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養生該遵循“十六食”

作者:夏天  時間:2014-06-27 14:56:24  來源: 大眾養生網

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曾說過:“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這是千真萬確的。可飲食養生要講究方式,不光要吃得營養,還要真正懂得吃的科學和方法。

少食

在保證營養前提下的“少吃”。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壽高101歲,他在《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善養性者——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應把握在尚饑非飽之間的狀態。他認為,飽食可結積聚之痰,多飲可釀痰癖之患。故提倡養生以少食為佳,最好是“早飯清清一碗粥,夜飯少吃亦教足”。著名的麥凱效應已證實少食可延壽。基因學說也證明,少食可有效地延長端粒DNA序列縮短的速度,而端粒DNA序列是壽命生物鍾所在。少食還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人體潛能,而具健體強身多種效應。少食的保健作用,還在於它能防治那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疾病。如肥胖症、癌症、高血壓、高脂血症、高膽固醇血症等。

慢食

在美國、日本、土耳其等一些國家,健康與營養學專家一致在努力倡導新的飲食觀念:“想長壽嗎?慢點兒吃。”這些專家甚至列舉“快餐綜合征”的種種表現,從而激發人們擯棄口味千篇一律的速食,回歸豐富的傳統美食習慣和美食文化,並啟發人們懂得“吃得越慢,活得越久”的道理。“一口飯嚼30次,一頓飯吃半個小時”,可以減肥、美容、防癌、健腦。 素食

素食是防治文明病的核心措施。營養學家一直在強調,盡量吃植物性食物(蔬菜、水果、豆類等),少吃動物性食物(肉、魚、禽蛋、奶製品等),尤其要少吃高脂肪含量的食品,才是健康的飲食方式。但單純素食,絕對素食不可取,應該是“基本吃素”,而不是一點葷也不吃,這也是人的進食原則。

博食

博食充分體現食物互補的原理。博食是獲得各種營養素使營養平衡的保證。日本提出“每天至少吃30種食物”。我國古代醫學著作中提出的“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博食思想,一直受到古往今來的中國人的高度重視。博食的正確辦法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注意糧豆混食、米麵混食,適當輔以包括肥肉在內的多種動物性食品。

淡食

淡食是指多食蔬菜,少食葷菜,主張薄滋味。唐代醫學家孫思邈主張“善養性者,常很少食肉,多食飯”。《呂氏春秋》鄭重提出:“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命之曰爛腸為食。”正如俗話所說:魚生火、肉生痰、豆腐青菜保平安。多鹽、多油、多糖現在稱為“三害”,淡食還要有少鹽、少油、少糖三大內容。

冷食

“低溫可延壽”的觀點,正在被人們所推崇。目前多為“外界降溫”,而冷食則是內部降溫法,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就會加快蠕動,可以增強消化係統的功能。

暖食

食宜暖,但暖亦不可太燙口,以熱不灼唇,冷不冰齒為宜。食物過熱過燙,對消化道主要是物理傷害;燒灼黏膜、燙傷管壁;過食生冷,寒傷脾胃,運化失調,食滿腹脹,甚而痛腸無時,導致嘔吐、腹瀉、痢疾等病。

鮮食

絕大多數食物均以新鮮為上,許多“活營養素”可得以保持。提倡“鮮吃鮮做”、“不吃剩”。

生食

生食被認為是“良性回歸自然”,適合生食的盡量生食。我國人民曆來有生食瓜果蔥蒜的習慣,但生食範圍狹窄。生食某些食物有多種好處。一般的瓜果蔬菜經過高溫燒煮,包括維生素在內的許多營養成分會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生食則無此弊端。

飲食養生該遵循“十六食”

熟食

高溫煮食,可以殺菌消毒,利於消化吸收。熟食還可以增進美味,去除惡味,使對人體不利的成分分解或揮發掉,或轉化為對人體無害的物質。

潔食

飲食不潔可造成食物中毒,引起腹痛、腹瀉、下痢、嘔吐等,甚至導致細菌性痢疾。潔食包括無塵、無細菌病毒、無汙染。

幹食

食可以增強咀嚼功能,刺激牙周、牙齦的神經末梢,刺激含有抗癌因子的唾液分泌,起到健胃、健腦、美容、抗癌的功效,應經常為之。

稀食

古代陸遊就有“養人最是粥”之說。食粥養生自古延續至今。牛奶、豆漿、各種煲湯等都對身體大有裨益。

選食

科學引領人們進入個體營養時代,應根據自身情況來選擇食物(甚至可根據個體基因類型),使營養更具針對性。

早食

“早食常宜早,晚食不宜遲”,即三餐皆需早。早食與晚食大不一樣,可避免一天中營養的短期不平衡。晚餐早食可預防十餘種疾病。早餐早食,有益健康和一天的工作、學習。相反,漏吃或晚吃,晝夜節律就會變成“夜間型”,它很難使你的大腦在中午之前活躍起來,這也是某些疾病的誘因。

斷食

古人稱為“辟穀”,即在一定時間內,一頓或一天不進食。可有效地增進消化道功能,還可徹底地排除體內毒素,利於挖掘人體潛力。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