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首頁 > 疾病大全 > 血液 >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簡介

相關問答

  慢粒是一種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點是粒係(包括已成熟的和幼稚階段的粒細胞)產生過多。在疾病早期,這些細胞尚具有分化的能力,且骨髓功能是正常的。本病常於數年內保持穩定,最後轉變為惡性程度更高的疾病。本病患者以年齡在30~40歲間居多,20歲以下者罕見。

【詳情】

01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病人具有“費城染色體”(Ph染色體)。每個有核細胞內都有染色體存在,Ph染色體是由於第22號染色體斷裂造成的。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病人的第9號染色體和第22號染色體上有一段交叉互換,第9號染色體的斷裂和“ABL”基因相關,第22號染色體的斷裂和“BCR”基因相關。

  當一段第九號染色體接到第二十二號染色體的末端時,形成BCR-ABL癌基因。BCR-ABL癌基因能控製合成一種蛋白質,導致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發生。

02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當白細胞計數》100×109/L時,可有白細胞淤滯綜合征,出現呼吸困難、紫紺、髒器梗死、眼底靜脈擴張、視神經乳頭水腫、眼底出血、神經改變甚至中樞神經係統出血等表現。巨脾者可伴脾髒梗死。發病緩慢,開始時症狀較輕,表現為乏力、體重減輕、骨關節疼痛。體征可見巨脾、肝髒腫大、淋巴結輕度腫大、視神經乳頭水腫等。很少有出血症狀。

03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有哪些典型症狀

  慢性白血病在小兒時期較少,約占兒童白血病的3%~5%,其中主要為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CML在嬰兒時期的臨床表現與成人CML有顯著差別,故一般將小兒CML分為幼年型和成人型,文獻中亦有分為嬰兒型,家族型,幼兒型,成人型四型者,其中家族型與嬰兒型的表現相似,隻是常在近親中發病。

  1、幼年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此型幾乎皆發生在5歲以下兒童,尤以2歲以下的嬰幼兒多見,男性發病多於女性,可發生於家族性神經纖維瘤,生殖泌尿係畸形或智力低下的患兒。

  起病可急或緩,常以呼吸道症狀為主訴,多見麵部斑丘疹或濕疹樣皮疹,甚至為化膿性皮疹,亦可見皮膚咖啡斑,皮膚症狀可出現於白血病細胞浸潤前數月,淋巴結腫大,甚至為化膿性,進行性肝脾腫大,由於血小板減少而繼發出血亦非罕見。

  JCML起源於多能造血幹細胞,故可造成紅係增生障礙,血小板數與量異常,以及淋巴細胞功能異常,與成人型不同,其異常增生主要在粒單係統,體外幹細胞培養主要形成CFU-GM,染色體檢查多為正常,個別可見-7,+8(8三體)或+21(21三體)。

  周圍血象白細胞增高,血小板減低和中度貧血,白細胞中度增高,多在100×109/L以下,未成熟粒細胞和有核紅細胞可出現在周圍血中,並有單核細胞增多,白細胞堿性磷酸酶降低,偶正常,血清和尿中溶菌酶增高,HbF增高,骨髓粒:紅為3~5:1,粒係和單核係增生旺盛,可見紅係增生異常,原始粒細胞在20%以下,巨核細胞減少,體外骨髓細胞培養以單核細胞為主。

  由於JCML常有發燒,肝脾腫大,中度貧血,白細胞增多,需與感染所致的類白血病反應鑒別,還應與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鑒別。

  2、成人型慢性粒細胞白血病

  發病年齡在5歲以上,以10~14歲較多見,很少見於3歲以下兒童,男女差別不大,由於是多能造血幹細胞的惡性增殖,故粒係,紅係,巨核係等多係受累,急變期可轉變為淋巴細胞白血病,約85%以上的患兒存在Ph1染色體(即t(9:22)),對Ph1染色體陰性者,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又可分為有bcr重組(phbcr+CML)和無bcr重組(PH-bcr-cml)兩亞型,前者臨床症狀與PH1染色體陽性者類似,後者臨床症狀不典型。

