表現如下所述。

 一、踝關節扭傷

  1、外側韌帶損傷

  踝外側疼痛、腫脹、走路跛行;有時可見皮下瘀血;外側韌帶部位有壓痛;使足內翻時,引起外側韌帶部位疼痛加劇。外側韌帶完全斷裂較少見,局部症狀更明顯。

 2、內側韌帶損傷

  由足部強力外翻引起,發生較少。其臨床表現與外側韌帶損傷相似,但位置和方向相反。表現為內側韌帶部位疼痛、腫脹、壓痛、足外翻時,引起內側韌帶部位疼痛,也可有撕脫骨折。

二、關節脫位

  外傷性關節脫位隻有當關節囊、韌帶和肌腱等軟組織撕裂或伴有骨折時方能發生脫位。具有一般損傷的症狀和脫位的特殊性表現。

 1、一般症狀

  (1)疼痛明顯,活動患肢時加重。

  (2)因出血、水腫使關節明顯腫脹。

  (3)關節脫位後結構失常,關節失去正常活動功能。

 2、特殊表現

  (1)畸形 關節脫位後肢體出現旋轉、內收或外展和外觀變長或縮短等畸形,與健側不對稱。關節的正常骨性標誌發生改變。

(2)彈性固定 關節脫位後,未撕裂的肌肉和韌帶可將脫位的肢體保持在特殊的位置,被動活動時有一種抵抗和彈性的感覺。

(3)關節盂空虛 最初的關節盂空虛較易被觸知,但腫脹嚴重時則難以觸知。

04關節損傷應該如何預防

  關節損傷多是由外傷和暴力所致,因此對於本病的預防主要針對病因的預防其具體預防措施如下所述

  1、正確的落地技巧對預防關節損傷很重要建議運動中落地時,應以前腳掌先著地,膝關節彎曲,軀幹微微向前傾盡可能避免膝關節側向或前後的動作

  2、選擇平整、適宜運動的場地,不要在太硬或坑坑窪窪的地方運動

  3、運動前進行10~15分鍾熱身,活動開全身關節

  4、選擇合適的運動鞋和護具有些人不管打籃球還是踢足球,都是一雙鞋,這是不正確的籃球鞋鞋幫較高,鞋底很軟,可有效保護踝骨,利於彈跳而足球鞋抓地很牢,可有效防止在草地上滑倒摔傷

  5、別在缺乏專業訓練和教練指導下隨意嚐試高難動作

  6、受傷後及時找專業醫生診治

  7、盡可能的避免外傷和暴力

05關節損傷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關節損傷分為踝關節扭傷、肩關節脫位、肘關節脫位、髖關節脫位、橈骨小頭半脫位,其具體檢查方法如下所述。

 一、踝關節扭傷

  外側韌帶完全斷裂時,內翻位攝片顯示脛距關節麵的傾斜度遠遠超過5~10°的正常範圍,傷側關節間隙增寬。X線檢查可見撕脫骨片。

二、肩關節脫位

  肩關節脫位外觀呈“方肩”畸形,肩峰明顯突出,肩峰下空虛。在腋下、喙突下或鎖骨下可摸到肱骨頭。傷肢輕度外展,不能貼緊胸壁,如肘部貼於胸前時,手掌不能同時接觸對側肩部(Dugas征,即搭肩試驗陽性)。上臂外側貼放一直尺可同時接觸到肩峰與肱骨外上踝(直尺試驗)。X線檢查可明確脫位類型和確定有無骨折情況。

 三、肘關節脫位

  肘關節X線正側位片可顯示脫位類型、合並骨折情況,並與髁上骨折相區別。

四、髖關節脫位

  1、後脫位

  髖關節彈性固定於屈曲、內收、內旋位,足尖觸及健側足背,患肢外觀變短。腹溝部關節空虛,髂骨後可摸到隆起的股骨頭。大轉子上移,高出髂坐線(髂前上棘與坐骨結節之連線,即Nelaton's line)。

  X線檢查可確定脫位類型及骨折情況,並與股骨頸骨折鑒別。

  2、前脫位時,髖關節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患肢很少短縮,大粗隆亦突出,但不如後脫位時明顯,可位於髂坐線之下,在閉孔前可摸到股骨頭。

  3、中心脫位畸形不明顯,臨床上往往需經X線檢查後,方能確定診斷。

 五、橈骨小頭半脫位

  橈骨頭部位壓痛,X線檢查陰性。

06關節損傷病人的飲食宜忌

  關節損傷患者宜食富含硫、組氨酸和維生素的食物,其具體飲食注意事項如下所述。

  1、多食含硫的食物,如蘆筍、雞蛋、大蒜、洋蔥。因為骨骼、軟骨和結締組織的修補與重建都要以硫為原料,同時硫也有助於鈣的吸收。

  2、多食含組氨酸的食物,如稻米、小麥和黑麥。組氨酸有利於清除機體過剩的金屬。多食用富含胡蘿卜素、黃酮類、維生素以及含硫化合物的食物。也可多食含硫食物如大蒜、洋蔥、芽甘藍及卷心菜。

  3、經常吃新鮮的菠蘿,可減少患部的感染。

  4、保證每天都吃一些富含維生素的食物,如亞麻籽、稻米麩、燕麥麩等。

07西醫治療關節損傷的常規方法

  關節損傷中的膝關節損傷治療以活血散瘀、消腫止痛、防止粘連、恢複關節功能為原則,其具體治療方法如下所述。

一、施術部位:傷側膝關節局部及其上、下。

二、取穴:陽陵泉(陰陵泉)、粱丘(血海)、足三裏、風市(地機)、氣衝(衝門)。內側副韌帶損傷,取內側俞穴;外側副韌帶損傷,取外側俞穴。

三、施術手法:推按、提拉、擠壓、撫摩。

 四、時間與刺激量:視具體情況酌定。

五、手法操作:以右下肢膝關節內側副韌帶急性損傷為例,按下列手法施術。

  1、推按提拉擠壓法。

  2、屈膝推擠撫摩法。

  手法後,囑病人抬高傷肢。3日後可用中藥洗敷;慢性損傷,手法治療前、後可用中藥洗敷。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