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上肢> 肩峰下撞擊征

肩峰下撞擊征簡介

相關問答

  DeSeze和Robinson等(1947)對肩峰下的特殊構造以及大 結節 的運動軌跡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第二肩關節的命名。歐美文獻中又稱其為肩峰下關節。

【詳情】

01肩峰下撞擊征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一、發病原因

  肩峰前外側端形態異常、骨贅形成,肱骨大結節的骨贅形成,肩鎖關節增生肥大,以及其他可能導致肩峰-肱骨頭間距減小的原因,均可造成肩峰下結構的擠壓與撞擊。這種撞擊大多發生在肩峰前1/3部位和肩鎖關節下麵。反複的撞擊促使滑囊、肌腱發生損傷、退變,乃至發生肌腱斷裂。

二、發病機製

  病理學表現:依據撞擊征的病理學表現,可以將其分成3期:

1、第1期:又稱水腫出血期,可發生於任何年齡。從事手臂上舉過頭的勞作,如板壁的油漆及裝飾工作,以及從事體操、遊泳、網球及棒球投擲等運動項目而造成肩關節過度使用和發生累積性損傷是常見原因之一。此外,本期還包括一次性單純的肩部損傷史,如軀體接觸性劇烈運動或嚴重摔傷之後造成的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和肩峰下滑囊的水腫與出血。此期雖因疼痛而致肌力減弱,但並無肩袖撕裂的一些典型症狀,物理學檢查不易發現疼痛弧征、礫軋音及慢性撞擊試驗陽性等體征。肩峰下注射利多卡因可使疼痛完全緩解。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發現,關節造影也不能發現肩袖破裂存在。

 2、第2期:即慢性肌腱炎及滑囊纖維變性期,多見於中年患者。肩峰下反複撞擊使滑囊纖維化,囊壁增厚,肌腱反複損傷呈慢性肌腱炎,通常是纖維化與水腫並存。增厚的滑囊與肌腱占據了肩峰下間隙,岡上肌出口相對狹窄,增加了撞擊發生的機會和頻率,疼痛症狀發作可持續數天之久。在疼痛緩解期仍會感到肩部疲勞和不適,物理學檢查比較容易發現疼痛弧征和陽性撞擊試驗。若有肱二頭肌長頭腱炎存在,Yergason征呈現陽性,肱二頭肌長頭腱後伸牽拉試驗也可出現疼痛。肩峰下利多卡因注射試驗可使疼痛得到暫時緩解。

 3、第3期:即肌腱斷裂期,主要病理變化是岡上肌腱、肱二頭肌長頭腱在反複損傷、退變的基礎上發生肌腱的部分性或完全性斷裂。肩袖出口部撞擊征並發肩袖斷裂的好發年齡在50歲以後,NeerⅡ報道的合並部分性肌腱斷裂者的平均年齡為52歲,合並完全性斷裂者的平均年齡為59歲。肌腱退變程度和修複能力與年齡因素有關。應當指出,並非所有的撞擊征都會導致肩袖破裂,也不是所有的肩袖損傷皆因撞擊征引起。撞擊征造成的肩袖破裂,有外傷史者僅占1/2左右,其中僅少數患者有較明顯或較重的外傷史,大部分病例的致傷力量實際上均小於造成肩袖完全斷裂所需要的外力,說明肌腱本身退變因素的重要性。

02肩峰下撞擊征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1、並發內部撞擊征的治療:Dabidson等描述了當上臂外展90°、極度外旋時,位於肱骨頭與關節盂後上部之間的崗上肌受到擠壓發生的內部撞擊征,關節鏡檢可發現患肩的後上方盂唇有磨損及肩袖的關節麵有病變。在行關節鏡下肩袖清理術的同時應對變性的盂唇進行清理,術後康複治療可獲行良好的療效。

 2、並發盂肱關節:不穩定的治療由於肩袖的顯著症狀、體征常常遮掩了盂肱關節不穩定的微弱表現,因此並發撞擊征的盂肱關節不穩定很難診斷,而忽略了對不穩定的處理隻進行肩峰下減壓術或行肩袖清理術,手術效果很差。因此,術前要明確肩峰下撞擊的病因是結構性的還是動力性的,如有動力性的原因,必須同時加強肌力鍛煉,必要時行手術加強盂肱關節的穩定性。

 3、並發肩鎖關節:骨性關節病肩鎖關節下麵是岡上肌出口部位,也是發生肩峰下撞擊征的常見部位。漏診肩鎖關節骨性關節病是肩峰下撞擊征手術失敗的常見原因。Lozman等報道,肩峰下減壓和鎖骨外側端部分切除術可在關節鏡下同時進行,經過平均32個月的隨訪,18名患者的功能、力量、活動範圍均改善,其中16名患者的疼痛減輕,手術的總優良率是89%。

