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肢> 膕血管陷迫綜合征

膕血管陷迫綜合征簡介

相關問答

  膕血管陷迫綜合征(popliteal vessels entrapment syndrome,PVES)是膕窩的異常肌肉、纖維索帶等壓迫膕動脈或膕靜脈,而引起的相應病理改變和臨床表現,有時也可累及神經,但以膕動脈受累最為常見。本征的特點是患者多為年輕人,於跑步或劇烈運動後發病,並有進行性加重的間歇性跛行。

【詳情】

01膕血管陷迫綜合征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膕血管陷迫綜合征的確切病因尚不清楚,但是下肢膕窩部肌肉和血管之間的解剖變異,與胚胎發育有著十分密切的聯係。

1.胚胎學基礎:下肢動脈係統起源於2條胚胎動脈,即軸動脈和髂外動脈,它們均來自臍動脈,後者是主動脈背側的分支。在這2條胚胎動脈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軸動脈,在胚胎期30天即形成。另一條為髂外動脈,於胚胎期32天出現,在38天左右發出股動脈。軸動脈沿下肢後方縱行,而股動脈沿前方走向。胚胎期42天可發現軸動脈在膝部位於發育中的膕肌深麵,在這一期,根據其與膕肌解剖位置關係,將軸動脈分為3段:膕肌近段、膕肌深麵段和膕肌遠段,並分別命名為坐骨動脈、膕深動脈和骨間動脈。在這一期也形成淺交通支,經收肌管裂孔進入膕窩,連接股動脈和坐骨動脈。胚胎期48天,坐骨動脈在近膕肌上緣處發出分支,走行於膕肌淺麵,命名為膕淺動脈,它在遠端與骨間動脈連接,後者以後發育成脛後和腓動脈。隨時間推移,膕深動脈閉鎖。正常人膕動脈從近端至遠端是由淺交通支、坐骨動脈、膕淺動脈和骨間動脈融合而成。在股膕血管發生的同時,與之相鄰近的腓腸肌也開始發生。最初腓腸肌內、外側附著點位於股骨骺,隨嬰兒從爬行過渡至行走階段,其附著點沿骺板上升至股骨幹骺端,並且內側頭的附著點高於外側頭。正常成人腓腸肌內側頭位於收肌管裂孔尾側,膕動脈走行於其外側。在發育時期的任何環節發生改變,勢必影響腓腸肌內側頭與膕動脈的正常解剖關係。

2.病因:由於膕動脈可位於膕肌深麵,所以從胚胎學基礎來看,膕深動脈持續存在可導致膕動脈陷迫綜合征。而腓腸肌內側頭過度沿股骨向頭側移行也能引起病變,可發現膕動脈位於腓腸肌內側頭內側或穿過內側頭。最常見的是膕動脈向內側環繞內側頭後進入膕窩,然後向外側,走行於內側頭深麵,位於內側頭和股骨內側髁之間。膕窩的其他肌肉、肌束、纖維束帶也可參與這種複雜的改變,有時甚至累及靜脈和神經等組織。另外一種功能性膕動脈陷迫綜合征,可能與腓腸肌、膕肌、蹠肌或半膜肌等肥厚所導致的血管受壓有關,常好發於運動員。

02膕血管陷迫綜合征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本病術後可能出現移植物血栓形成、出血、感染、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等並發症。足背動脈搏動消失提示移植物血栓形成,動脈造影可明確診斷,應重新手術治療。術後出血較少發生,但若存在,應在手術室無菌條件下清除血腫,徹底創麵止血。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時,應作抗凝溶栓治療。

03膕血管陷迫綜合征有哪些典型症狀

膕血管陷迫綜合征的主要症狀如下:

1、間歇性跛行:多數病人從間歇性跛行開始,但跛行出現的方式並不完全一致。初期,多在快步行走或跑跳中,小腿有麻木、無力和痙攣性疼痛,被迫停步後症狀消失。但在緩步行走時沒有症狀。這可能與腓腸肌收縮時承受的壓力有關。與此相反,少數患者在急行時沒有症狀,而在慢步行走才有間歇性跛行。這些患者在靜止情況下沒有缺血表現。一旦動脈阻塞,就會出現缺血性間歇性跛行和其他缺血性表現。

2、肢體缺血:據統計約有1/3患者起病比較急,但多數患者的病程可持續數月或數年,或更久。在動脈阻塞後,患肢就出現畏寒、皮色蒼白和肌肉萎縮等典型的缺血表現。患者處於某種特殊姿勢時,會發生患肢麻木或皮膚蒼白等現象,而改變姿勢後這些症狀均可消失。但多數患者的肢體缺血症狀不嚴重。約有10%的患者有急性和嚴重的缺血表現,但引起肢端潰瘍、壞疽和劇烈靜止痛者比較少見。

3、雙側畸形:病變累及雙下肢者約占30%,但都與血管受累的程度有關。隨著診斷技術的不斷提高,有些雙下肢病變患者雖無明顯的臨床表現,但約67%的雙側病變患者都能通過檢查而明確診斷。王嘉桔等診治5例中,1例有雙側病變,一側動脈閉塞,一側無明顯缺血症狀,經動脈造影後發現。如果靜脈同時受到擠壓,患足和小腿會出現水腫。

