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傳染科> 螺菌病

螺菌病簡介

相關問答

  鼠咬熱(rat-bitfever)原係鼠類傳染病,為鼠類或其他齧齒動物咬傷所致的急性傳染病。病原體為小螺菌和念珠狀鏈杆菌二種。由小螺菌所致者有回歸型高熱,局部硬結性潰瘍,淋巴結炎及皮疹等。

【詳情】

01螺菌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發病原因

  小螺菌鼠咬熱,由小螺菌感染引起。現代醫學對該病的認識始於1831年。1839年由Elives報告3l例,1887年Carter在印度家鼠血中首先發現了小螺菌病原體。1925年日本二木等人從該病患者局部腫大的淋巴結中亦發現此菌,分泌物注射大鼠致其發病,曾命名為鼠咬熱鉤端螺旋體。

  此菌為一種棒狀而僵硬的螺旋形微生物,無莢膜及芽孢,革蘭染色陰性,菌體長約3~6μm,寬0.2~0.6μm,多數具有兩三個粗而規則的回旋,亦可達4~5個回旋,一端或兩端有鞭毛,暗視野下見運動迅速,可循其長軸旋轉,亦可通過鞭毛前後穿行。小螺菌為需氧菌,目前人工培養尚未成功。實驗室常以鼠類腹腔接種方法分離此菌。小螺菌外界抵抗力較弱,對酸敏感,55℃30min即被殺死。

  2、發病機製

  鼠咬熱的確切發病機製迄今未完全明了。一般認為小螺旋體從咬傷部位侵入人體,沿受傷局部的淋巴管進入附近的淋巴結,並在該處生長繁殖,引起淋巴管炎和淋巴結炎,隨後反複侵入血液形成菌血症,引起臨床急性發作,由於病菌周期性入血,常產生周期性發熱,導致臨床間歇性反複發作。

  本病表現為全身性和局部性病變,基本病理變化為中毒性、出血性和壞死性改變。全身性病理改變主要為肝小葉、腎小管中毒性出血性壞死及單核細胞浸潤,腦膜有充血、水腫及神經細胞變性。胃腸有卡他性炎症變化。在被咬傷的部位局部常出現水腫,單核細胞浸潤及壞死,局部淋巴結增生腫脹。

02螺菌病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1、心內膜炎(infectiveendocarditis):是指由病原微生物直接侵襲心內膜而引起的一種炎症性疾病,常累及心髒瓣膜,也可累及室間隔缺損處、心內壁內膜或未閉動脈導管、動靜脈瘺等處。

  心內膜炎可由細菌、黴菌、立克次氏體及病毒致病。臨床主要可見三大類症狀,即全身感染症狀、心髒症狀、栓塞及血管症狀。還以發熱為最多見、最重要的全身症狀。

2、腦膜炎:是一種嬌嫩的腦膜或腦脊膜(頭骨與大腦之間的一層膜)被感染的疾病,此病通常伴有細菌或病毒感染身體任何一部分的並發症,比如耳部、竇或上呼吸道感染。

 3、心肌炎(myocarditis):是指由各種原因引起的心肌的局限性或彌漫性炎症,雖然某些心肌炎由於在終期可過渡為充血性或限製性心肌病,而被某些學者視為繼發性心肌病,但在發病學上心肌炎畢竟是可區分的疾病類型,引起心肌炎的原因很多,諸如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免疫反應,以及物理、化學因素等均可引起心肌炎。

4、肝炎(學名:Hepatitis):是肝髒的炎症。肝炎的原因可能不同,最常見的是病毒造成的,此外還有自身免疫造成的。酗酒也可以導致肝炎。肝炎分急性和慢性肝炎。

 5、腎小球腎炎:又稱腎炎。發生於雙側腎髒腎小球的變態反應性疾病。腎小球腎炎是常見的腎髒疾病,分為急性和慢性二種。

 6、血紅蛋白:在一定容積的循環血液內紅細胞計數,血紅蛋白量以及紅細胞壓積均低於正常標準者稱為貧血。其中以血紅蛋白最為重要,成年男性低於120g/L(12.0g/dl),成年女性低於110g/L(11.0/dl),一般可認為貧血。貧血是臨床最常見的表現之一,然而它不是一種獨立疾病,可能是一種基礎的或有時是較複雜疾病的重要臨床表現,一旦發現貧血,必須查明其發生原因。

7、附睾炎:是男性生殖係統非特異性感染中的常見疾病,多見於中青年。

  當各種原因導致自身抵抗力降低時,病原菌可以趁機侵入附睾引發炎症。表現為陰囊部位突然性疼痛,附睾腫脹,觸痛明顯,可伴有發熱,附睾硬結等。附睾的炎症可影響精子成熟,使其受精能力下降;炎症也可致附睾管堵塞,影響精子的輸出,這些均可造成臨床上不育。按病程可分為急性附睾炎和慢性附睾炎兩種。

