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當中很多的疾病都會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影響,有的人就因為胸口出現悶堵得情況造成了自身出現了口渴心慌餓得慌的情況出現,這種症狀相對來說非常的少見,因此很多人在自身出現這種情況之後都不找自身的這種症狀是什麼原因造成。那麼,胸口堵得慌口渴心慌餓得慌怎麼回事?
第一,胸口堵得慌口渴心慌餓得慌怎麼回事?症狀主要由心腎不交心腎兩虛所致,常見症狀如心慌心悸,自覺心髒大力博動,心裏莫名煩燥或是膽怯,胸悶或胸痛,氣短,腰酸背痛或全身竄痛,睡眠不佳失眠多夢或健忘頭腦不清晰恍惚無法集中精神想事情,頭暈頭痛或冒冷汗臉色蒼白,或劇烈頭暈時伴有嘔吐症狀,手微顫抖無法勞作,或盜汗自汗,或精神疲勞全身乏力等症。心腎不交指心與腎生理協調失常的病理現象。多由腎陰虧損,陰精不能上承,因而心火偏亢,失於下降所致。心在上焦,屬火;腎在下焦,屬水。心中之陽下降至腎,能溫養腎陽;腎中之陰上升至心,則能涵養心陰。在正常情況下,心火和腎水就是互相升降,協調,彼此交通,保持動態平衡。心腎不交是指心陽與腎陰的生理關係失常的病態。心居上焦,腎居下焦。正常情況下,心與腎相互協調,相互製約,彼此交通,保持動態平衡。如腎陰不足或心火擾動,兩者失去協調關係,稱為心腎不交。多見於神經官能症及慢性虛弱患者。
第二,久病傷陰、房事不節、思慮太過,情致鬱而化火。或外感熱病,心火獨亢等原因都可導致心腎不交。根據中醫的五行理論,心屬火,腎屬水,心火必須下降到腎,使腎水不寒,腎水必須上炎於心,使心火不亢,這稱為心腎相交,或者叫水火相濟。如果思慮過度,或者心情抑鬱,心火亢盛,就會心神不寧。向下損耗腎水,腎失陰液濡養,或者過勞傷腎,則腰酸、頭暈、健忘。且腎陰不足,腎陽相對偏亢。中醫認為,每個髒腑都有陰和陽,理想狀態是兩者平衡。腎陽相對偏亢就會出現手心熱,咽幹口燥,舌紅等假(虛)熱的表現。
胸口堵得慌口渴心慌餓得慌怎麼回事?臨床表現為心煩失寐、心悸不安、眩暈、耳鳴、健忘、五心煩熱、咽幹口燥、腰膝酸軟、遺精帶下、舌紅,脈細數等症。心腎不交心陰不足證候:心悸失眠,虛煩神疲,夢遺健忘,手足心熱,口舌生瘡,舌紅少苔,脈細而數。治則:滋陰養血,補心安神。主方:天王補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減。方藥:生地、玄參、茯苓、五味子、當歸、朱麥冬、柏子仁、酸棗仁、黃連。濃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劑,溫服,每日3次。若兼見有濕熱,舌苔黃膩者加梔子、馬尾連、車前草、薏苡仁清熱利濕。2.心腎不交偏腎陰虧證候:麵紅﹑骨蒸潮熱﹑手足心熱﹑牙齒動搖﹑小便淋瀝﹑舌紅少苔﹑脈象弦滑或尺脈旺。治則:滋陰瀉火。主方:知柏八味丸加味。方藥:知母、黃柏、生地、山萸肉、丹皮、澤瀉、茯苓、夜交藤、合歡皮、石菖蒲、蓮心。濃煎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劑,溫服,每日3次。若兼見火旺傷陰,舌紅絳無苔者,酌加石斛、沙參以甘寒滋陰;若陰虛盜汗劇者加煆龍牡、浮小麥、癟桃幹斂陰止汗;若兼見肝火上炎,頭暈目眩較重者,可加菊花、桑葉、黃芩、鉤藤清散肝火;若熱擾精室,遺精頻作者加金櫻子、蓮須、沙菀蒺藜、刺蝟皮滋腎固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