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發病原因
部分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耳瘺或耳前瘺是由於第一及第二鰓弓未能很好聯合所引起的。最常見於耳輪上區或其前部。多見於男性,同一家族的不同成員可呈雙側或單側耳瘺。
2、發病機製
發病機製還不清楚。先天性耳前瘺管是一種常見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為胚胎時期形成耳廓的第1、2鰓弓的6個小丘樣結節融合不良或第1鰓溝封閉不全所致,國內抽樣調查,其發生率達1.2%,可一側或雙側發病,單側和雙側之比約為4:1。男女之比約為17:1。
偶可伴有複發性中耳炎。中耳炎是累及中耳(包括咽鼓管、鼓室、鼓竇及乳突氣房)全部或部分結構的炎性病變,好發於兒童。可分為非化膿性及化膿性兩大類。非化膿性者包括分泌性中耳炎、氣壓損傷性中耳炎等,化膿性者有急性和慢性之分。特異性炎症太少見,如結核性中耳炎等。
位於耳輪上部或其前方的小孔,可無症狀,有時在嬰兒期或兒童期見間歇排出一種白色乳酪狀液體,其中包括細胞碎屑,若有繼發感染,可致耳前淋巴結化膿並腫大,也可在瘺管口形成小的肉芽腫性結節,起於第一鰓弓的頸耳瘺甚為少見,可從外耳道延伸至下頜角下的頸部,感染後發作性排膿可一直延續至中年,偶可伴有複發性中耳炎。
本病屬於染色體疾病,導致染色體畸形改變的病因不明確,可能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飲食因素以及孕期的情緒、營養等具有一定的相關性,故本病無法直接預防孕期應做到定期檢查,若孩子有發育異常傾向,應及時做染色體篩查,明確後應及時行人工流產,以避免疾病患兒出生
這個要結合患者的實際情況來定奪檢查事項為好。病理肉眼觀,皮膚標本表麵有瘺管口,瘺管為分支或彎曲盲管狀結構。管壁為纖維結締組織,內覆複層鱗狀上皮,或假複層纖維柱狀上皮,有時兩者兼有,或伴有慢性炎症。深部管壁內有的有彈力軟骨。外口為皮膚上一個小凹,擠壓可有少量白色皮脂樣物,有微臭。
1、發現耳瘺,特別是反複感染的耳瘺需要注意及時的進行手術治療。
2、注意瘺道口局部的清潔衛生,以免反複感染。
3、避免辛辣刺激食物、避免油炸煎烤類食物,避免抽煙喝酒。
4、保持飲食清淡,但需要注意營養豐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富含維生素和纖維素的食物,少吃油膩、高脂肪的食物。
手術可在1%奴夫卡因局部浸潤麻醉下進行,小兒可在全麻下進行。術中可用探針引導,或在術前用鈍頭針向瘺管內注入美藍或甲紫液作為標誌,采用此法時,注藥不宜過多,注射後,稍加揉壓,將多餘染料擦淨,以免汙染術創。手術時可在瘺口處作梭形切口,順耳輪腳方向延長,沿瘺管走行方向分離,直至顯露各分支之末端。若有炎症肉芽組織可一並切除,術創應以碘酒塗布,皮膚缺損過大,可在刮除肉芽之後植皮或每天換藥處理,創麵二期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