  發病緩慢,開始時症狀較輕,表現為乏力,體重減輕,骨關節疼痛,體征可見巨脾,肝髒腫大,淋巴結輕度腫大,視神經乳頭水腫等,很少有出血症狀。

  周圍血象主要為白細胞增多,80%在100×109/L以上,血色素在80g/L左右,血小板增多,分類可見粒係增多,包括嗜酸,嗜堿粒細胞增多,原始粒細胞增多不明顯,以中,晚幼和成熟粒細胞為主,白細胞堿性磷酸酶減低,HbF不增高,血清免疫球蛋白不增高,骨髓增生活躍,以粒係增生為主,原始粒細胞《10%,多為中,晚幼粒細胞及杆狀核細胞,粒:紅為10~50:1,部分患者可見骨髓纖維化,骨髓巨核細胞明顯增多,以成熟巨核細胞為主,血清和尿溶菌酶不增高,但VitB12和VitB12運載蛋白增高,骨髓培養集落與叢落皆增多。

04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應該如何預防

  預後預防:

  慢粒預後較差,中數生存期大多為3年,《20%患者生存期超過5年異基因骨髓移植開展以來,慢粒預後已有明顯改善骨髓移植HLA相配者,1990年國際骨髓移植登記處報告5年無病存活率慢性期為45士4%,加速期為32±6%,急變期為9±6%,充分說明異基因骨髓移植為治療慢粒唯一的有效方法,但是早期診斷,及時移植是關鍵

05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1、血象:白細胞計數高在100×109/L以上,血片中大多為中性杆狀核和晚幼粒細胞,其餘為分葉核,中幼粒,早幼粒和少數原始粒細胞,嗜酸性及嗜堿性粒細胞亦增多,早期血紅蛋白及紅細胞輕度減少,血小板正常或增加,晚期紅細胞和血小板減少,在血象方麵須與類白血病反應相鑒別。

  2、骨髓象:骨髓呈增生明顯至極度活躍,細胞分類與周圍血相似,骨髓片中,可見到各期粒細胞,其中以中,晚幼粒為主,原粒細胞及早幼粒較正常增多,但一般不超過5%~10%,嗜酸和(或)嗜堿性粒細胞增多,紅細胞係相對減少,粒:紅約10~50:1,幼紅細胞和巨核細胞早期常增多,晚期減少,90%患者成熟的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活性明顯降低。

  3、染色體檢查:Ph’染色體見於90%以上慢粒病人,Ph’染色體被認為是慢粒多能幹細胞的腫瘤性標誌,少數慢粒病人Ph’染色體為陰性,根據有無Ph’染色體可將慢粒為Ph’陽性和Ph’陰性兩大類,前者預後優於後者。

  4、血液生化:血清維生素B12濃度及維生素B12結合力顯著增高為本病特點之一,增高的幅度與白細胞增多程度成正比,增高的原因是大量正常的和白血病性粒細胞產生了過多運輸維生素B12的轉鈷蛋白I,血清尿酸濃度可以增高,尤其在化療時。

06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病人的飲食宜忌

  1、鵝血粥:鵝血100克,粳米50克。將新鮮鵝血隔水蒸熟備用,粳米煮熟,加人鵝血、食鹽煮開飲服,常服有效。

  2、粳米、豬肝、蓮子、大棗粥:粳米50克,蓮子20克(水泡),熟豬肝(切成丁)30克,大棗10個,加水適量熬粥,早晚分服,有防治貧血的作用。

07西醫治療慢性粒細胞性白血病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原則

  對於慢粒的治療不必操之過急,白細胞計數在100×109/L以下的患者不需立刻治療、因為循環中主要是成熟的粒細胞,其體積較原始細胞小且具有較好的變形能力,白細胞計數在200×109/L以上者需采取積極治療措施。當前以采用細胞毒藥物作化療為主。對於那些因白細胞極度增生而出現的症狀,如有陰莖異常勃起、呼吸窘迫、視力模糊、心理變態等,則應在進行急性的白細胞除去術的基礎上聯用骨髓抑製劑進行治療。

