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濕熱的治療方法

作者:養生小編  時間:2016-09-22 15:23:08  來源: 大眾養生網

人一輩子生病的地方可能有很多,都不希望自己得大腸濕熱,因為這很有可能是致命的。那麼,要想保持健康,我們該怎麼做呢?

  施治方法

  一、內服方藥

  1、基本方藥:(1)芍藥湯加味:芍藥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大黃6克、銀花15克、檳榔l0克、當歸10克、甘草6克、木香6克。本方適用於腹痛、裏急後重、下痢赤白膿血為主證的痢疾患者。(2)葛根芩連湯加味:葛根15克、黃芩l0克、黃連6克、甘草6克、銀花15克、茯苓15克、木通6克、車前子10克。本方適用於腹痛,瀉下急迫為主證的泄瀉患者。以上方藥,水煎,取汁300毫升,分2~3次服用,每日一劑。

  2、加減變化:若痢疾初起,兼有表證,基本方(1)加荊芥10克、防風6克、羌活10克;如熱毒盛者,下痢赤多白少,或純下赤凍,則加白頭翁15克、秦皮l0克、地榆10克、丹皮10克;若挾食滯,苔膩脈滑,加用神曲10克、青皮10克、陳皮10克、芒硝10克(入湯衝服);若濕熱留連不去,下痢時發時止,日久難愈,加用人參6克(黨參15克)、白術10克、幹薑6克;若下痢初作,表證已解,痢猶未止,可用香連丸,每服6~9克,日叁次;若痢下為醬色,時作時止,可加用鴉膽子仁治療,成人每日叁次,每次15粒,膠囊分裝,飯後服,連用7~10天。若濕熱泄瀉以濕邪偏重,舌苔微黃厚膩,脈濡緩,可基本方(2)加用厚樸10克、薏仁30克;挾食滯者宜加神曲10克、山楂10克、麥芽10克;如有發熱、頭痛、脈浮等風熱表證,加連翹10克、薄荷10克;如在夏季盛暑之時,可酌加藿香10克、香薷10克、扁豆花6克、荷葉6克。

  二、外敷藥物

  1、苦參粉適量,溫水調成糊狀敷臍。

  2、梔子適量,研為細末,雞蛋清調成膏,貼雙足湧泉穴。

  3、白礬15克、五味子15克、五倍子15克,研為細末,用開水調成膏,貼神闕穴。

  4、噤痢膏:牙皂6克、細辛27克、蔥6根(拭淨泥土,勿洗),田螺2個,小麥曲12克。諸藥混合,搗融如膏,貼於神闕穴,蓋以紗布、繃帶固定,藥幹另換。

  5、熱瀉散:黃連12克、滑石30克、廣木香15克、吳茱萸10克,諸藥混合粉碎為末,過篩,取藥末10~15克,撤於2~8平方厘米膠布中間,分別貼於神闕、大腸俞,1日換1次。

  6、大黃9克,或甘遂、大戟各4.5克,研為細末,用醋凋敷臍部固定。適用於疫毒痢腹脹者。

  三、灌腸療法

  臨床上對長期反複不愈之本證患者,常常采用灌腸療法。

  1、蒲公英30克、敗醬草30克、紅藤30克、穿心蓮30克、黃柏15克,加水煎至150毫升,溫度在30~40℃時作保留灌腸。如能保留8小時以上,療效更佳。

  2、錫類散l克、雲南白藥1克、生肌散l克、5%普魯卡因5毫升,加入生理鹽水100毫升中,加溫後保留灌腸。

  3、苦參100克,濃煎,每次用50毫升,加1%奴夫卡因5毫升,作保留灌腸。

  4、白頭翁60克,煎成藥液100毫升,每日作保留灌腸1次,治阿米巴痢疾。

  5、大蒜30克,搗汁,加溫開水160毫升,作保留酒腸。治阿米巴痢疾。

  6、10~15%野菊花煎劑100~150毫升,保留灌腸,每日1次,10~15日為一療程,休息數日後可開始第二療程。

  四、飲食療法

  1、馬齒莧綠豆湯:新鮮馬齒莧120克(或幹品60克)、綠豆60克,煎湯服食。每天1~2次,連服3天。二味合用對濕熱泄瀉、或熱毒血痢,甚為有效。

  2、車前子飲:車前子30克,紗布包,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去渣,加粳米煮粥,分二次溫服300毫升。治泄瀉。

  3、薑連散:生薑l20克,榨汁;黃連30克,銼末,文火烘炒加薑汁拌勻,以幹為度。每服6克,綠茶清送下,每天3次。對濕熱泄瀉嘔吐者大為適宜。

  4、石榴皮蜜膏:鮮石榴皮1000克(幹品500克)、切碎,砂鍋煎煮取汁兩次,文火濃縮至稠粘時,加蜂蜜300毫升,攪勻至沸停火,冷後裝瓶。每服10毫升,開水衝服,每日3次。

  5、白蜜馬齒莧汁:鮮馬齒莧1000克,溫開水洗淨榨汁,加白蜜30毫升,或白糖適量,一次服下,每日服2次。

  6、綠茶煎:綠茶100克,煮取濃汁300毫升,每次服100毫升,加醋10毫升熱飲,每日3次。或綠茶末12克,白痢以薑湯送服,赤痢以甘草水送服,每日3次。症狀消失後連服3日,以鞏固療效。

  7、莧粥:新鮮紫莧100克,去根洗淨切碎,同粳米100克煮粥,每日2次,早晚服。此粥對於有急性菌痢、腸炎的老年患者,尤為適宜。

  8、龍眼肉包鴉膽粉:鴉膽子亡10粒,研粉,以桂元肉包裹吞服,每日3次,治阿米巴痢。此方適於飯後服,不宜久服。

  施治要點

  1、臨床上之痢疾、泄瀉均以本證為多,治療當以祛邪。其新感屬此證尤多,治療以通因通用為要,忌用收澀止瀉之品。痢疾患者應注意調氣行血的運用,若下血較多應該重用行血之品,膿多者宜重用理氣藥;泄瀉患者當使用濕熱分清,其瀉可止。但濕熱泄瀉容易耗傷氣陰,年老體虛之患者可引起傷陰、傷陽或陰陽俱傷之危重證候,除治療上須隨證施方,還應高度重視此類患者的病情變化。

  2、在治療痢疾時,應始終顧護胃氣。在治療濕熱痢的方藥多係苦寒之品,不應長時十間大量使用這一類藥物,以防傷胃氣。

  3、若本證久而不愈,反複發作,表現正虛邪戀,宜扶正祛邪兼用。其藥物灌腸往往是臨床上有效可行的治療方法。藥用白頭翁、秦皮、黃柏、夏枯草、青黛、紫草、明礬、牡蠣、烏梅、罌粟殼、五倍子等。每劑加水1000毫升煎至200毫升,濕度37~38℃,開始每次用50~100毫升於早晚各作保留灌腸1次,適應後每次用200毫升,每日灌腸1次。患者取側臥位,臀高頭低,慢速灌腸,灌入後取胸膝位15分鍾,再仰臥1小時以上。

對於年紀大的人來說,大腸濕熱的到來,如果想要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那麼就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習慣,這樣才能避免疾病的困擾。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