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多見於產傷,但也可見於牽拉傷、對撞傷及擠壓傷。
1、牽拉傷:如上肢被皮帶卷入致傷。
2、對撞傷:如撞擊肩部或肩部致傷。
3、擠壓傷:如鎖骨骨折或肩鎖部被擠壓。
4、產傷:分娩時胎位異常或產程中牽拉致傷,多由於難產、臀位、肩娩出困難等因素使臂叢神經過度牽拉受損,足月、大於胎齡兒多見。
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由於是神經幹受損,故臨床並發症和神經損傷的部位以及嚴重程度有關,輕者患兒可因肌肉組織麻木、針刺等異常感覺而哭吵,不願意別人觸碰患肢;如果是嚴重的神經損傷,可造成肌肉乏力、麻木等損傷性表現,長期以往可造成肌肉萎縮等並發症。
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是新生兒產傷的常見疾病,臨床症狀分為三型:
1、上臂型
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上臂型又稱Duchenne—Erb麻痹,是由於第5、6頸神經根最易受損,故此型臨床最多見。患側整個上肢下垂、內收、不能外展及外轉;肘關節表現為前臂內收、伸直、不能旋後或彎曲;患兒腕、指關節屈曲,擁抱反射不對稱。
2、中臂型
中臂型表現為頸7神經根損傷,橈神經所支配的肌肉麻痹,前臂、腕、手的伸展動作喪失或減弱,而肱三頭肌、拇指伸肌為不完全麻痹。
3、下臂型
下臂型表現為頸8至胸1神經根受累,腕部屈肌及手肌無力,握持反射減弱。臨床上較少見,如第1胸椎根的交感神經纖維受損,可引起Horner綜合征,表現為瞳孔縮小,瞼裂變狹等。
肩難產和臀位分娩是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的主要原因,接生方法不正確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所以做好產前預測,提高產科質量是預防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的關鍵,嚴格產科操作,避免使臂叢神經受到過度牽拉
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的輔助檢查包括核磁共振及肌電圖等,核磁共振可確定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的病變部位,而肌電圖檢查及神經傳導實驗也有助於診斷。
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患兒飲食對其輔助治療作用不大。患兒最好純母乳。母乳是0~6個月嬰兒最理想的天然食品。母乳營養全麵,且比例合理,隻要母乳充足,完全能夠滿足這一階段嬰兒的生長需求。特別是母乳中含有的必需脂肪酸,能促進嬰兒腦細胞的發育。
新生兒臂叢神經麻痹患兒應於生後第1周開始作按摩及被動運動,大部分病例可於治療後2-3個月內獲得改善和治愈,如為神經撕裂則留有永久麻痹。還可以口服神經營養藥治療,適當理療,等患兒大點,能夠合作就要多練習主動活動,平時注意觀察病情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