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為什麼吃同樣的東西,有人會胖,有人就不會?胰島素抵抗!!
美國國家科學院做過一項研究:把體重正常的年輕受試者分為兩組:一組人胰島素敏感性正常,另一組存在胰島素抵抗,但沒有患上任何疾病。(所謂胰島素抵抗,是說因為人體餐後分泌的胰島素降血糖效率太低,同樣的胰島素分泌量的情況下,餐後的血糖不能很快下降,需要更多的胰島素出動才能完成任務。)兩組受試者,攝入同樣的食物,但是研究者發現,他們體內的生理反應大不一樣---與胰島素反應正常的人相比,胰島素抵抗者的淨肌糖原合成數量降低了60%,而在他們的肝髒當中,脂肪的合成量卻達到了另一組的兩倍以上!同時,他們的甘油三酯要高出60%,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卻低了20%。這句是“喝涼水都長肉”的科學證據。
研究者得出結論:吃同樣的東西,對胰島素敏感和胰島素抵抗的人來說,代謝效果大不相同。前者把大部分碳水化合物變成肌肉活動所需的糖原,而後者把它們用來合成脂肪,從而導致甘油三酯的上升以及血管的硬化和病變 。
2、什麼運動最有效?能堅持的就是最好的!
我們成年人總是做什麼事情都想找捷徑,自以為很聰明,動不動就研究什麼攻略、速成之類的東西,諸不知,適合別人的未必適合自己,每個人的各種客觀條件不一樣,職業、生活環境、經濟能力,體能基礎等等,別人說遊泳有效,滑雪有效,打高爾夫有效,你不具備這些條件,難道你就因此不鍛煉嗎?對於體力消耗而言,那些看似高大上的鍛煉方式未必比長跑、爬樓梯、打羽毛球等運動消耗的熱量更多。再者,如果說最佳的鍛煉方式和鍛煉技巧減肥的效率是100%,那麼那些不是最佳的鍛煉的減肥效率也至少能達到60%,長期堅持也能有可喜的效果,而鍛煉與不鍛煉的差別卻是100%。所以,不應該糾結於那些所謂的技巧與效率,而是選擇對於自己可行性最大,最容易堅持下來的運動。給自己一個好的開始,在做的過程中去慢慢改進和提高,並向其他運動方式拓展。
其實,沒有一種運動十全十美,最佳的鍛煉方式是幾種類型的鍛煉結合著、交替著做,跑步、騎車、遊泳等有氧運動持續時間長,能直接消耗更多血糖和糖原,還能增強心肺功能,鍛煉自己的耐力與意誌力;舉鐵、深蹲、啞鈴、器械等力量練習能增加肌肉含量,更多的肌肉意味著更低的發胖風險,因為肌肉可以納入更多的血糖成為肌糖原,而不至於讓它們擁堵在血管中。而且,肌肉含量大也意味著身體更高的基礎代謝率,即使在不運動的狀態下也能比別人消耗更多的熱量。還有柔韌性練習也很重要,很保持氣血通暢,好的血液循環保證營養的吸收與身體廢物代謝的順暢進行。
所以,不要再問我,什麼運動減肥最有效,也別問吃什麼減肥最有利減肥之類的問題,那樣,我會懷疑你想要減肥的決心與誠意。拜托下次問一些自己思考過的、稍微有點技術含量的問題,成嗎?
最後,我想說的是:遺傳很重要,體質也很重要,但是它們真的沒有你想的那麼重要,一個基因再好的瘦人,如果沒有腸胃疾病,隨意放縱飲食,又不鍛煉,假以時日,最終也會淪落為腰圓肚肥的中年婦女,同樣,一個身在胖子之家、也是易胖體質的小肥妹紙,通過自己堅持不懈的飲食控製和鍛煉,也好在中年之後依舊好吃好的體態,贏在最後,笑到最後,傲視所有曾經比她美的女人。
3、如何解決胰島素抵抗的問題?運動是唯一選擇
這種早期的變化發生在腹部肥胖和全身肥胖之前。研究者相信,骨骼肌當中發生的這種變化,可能是代謝綜合征、肥胖、糖尿病和冠心病的早期階段。那麼怎樣才能預防“骨骼肌對胰島素不敏感”的問題呢?如何才能加強肌糖原的製造功能呢?研究者給出了一個極度簡潔的答案:足夠的體力活動。
如果沒有足夠的體力活動,久而久之,骨骼肌就會“用進廢退”,它不再擅長高效工作,不能再大量納入血液中的葡萄糖,就導致了胰島素不敏感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又帶來脂肪合成和血脂上升的結果。就算一個人還很年輕,甚至尚未步入中年階段,但由於長期缺乏運動,肌肉鬆軟,力量下降,就會導致血糖機製的障礙,而餐後血糖高會逐漸導致體內脂肪比例的上升,最終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
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生活狀態,如果不特意去運動,哪裏還需要多少體力活動,尤其是那些成天坐在辦公室的腦力勞動者,出門有車,上樓有電梯,連購物也變成了網購,一天下來幾乎不需要消耗多少額外的熱量。可是,這種看似“幸福”生活的背後暗藏著巨大的健康風險,體型的臃腫還隻是表象,內髒功能的衰老與退化才是更可怕的。近年來由肥胖導致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心髒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發病人群,越來越年輕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