04膕血管陷迫綜合征應該如何預防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05膕血管陷迫綜合征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膕血管陷迫綜合征的化驗項目主要有:
  一、踝部脈搏容量描記定量檢測(PPG):應力試驗時,脈搏容量描記幅度降低即是動脈受陷迫的證據。
  二、彩色超聲:檢查可作為本病的首選檢測方法,特別是動態測定踝部動脈血流波形,對診斷具有重要意義。
  1、多普勒踝部動脈測壓在患肢處於過度伸膝或屈膝和踝關節蹠屈時,多普勒超聲檢測出足背動脈搏動波形發生明顯改變,是可靠的診斷依據。
  2、多普勒血流成像患肢足背動脈多普勒血流成像圖,可發現波形大幅度改變和膕動脈血流的變化,對診斷有重要意義。
  三、血管造影:動脈造影對確診本征十分重要。造影同時進行應力試驗,可發現踝中立位時所不能表現的動脈陷迫,最典型的影像學表現為膕動脈內移。若膕動脈完全閉塞,則造影片中膕動脈不顯影,在其周圍有側支開放。中段膕動脈節段性閉塞極易與膕動脈外膜囊性變混淆,但後者病變範圍較廣泛,而前者僅限於膕動脈中段。在出現動脈血栓形成前,膕動脈外膜囊性變在動脈造影中表現為動脈腔內光滑的充盈缺損。
  此外,螺旋CT和磁共振檢查除了可證實和補充動脈造影的結果外,還能發現異常的肌肉和纖維束帶與血管之間的解剖關係,對指導手術和發現無症狀的本征患者,都具有重要意義。一般認為,磁共振斷層掃描診斷本征優於雙功彩超和CT。

06膕血管陷迫綜合征病人的飲食宜忌

  膕血管陷迫綜合征在飲食方麵,應注意以下方麵:
  1、飲食宜高蛋白、富含維生素、鈣、鋅,瘦肉、雞蛋、魚、蝦仁、動物肝髒、排骨、木耳、蘑菇、豆腐、黃花菜等可適當多食。
  2、應多食菠菜、韭菜、南瓜、蔥、椰菜、菜椒、番茄、胡蘿卜、小青菜、大豆、核桃、花生、開心果、腰果、鬆子、杏仁等殼類食物以及糙米飯、豬肝湯等。
  3、少吃或忌食過辣、過鹹、生冷等不易消化和有刺激性食品。
  4、平時要戒煙淡茶,飲酒則當適可而止,不可過量。

07西醫治療膕血管陷迫綜合征的常規方法

  無論膕動脈閉塞與否,所有明確膕血管陷迫綜合征的患者都應手術治療。本征的手術治療常取決於症狀和病變的程度,手術原則是鬆解血管壓迫、血管重建和恢複正常血流。
 一、手術治療
  1、手術入路:多數學者主張采用膕窩後徑路切口,能充分顯露膕窩的血管和異常肌肉等組織,故最常采用,但其缺點是大隱靜脈暴露不良,取材不便。在少數情況下,如Ⅰ型患者可采用內側徑路切口(Szilagyi切口),膕動脈下段受累者手術暴露良好、大隱靜脈取材方便,便於行股-膕動脈旁路轉流術,其缺點是膕窩組織結構不能充分暴露,可能遺漏壓迫膕血管的肌肉、纖維束帶等,以致術後複發,故不適用於Ⅱ型、Ⅲ型和Ⅳ型患者。當動脈閉塞累及膕動脈分支時,內側徑路切口更為合理。
  2、手術方法:采用硬膜外麻醉或全麻,患者俯臥,下肢輕度屈曲10°~15°。切口為“S”形,即大腿後內側和小腿後外側分別為縱行切口,膕橫紋上2指為橫行切口。分別向內上和外下翻開皮瓣,暴露深筋膜。縱行切開深筋膜,避免損傷皮神經,可結紮小隱靜脈以利於手術暴露。深部組織中要注意保護脛神經,它包繞在血管鞘中與血管伴行。如果膕靜脈未受壓迫,在膕窩部可見其走行於腓腸肌內、外側頭之間。膕動脈如不在正常解剖部位,可於較高部位如收肌管出口膕窩部,沿膕動脈行徑向下解剖,可發現膕動脈走行異常,位於腓腸肌內側頭的內麵,肌肉和股骨後方、膝關節之間膕動脈受壓嚴重,在膕動脈受壓點起始部位切開壓迫的肌肉或纖維索帶。手術切開必須完全,注意鬆解後整個膕動脈必須可以移動,避免術後複發。如膕動脈僅受壓迫而未閉塞,動脈壁尚未出現繼發性纖維增生,做膕動脈鬆解即可。切除腓腸肌內側頭不會影響下肢功能,如需要,可將切開的內側頭附著於股骨,位於鬆解後正常位置的膕動脈內側。對於功能性膕血管陷迫綜合征(Ⅵ型),經內側切口腓腸肌內側頭切開術可完全緩解症狀。
  3、手術療效:手術效果一般均良好。在動脈重建手術中,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靜脈移植物旁路轉流。
二、抗凝治療
  如果在動脈閉塞後,遠端動脈因廣泛性血栓形成而沒有滿意流出道,就無法施行血管轉流手術。可用PGE1、精製蝮蛇抗栓酶、活血化瘀中藥,以及其他活血抗栓藥物治療,可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