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肢>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

踝部急性韌帶損傷簡介

相關問答

  關節扭傷較之關節脫位更為多見,踝關節尤其是如此。但踝關節韌帶的一般性損傷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實際發病數倍於來就診的患者。韌帶損傷分為部分斷裂和完全性斷裂兩類,前者稱為踝關節的扭傷或捩傷,後者可發生踝關節的脫位或半脫位。三角韌帶、下脛腓全部韌帶或部分骨間膜同時損傷時,可出現下脛腓分離和距骨向外脫位。臨床上以外踝的腓距前韌帶損傷和下脛腓前韌帶損傷為多見,三角韌帶損傷常合並在踝關節骨折脫位中。

【詳情】

01踝部急性韌帶損傷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1、發病原因

  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及肌肉拉傷均可致傷。

  2、發病機製

  造成踝關節急性韌帶損傷的暴力大致分為直接暴力、間接暴力及肌肉拉力等3種,其中以間接暴力為主。多為在高低不平路麵或上下樓梯時不慎失足,踝部處於極度內翻蹠屈位,使外側副韌帶過度牽拉而引起損傷。輕者使脛腓下韌帶部分斷裂,重者可使韌帶完全斷裂並發踝關節半脫位和全脫位。或因踝關節遠端超限外翻、外旋直接造成內踝和(或)下脛腓韌帶損傷,此類損傷大多與內踝和(或)外踝骨折並存。

02踝部急性韌帶損傷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1、踝關節的內側有比較堅韌的內側韌帶加強,外側有距腓前韌帶、距腓後韌帶和跟腓韌帶,這三條韌帶起於外踝,前兩條止於距骨,後一條止於跟骨,因此它們相對來說是比較獨立,比較薄弱的,運動中常因猛力使足內翻過度,而造成外側韌帶損傷。另外,當踝關節蹠屈時關節比較鬆動,穩定性較差,容易扭傷,尤以內翻扭傷較多見。由於該關節在運動中擔負的特殊角色,常常是經久難愈,因此,我們平時要多加注意保護,及時地治療。踝關節扭傷後,初期的正確處理是相當重要的。

  2、如早期治療不當,韌帶過度鬆弛,可造成踝關節不穩,易引起反複扭傷,甚至關節軟骨損傷,發生創傷性關節炎,嚴重影響行走功能。

  踝關節扭傷防治不當所致的後遺症大體有如下幾種。

03踝部急性韌帶損傷有哪些典型症狀

04踝部急性韌帶損傷應該如何預防

  踝關節急性韌帶損傷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故注意生產生活安全是預防本病的關鍵,在社會生產活動中,通過人、機、物料、環境、方法的和諧運作,使生產過程中潛在的各種事故風險和傷害因素始終處於有效控製狀態,切實保護勞動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05踝部急性韌帶損傷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影像學檢查

  1、在拍攝正側位X線片時,小腿應內旋20°,使踝關節橫軸平行於X線片盒,這樣使整個關節間隙等寬,脛骨與距骨之軟骨下骨板也都平行(A),從脛骨下端軟骨下骨板與外踝的軟骨下線狀影的連續對線關係出現台階可以辨認出腓骨的輕微短縮,也可觀察到距骨外移以及外側間隙增寬(B),外踝韌帶損傷時,常規片上僅見局部軟組織腫脹影,如果要使診斷進一步明確,可局麻後再作內翻應力位拍片並與健側對比,正常脛距內翻角為5°~10°(脛骨下關節麵與距骨上關節麵作足內翻時的角度),如此角大於健側1倍,表示腓距前韌帶斷裂;大於2~3倍,則為腓距前韌帶和腓跟韌帶撕裂;大於5倍,則為外踝韌帶完全斷裂,此時多合並腓骨遠端骨折(C),側位前後應力像上距骨無脫位(D),當腓距前韌帶損傷後,距骨出現向前半脫位像(E)。

  2、內踝韌帶斷裂時可在局麻下拍踝關節外翻應力片檢查,部分可顯示脛腓下關節分離征。

  3、下脛腓韌帶損傷時,應作雙踝對比拍片,觀測雙側脛腓下關節之間距;必要時局麻後應力位拍片,即分別將踝關節置於外翻,外旋,內翻及正常位拍片,如顯示脛腓骨分離,無論腓骨有無骨折,則表示三束韌帶全部斷裂,如腓骨下端在外展位時不外展,僅顯示旋轉,則表明後脛腓韌帶未斷裂,也可單將踝關節內翻拍片,若見到脛骨和腓骨間隙增大超過3mm,則說明下脛腓韌帶損傷,顯示踝關節半脫位。

  二、特殊檢查

  踝關節穿刺造影:可發現造影劑自踝關節進入斷裂的韌帶損傷處,磁共振成像(MRI)檢查:MRI具有良好的軟組織分辨力,能夠確定踝部軟組織內損傷血腫的範圍,辨明韌帶的撕裂,斷裂損傷等。

06踝部急性韌帶損傷病人的飲食宜忌

  踝部急性韌帶拉傷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合理搭配膳食營養。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07西醫治療踝部急性韌帶損傷的常規方法

 一、治療

  1、非手術治療

  (1)外踝韌帶不完全斷裂:除一般性治療如早期局部冷敷外,患足應予以嚴格製動,以有利於韌帶的修複。①前腓距韌帶不完全性損傷:用小腿石膏固定於外翻、背伸位3~4周,拆石膏後以護踝製動及功能鍛煉。②腓跟韌帶不完全性斷裂:踝關節功能位(90°~100°),外翻狀小腿石膏固定4周左右,後續治療同前。③後腓距韌帶不完全性損傷:則用小腿石膏外翻、蹠屈位固定4~5周。

  (2)內踝韌帶損傷中單純三角韌帶不完全性損傷:一般以小腿石膏內翻位固定4~5周。輕度者亦可用寬膠布內翻位固定3周,解除固定後再行理療及護踝外用。

  (3)單純性下脛腓韌帶損傷:采用小腿石膏、並於踝關節上方兩側塑形加壓(用雙側手掌部加壓),以使其複位。固定4~6周後更換外用護踝。

2、手術治療

  (1)完全性外踝韌帶斷裂:除因全身情況不佳不能施術者外,原則上均應行韌帶修複術。對修複困難的晚期病例,亦可用附近的部分腓骨短肌、大部或全部重建受損之韌帶。

  (2)並發骨折的三角韌帶完全斷裂:對斷裂的韌帶行修補術,對有移位的骨折可同時行開放複位+內固定術(多為張力帶或螺絲釘固定術)。術畢以小腿石膏製動4~5周。拆石膏後行功能鍛煉及外用護踝。

  (3)並發有下脛腓關節分離的三角韌帶斷裂(多伴有外踝骨折):於手術的同時,用長螺釘將脛腓下關節固定,固定時間一般不超過6周。

  (4)並發移位骨折的下脛腓韌帶損傷:在對骨折行開放複位及內固定之同時,多選用長螺釘加壓固定及複位,術後石膏製動6~8周,並根據骨折愈合情況決定石膏拆除時間。

 二、預後

  一般預後良好。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