8、脾大:是重要的病理體征,在正常情況下一般摸不到脾髒,如仰臥位或側臥位能摸到脾髒邊緣應認為脾髒腫大。脾髒體積增大是脾髒疾病的主要表現。

03螺菌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潛伏期1~30天,平均14~18天。起病常常在已愈的原咬傷處又出現疼痛,腫脹發紺以至壞死,可形成水皰,其上覆以黑痂,下麵逐漸形成硬結下疳樣潰瘍,局部淋巴結腫大,有壓痛,常伴有淋巴管炎,同時有寒戰高熱,體溫可迅速上升達40℃以上,在體溫上升時伴有頭痛,全身乏力,肌痛,關節痛,盡管關節疼痛,但無關節腔滲液,嚴重者可有嘔吐,腹瀉,便血和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如譫妄,昏迷,頸強直等全身中毒症狀,約50%患者出現皮疹,典型出疹多由咬傷處開始,而後波及四肢及軀幹,麵部及掌蹠處較少,皮疹形態多異,多為暗紅色或紫色的斑丘疹,呈橢圓形,邊界清楚,基底較硬,不痛不癢可融合至數厘米大小,偶有玫瑰疹或蕁麻疹,經3~5天後,隨體溫下降,症狀消失,皮疹隱退,間隔3~7天後,體溫又複上升,上述症狀及皮疹再現,如不經治療可反複發作持續3~8周,極少數患者可反複發作達1年以上,大多數經多次反複發作後,症狀逐漸變輕,熱型也不規則,以至診斷困難。

  未經治療其病死率達6%左右,由於長期發作,常合並有其他並發症,如心內膜炎,腦膜炎,心肌炎,肝炎和腎小球腎炎,貧血,附睾炎,胸膜滲出和脾腫大,自抗生素應用以來,遷延不愈者已不多見,病死率下降,並發症也隨之減少。

04螺菌病應該如何預防

  1、因小螺菌感染是通過大鼠或偶爾通過小鼠咬傷機體所致所以滅鼠是最重要的措施,防止被鼠或其他動物咬傷與鼠有接觸的實驗工作人員應注意防護,戴手套萬一被咬傷除局部治療外,應立即注射青黴素預防

  2、飯前、便後洗手也是減少經“糞-口”途徑傳播的方法如果是親人感染幽門螺旋杆菌時,應暫時采取分餐,直至完全治愈,盡量采取分餐製,使用公筷、公勺等都可減少幽門螺旋杆菌感染幾率

05螺菌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一般實驗室檢查:血白細胞計數(10~20)×109/L,中性粒細胞左移,偶見嗜酸性粒細胞增高,可有中至重度貧血,血沉增快,尿中可出現蛋白,紅細胞和(或)白細胞,其中約50%患者梅毒血清反應呈陽性。

 2、病原學檢查:動物接種分離病原菌,采取症狀明顯期患者血液,傷口滲出液或淋巴結穿刺液0.25ml接種小白鼠,豚鼠的腹腔內,7~15天內取其被接種動物血液或腹腔液,用暗視野法或塗片染色找小螺菌,值得注意的是,被接種動物要仔細篩選,排除其本身存在的小螺旋體感染。

  關節滲出液接種於特殊培養基,可獲陽性結果。

06螺菌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1、應避免吃油煎、油炸食物以及含粗纖維較多的芹菜、韭菜、魚幹及各種粗糧。這些食物不僅粗糙不易消化,而且還會引起胃液大量分泌,加重胃的負擔。但經過加工製成菜泥等易消化的食物可以食用。

  2、禁吃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咖啡、酒、濃茶等,以及過甜、辛辣等食物。甜食可增加胃酸分泌,刺激潰瘍麵加重病情;辛辣食物刺激漬瘍麵,使胃酸分泌增加;另外,潰瘍病人還應戒煙,煙草中的尼古丁能改變胃液的酸堿度,擾亂胃幽門正常活動。

  3、應選用易消化、含足夠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豐富的食物。如新鮮蔬菜和水果等。這些食物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有助於修複受損的組織。泛酸多的患者應少用牛奶。

07西醫治療螺菌病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1、病原治療:小螺菌對青黴素極其敏感,劑量為青黴素40萬~80萬U/d,分2次肌內注射,療程為7天。用藥後易發生赫氏反應,應引起注意,宜從小劑量開始。如療效欠佳或有並發症者,如心內膜炎,劑量應加大為1200萬~1500萬U/d,療程為3~4周。如對青黴素過敏可選用鏈黴素、紅黴素、頭孢菌素類等。

2、局部治療:局部治療雖不能防止本病發生,但對防止繼發感染甚為重要,咬傷部位應立即用0.02%呋喃西林或0。2%依沙吖啶溶液衝洗濕敷。

  二、預後

  自抗生素應用以來,遷延不愈者已不多見。病死率下降,並發症也隨之減少。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