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咽鼓管功能障礙一般認為此為本病的基本病因。
2、感染過去曾認為分泌性中耳炎是無菌性炎症。近年來的研究發現中耳積液中細菌培養陽性者約為1/2-1/3,其中主要致病菌為流感嗜血杆菌和肺炎鏈球菌。細菌學和組織學檢查結果以及臨床征象表明,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是中耳的一種輕型或低毒性的細菌感染。細菌產物內毒素在發病機製中,特別是病變遷延慢性的過程中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3、免疫反應小兒免疫係統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這可能也是小兒分泌性中耳炎發病率較高的原因之一。中耳積液中有炎性介質前列腺素等的存在,積液中也曾檢出過細菌的特異性抗體和免疫複合物,以及補體係統、溶酶體酶的出現等,提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可能屬一種由抗感染免疫介導的病理過程。可溶性免疫複合物對中耳粘膜的損害(III型變態反應)可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致病原因之一。
小兒分泌性中耳炎引發什麼疾病?粘連性中耳炎或並發鼓室硬化症。
1、粘連性中耳炎又稱不張性中耳炎,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中耳傳音結構之間及其與鼓室壁纖維化、粘連形成,從而引起中耳傳音結構係統運動障礙,導致傳導性聾。粘連多位於中鼓室後份,鼓膜變厚,與鼓岬粘連,聽骨可單個或完全被粘連在卵圓窗周圍,纖維組織將鐙骨和砧骨長腳一起包埋在卵圓窗上,卵圓窗可部分或完全被封閉。
2、鼓室硬化亦稱鼓室玻璃變性,係鼓室黏膜上皮下沉積有斑塊狀膠原組織,多發生在鼓室黏膜和聽骨上,發生於鼓膜上者仍稱為鈣化斑。可累及聽骨、卵圓窗及其周圍。本病在進行大量顯微耳科手術後始被臨床關注。
1、聽力減退:聽力下降、自聽增強。頭位前傾或偏向健側時,因積液離開蝸傳,聽力可暫時改善(變位性聽力改善)。積液粘稠時,聽力可不因頭位變動而改變。小兒常對聲音反應遲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成績下降而由家長領來就醫。如一耳患病,另耳聽力正常,可長期不被覺察,而於體檢時始被發現。
2、耳痛:急性者可有隱隱耳痛,常為患者的第一症狀,可為持續性,亦可為抽痛。慢性者耳痛不明顯。本病甚為有關耳內閉塞或悶脹感,按壓耳屏後可暫時減輕。
3、耳鳴:多為低調間歇性,如“劈啪”聲,嗡嗡聲及流水聲等。當頭部運動或打嗬欠、擤鼻時,耳內可出現氣過水聲。
4、患者:周圍皮膚有發“木”感,心理上有煩悶感。
1、平時注意加強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預防感冒
2、病中,可以經常自行“捏鼻吹張法”,每天至少一次也可做耳周按摩及導引
3、如使用吞咽吹張法或導管吹張法
1、鼓膜:鬆弛部或全鼓膜內陷,表現為光錐縮短、變形或消失,錘骨柄向後、上移位,捶骨短突明顯外突、前後皺襞夾角變小。鼓室積液時鼓膜失去正常光澤,呈單黃、橙紅油亮或琥珀色,光錐變形或移位。慢性者可呈灰蘭或乳白色,鼓膜緊張部有擴張的微血管,短突顯比堊色,捶骨柄呈浮雕狀。若液體為漿液性,且未充滿鼓室,可透過鼓膜見到液平麵。此液麵狀如弧形發絲,稱為發狀線,凹麵向上,頭位變動時,其與地麵平行的關係不變。透過鼓膜有時尚可見到氣泡,咽鼓管吹張後氣泡可增多。鼓氣耳鏡檢查鼓膜活動受限。
2、拔瓶塞聲:分別緊壓耳屏後速放,雙耳分別試驗,患者自覺患耳有類似拔瓶塞時的聲響。
3、聽力檢查:音叉試驗及純音樂聽閥測試結果顯示傳導性聾。聽力損失政府不一,重者可達40dBHL左右。因積液量常有變化,故聽閾可有一定波動。聽力損失一般以低頻為主,但由於中耳船生結構及兩春的阻抗變化,高頻氣導及骨導聽力亦能客觀下降,積液排出後聽力即改善。聲導肯圖對診斷有重要價值,平坦型(B型)為分泌性中耳炎的典型曲線;高負力型(C3型)示鼓咽管功能不良,部分有鼓室積液。聽力障礙顯著者,應行聽性腦幹反應和耳聲發射檢查,以確定是否對內耳產生影響。
4、CT掃描:可見中耳係統氣腔有不同程度密度增高。
5、分泌性中耳炎:可發展為粘連性中耳炎或並發鼓室硬化症。
小兒分泌性中耳炎患者的飲食建議包括以下幾點:一、宜清淡飲食:宜多吃水果、蔬菜。二、忌辛辣刺激食物:1、忌發物。2、忌肥膩厚味食物。3、忌生冷食物。
1、清除中耳積液,改善中耳通氣引流。
2、積極治療鼻咽或鼻腔疾病如腺樣體切除術,鼻中隔矯正術,下鼻甲手術,鼻息肉摘除術等。扁桃體特別肥大,且與分泌性中耳炎複發有關者,應作扁桃體摘除術。
3、抗生素或其他合成抗菌藥急性期可用如頭孢拉定0.5g,4次/d;氧氟沙星0.1-0.2g,3-4次/d。小兒可用氨苄西林50-150mg/kg/d,給以:或羥氨苄西林口服,0.15g,3次/d,第3代頭孢菌素頭孢美特酯0.25g-0.5g/次,2次/d,小兒10mg/kg,2次/d。對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鏈球菌等致病菌抗菌作用較強,可用於對其他抗菌藥物不敏感者。
4、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地塞米鬆或潑尼鬆等口服,作短期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