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因病理基本同附骨疽。初起寒熱,髖關節部漫腫隱痛,皮色不變,繼則疼痛加劇,腰難屈伸,臀部漸漸外突,大腿略向外翻;約一至三個月左右,皮色微紅,持續壯熱,為內已成膿之征,潰後膿水清稀,不易收口,治療不當或繼續發展,則該側下肢每成殘廢。類於髖關節結核病。本病也可由附近外傷染毒或由附骨疽直接蔓延而來。其臨床特點是好發於兒童,男多於女,局部漫腫疼痛,影響關節屈伸活動,潰膿後難以收斂,易造成殘廢。
環跳疽患者若不能及時治療,將會有骨壞死的可能。患者會出現患肢僵損、脫臼,以致殘廢。環跳疽治療以清熱解毒,和營化濕為主。
環跳疽的臨床分期以及每期的症狀如下:
1、初起惡寒、發熱,髖關節處筋骨隱痛,皮色不變,繼則疼痛加劇,腰不能屈動,臀部外突,腳略向外翻。
2、中期皮膚熱,皮色微紅,疼痛,漫腫上延腰胯,下及大腿,壯熱持續,按之有波動感者,為內膿已成。化膿期在得病後1~3個月之間。
3、潰後出膿黃稠,若損骨則收口不易,愈後多成殘廢。
環跳疽相當於化膿性髖關節炎化膿性關節炎的預防原則是早期診斷,及時正確處理,保全生命,盡量保留關節功能有控製地活動關節及鍛煉功能,局部炎症消退後及早開始肌肉收縮鍛煉,如無不良反應,即可開始自動運動,以防止關節粘連,有助於關節功能恢複但須注意局部炎症情況,活動不能過早、過於頻繁,以免炎症擴散或複發
本病相當於現代醫學的急生化膿性髖關節炎,檢查方法除中醫檢查外,還可參照急性化膿性髖關節炎的檢查方法進行確診。
本病檢查診斷根據病史,臨床症狀及體征,在疑有血源性化膿性關節炎病人,應作血液及關節液細菌培養及藥物敏感試驗。X線檢查在早期幫助不大,僅見關節腫脹;稍晚可有骨質脫鈣,因軟骨及骨質破壞而有關節間隙狹窄,晚期可發生關節骨性或纖維強硬及畸形等,有新骨增生現象,但死骨形成較少。化膿性關節炎應與急性化膿性骨髓炎、風濕性關節炎、結核性關節炎以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相區別。
治療環跳疽主要以祛濕驅寒為主,以下食療方對輔助治療環跳疽有較好效果:①五神湯加蒼術、黃柏。②補陽還五物湯加伸筋草、忍冬藤、雞血藤。
中醫認為本病分為濕熱證和陰寒證2種不同類型,根據病因中醫辯證施治方法如下:
濕熱證
症見:發病較快,髖部紅腫熱及壓痛,患肢屈不而伸,甚者因髖關節滲液而有應指感,兼見寒熱起伏或高熱難退。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化濕,和營解毒。
方藥:
1、主方:五神湯(鄒嶽《外科真詮》)加味處方:茯苓15克,金銀花15克,牛膝12克,車前子9克(包煎),紫花地丁9克,蒼術9克,黃柏9克,薏苡仁15克,赤芍9克,防己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時而跳痛,內膿將成者,加穿山甲9克、皂角刺9克。高熱不退者,加生石膏30克(打碎),水牛角30克(剉末先煎)。
2、中成藥參照“附骨疽”濕熱鬱滯證中成藥。
處方:血藤根、葉粉各20克,蜂蠟100克。將蜂蠟裝入缸內,置火上熔化,摻入血藤粉,攪勻,離火,趁熱未凝固時捏作厚1厘米與瘡麵大小形狀相當的餅塊,覆蓋瘡麵上,每日1次。
陰寒證
症見:髖部漫腫,皮色不變或色白,局部微熱,患肢屈曲而不能伸直,形寒怕冷,疼痛夜晚尤甚。舌淡苔白,脈沉細。
治法:溫通散寒,和陽解凝。
方藥:
1、主方:陽和湯加減處方:熟地黃15克,鹿角膠10克(烊化),白芥子9克,麻黃9克,甘草6克,黃芪15克肉桂3克(焗服)醫學教育網整理,當歸9克,連翹9克,柴胡9克,白芷9克。水煎服,每日1劑。
2、中成藥小金丹,成人每次0.6克,重症1.2克,7歲以上小兒每次0.3克,7歲以下小兒每次0.15~0.2克,每日2次,打碎後溫黃酒或溫開水送服,醉蓋取汗。孕婦忌服。
3、單方驗方參照濕熱證單方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