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體質虛弱,中氣不足,由於脾虛不運,可以使水濕停留,凝聚為痰。
第二,脾胃薄弱,宿滯逗留,損傷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陽被傷;或因熱病飲水過多,脾運不及等等都可以使水濕停留,聚集為痰。還有恣食肥甘,胃中濁氣鬱蒸,釀濕生熱也可以化為痰濁。
第三,外感失治,或體弱屢患外感,肺氣被傷,不能輸津四布,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貯於肺,肺氣不利,痰湧氣道而發,必致咳嗽痰多。
中醫認為,痰的產生主要與肺、脾兩髒有關。肺主呼吸,調節宗氣(元氣)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肅降,就可出現咳喘、臥不平等症。在風邪或寒邪侵肺時,使肺內的津液凝聚成
痰。脾主運化,即消化和運送營養物質至各髒器。如果濕邪侵犯人體,或思慮過度、勞倦及飲食不節,都能傷脾而使其失去運化功能,造成水濕內停凝結成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