  二、化學治療

  有效的藥物有BUS(馬利蘭)、HU(羥基脲)、CTX、CLB、6-MP(6-巰基嘌呤)、MMC(絲裂黴素)。其中以BUS為首選藥物,其次為HU。BUS是目前最有效的藥物,緩解率在95%以上,服用方便為此藥之優點。用法為2mg每日3次,一直用至白細胞降至14×109/L以下停用或間歇給藥。一般規律是用藥1~2周自覺症狀好轉,4~6周明顯好轉。當白細胞減至10×109/L時,減量至1~2mg/d,一直維持2~3個月。停藥後,如白細胞波動在10~50×109/L間,可考慮小劑量維持1年以上。白細胞減少到5~10×109/L血小板在100×109/L以下,或者有慢粒急變傾向才應停藥。馬利蘭的毒副作用主要是骨髓抑製,特別是血小板減少。個別病人雖用藥量不大也會出現全血細胞減少,恢複較慢。長期服用此藥可引起肺纖維化,皮膚色素沉著。類似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的症狀,精液缺乏或停經。

  HU開始劑量為每日3g,口服。用後白細胞數下降很快。當降至20×109/L左右時,將劑量減至一半;降至10×109/L時,將劑量再減少。維持劑量約每日0.5~1.0g。一般不完全停藥,因停藥後白細胞計數很快上升。此藥優點是作用快;如果白細胞下降過多,停藥後能很快上升;副作用少。缺點是需經常驗血以指導治療。另外,亦可聯合α-IFN(α-幹擾素)治療慢粒。

  方法,口服HU2.0~6.0g/d,同時皮下注射。α-IFV300萬u,iv,每周3次,應用8~32周。當白細胞降至10×109/L,HU減少繼續用1~2周,根據情況停用或用小劑量。HU維持量為0.5~1.0/d,有條件者可繼續用。α-IFN300萬u,iv,每周一次。用藥期間每周查血常規2次,骨髓象每4周檢查一次。

  三、放射治療

  深部x線,用深部x線對全身和局部的肝脾區以及浸潤部位照射。脾區照射開始劑量為50cGy,以後每日或隔日100~200cGy。白細胞降至20×109/L時停止。對化療效果不佳或複發的可以用放療,據報道,其療效不低於BUS。核素32P治療,僅用於對BUS及脾區放療效果不佳者。32P劑量是根據白細胞增多程度而定,若白細胞總數》50×109/L,32P的開始劑量為1~2.5mCi,靜注。2周後再用1~1.5mCi,以後每隔2周給同樣劑量1次,待白細胞降至20×109/L時停用。在緩解期間,每1~3個月觀察1次,當白細胞》25×l09/L時,可再給1~1.5mCi。

  四、脾切除術

  脾髒可能是慢粒急變的首發部位,切除脾髒可能延緩急變和延長患者存活期。切除脾髒的手術指征:

  1、確診為慢粒者;

  2、對化療反應良好;

  3、65歲以下且無大手術禁忌症者。慢粒急變是手術的禁忌症。

  五、骨髓移植

  年齡在45~50歲在慢性期的病人,以親兄弟姐妹HLA相同的異基因骨髓作移植。移植成功者,一般能獲得長期的生存或治愈。

  六、其他治療

  化療前如果白細胞數在500×109/L以上,可先用血細胞分離機作白細胞除去術以迅速降低白細胞數,避免白細胞過多可能阻塞微血管而引起的腦血管意外的危險。化療開始時,特別是用Hu治療時,宜同時加用別嘌呤醇0.1g每日3次,以防止細胞破壞過多過速而引起尿酸腎症。

  七、慢粒急變的治療

  慢粒急變的治療比急性白血病的治療困難,完全緩解僅10.7%,目前慢粒急變的治療方案如下:Ara-c(環阿糖胞苷)100mg/m2·d,第1~14天;ADM(阿黴素)30mg/m2·d,第1~3天;VCR2mg,第1天;上述藥物相繼靜脈輸注。PDN40mg/m2·d,分次口服,第l~7天。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