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中國中醫文化撥打精深,很多中醫裏麵的術語跟中醫一些名詞我們都不太懂。其實這都是中醫基礎裏必有的。今天小編要帶大家了解的是“酸甘化陰”在中醫裏的含義。
《三國演義》中“望梅止渴”的故事可謂是膾炙人口。曹操在征伐張繡的行軍途中,找不到水源,士兵們都渴得厲害,於是他傳令道:“ 前邊有一片梅子林,結了很多果子,酸甜可以解渴。” 士兵聽說後,嘴裏都流出了口水,利用這個辦法暫時解決了士兵的饑渴,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許多。在日常生活中,看到酸的東西,嘴裏就條件反射式地產生唾液,這樣的經驗相信很多人都有過。為什麼會這樣呢?最近日本的科研人員研究發現,酸味往往具有強烈的刺激性,為了避免受到這種強烈刺激的傷害,人類的舌頭在接觸到酸性物質的時候就會立刻分泌唾液進行稀釋,而感覺細胞在酸味刺激結束之後才反應,就可以保證酸性食物即使被唾液稀釋,也能讓人們清晰地感覺到酸酸的味道。
中醫有一種治病方法就叫“酸甘化陰”,用在肝病時脾氣暴躁的病態或者免疫功能出問題的津液幹涸的“陰虛”證候,具體方法就是把酸性和甘性的藥物合在一起,促使人體產生津液,就像荒漠中的泉水。在中醫病因學中,有“燥”證一說,其表現為:唇焦口燥、咽幹口渴、口舌潰瘍、皮膚幹枯、大便燥結、眼幹無淚等。對燥證的治法,《黃帝內經》說:“燥者濡之”,“濡”就是用水滋潤。常用的中藥一般是烏梅、山楂、木瓜、五味子、白芍,麥冬,它們共有的酸甘滋味能養陰潤燥,另一個作用則是刺激味覺神經,使幹燥證的患者體內殘存的腺體有效代償,盡最大努力分泌唾液。
過去天氣熱了,買不起飲料,怎麼辦?自己買點山楂,用開水一沏,再放上一點白糖,酸甜可口,喝了這種山楂白糖水,可以消暑解渴,其實這就是“酸甘化陰”在民間最普通的運用。醫聖張仲景的《傷寒論》中有一首“芍藥甘草湯”,組方很簡單,隻有芍藥和甘草兩味,芍藥味酸,甘草味甜,二藥組合正是酸甘化陰的具體體現。原用於傷寒傷陰,筋脈失濡,腿腳攣急,心煩,微惡寒,肝脾不和,脘腹疼痛。現用於血虛津傷所致的腓腸肌痙攣、肋間神經痛、胃痙攣、胃痛、腹痛、坐骨神經痛、婦科炎性腹痛、痛經;以及十二指腸潰瘍、萎縮性胃炎、胃腸神經官能症、急性乳腺炎、頸椎綜合征等屬陰血虧虛,肝脾失調者。
很多老中醫臨床使用“酸甘化陰”法頗有心得,像陰虛火旺的盜汗失眠證,婦女的更年期綜合症、夏季汗出多而出現的“上火”等,都可以用酸甘化陰的方法進行治療。
對於人體的口味來說,酸味敏感度高,容易刺激味蕾,提高食欲,愉悅身心。酸味和其他味覺配合,形成獨特的風味,比如吃蘋果,如果隻是甜甜的並不能刺激食欲,如果在甜味中略帶一點酸味,就會大受歡迎。水果品質有一項指標,就是甜酸比。營養學研究表明,鈣、鐵、鋅都是人體需要而往往容易缺乏的微量元素,其原因是機體對它們的吸收較低。而酸性的介質能夠成倍地提高這些微量元素的吸收率。因此,膳食中含維生素C和有機酸的水果、糖醋和酸辣類的菜肴,對改善對微量元素的攝入補充,大有裨益。按照中藥學的理論,酸味的食物如烏梅、菠菜、番茄、柿子、杏、梨等,有澀精、斂汗、止喘、止瀉的功效。而甘味的食物則具有補益的功效,酸甘結合,即可以補液生津,又可以補氣養血,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又何嚐不可以試著搭配一下呢。
溫馨提示:相信大家看了以上的文章對酸甘化陰都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對中醫的了解不是一時就可以的,要了解中醫要從中醫基礎開始。關注健康,關注大眾養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