03肩峰下撞擊征有哪些典型症狀

  撞擊征可發生於自10歲至老年期的任何年齡,部分患者具有肩部外傷史,相當多的患者與長期過度使用肩關節有關,因肩袖,滑囊反複受到損傷,組織水腫,出血,變性乃至肌腱斷裂而引起症狀,早期的肩袖出血,水腫與肩袖斷裂的臨床表現相似,易使診斷發生混淆,應當把撞擊征與其他原因引起的肩痛症進行鑒別,並區分出撞擊征屬於哪一期,此對本病的診斷和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04肩峰下撞擊征應該如何預防

  對受累的關節應加以保護,降低關節負荷,減輕體重,注意休息,避免長時間負重和不良的姿勢,使用手杖、步行器等平時對受累關節注意保暖,可以用熱水袋、熱毛巾等熱敷,大伏天盡可能避免空調、電扇直接對關節吹風適當鍛煉對保護和改善關節活動,緩解疼痛有很大的幫助

05肩峰下撞擊征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一、類風濕因子尿酸關節鏡檢查

  1、X線攝片對1期,2期及3期撞擊征的診斷無特異性,但在具有下列X線征象時,對肩峰下撞擊征診斷具有參考價值。

  2、大結節骨疣形成,因大結節與肩峰反複衝撞所致,一般發生於岡上肌止點脊部。

  3、肩峰過低及鉤狀肩峰。

  4、肩峰下麵致密變,不規則或有骨贅形成,喙肩韌帶受到衝撞,或反複受到拉伸而使肩峰前下方骨膜下形成骨贅。

  5、肩鎖關節退變,增生,形成向下突起的骨贅,致使岡上肌出口狹窄。

  6、肩峰-肱骨頭間距(A-H間距)縮小,正常範圍為1.2~1.5cm,

  7、前肩峰或肩鎖關節下方骨質的侵蝕,吸收;肱骨大結節脫鈣,被侵蝕和吸收或發生骨的致密變。

  8、肱骨大結節圓鈍化,肱骨頭關節麵與大結節之間界線消失,肱骨頭變形。

  二、撞擊征進行肩關節造影的指征

  1、年齡在40歲以上,臨床表現支持撞擊征合並肩袖損傷,經非手術療法3個月以上無效者。

  2、肩峰下衝撞性損傷伴突發性外展,外旋肌力喪失者。

  3、慢性肩前痛伴肱二頭肌長頭腱斷裂,

  4、頑固性肩痛,伴盂肱關節失穩。

  5、肩關節造影時若發現對比造影劑自盂肱關節溢入肩峰下滑囊或三角肌下滑囊,即可診斷肩袖完全性破裂,可觀察肱二頭肌長頭腱的形態及腱鞘的充盈度判斷肱二頭肌長頭肌腱有否斷裂,小型的肩袖斷裂及不完全性肩袖斷裂在造影時難以顯示,肩峰下滑囊造影也有助於完全性肩袖撕裂的診斷,但由於肩峰下滑囊形態的變異以及顯影的重疊性,其實用價值受到限製,無創診斷方法MRI檢查對軟組織病變有很高的敏感性,隨著經驗的積累,MRI檢查對肩袖損傷診斷的特異性也在不斷增高,已逐漸成為常規診斷手段之一。

  6、超聲診斷法屬非損傷性檢查法,具有可重複性,對肩袖水腫,出血,以及腱內斷裂和完全性斷裂均有一定的診斷價值,目前超聲診斷肩袖損傷尚無統一標準,超聲圖像解釋還存在一定困難,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總結,對於肩袖內部分肌腱斷裂的識別和診斷,超聲檢查術也許是今後應予重視的一個方向。

  7、關節鏡檢查術是一種直觀的診斷方法,能發現肌腱斷裂的範圍,大小,形態,對岡上肌腱關節麵側的部分斷裂及肱二頭肌長頭腱病變也有診斷價值,並能從肩峰下滑囊內觀察滑囊病變及岡上肌腱滑囊麵的斷裂,此外,在診斷的同時還能進行治療,如肩峰下間隙的刨削減壓,病灶清除和前肩峰骨贅切除,並可進行前肩峰成形術,關節鏡檢查是損傷性檢查方法,需在麻醉下進行,並且還需具備一定的經驗和技術設備,不易廣泛開展。

06肩峰下撞擊征病人的飲食宜忌

  肩峰下撞擊征吃哪些食物對身體好:

  宜清淡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07西醫治療肩峰下撞擊征的常規方法

  一、肩峰下撞擊征治療

1、撞擊征1期:采取非手術治療。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帶製動,在肩峰下間隙注射皮質激素和利多卡因能取得明顯止痛效果。口服非甾體類消炎鎮痛劑能促進水腫消退,緩解疼痛,同時可應用物理治療。一般在治療2周左右症狀基本緩解之後開始做肩的功能練習,即向前彎腰,使患臂在三角巾懸吊保護下做肩關節前後、左右方向的擺動運動(Codman鍾運動)。3周之後開始練習抬舉上臂,初始階段應選擇非疼痛方向的上舉運動。宜在症狀完全緩解6~8周後,再從事原勞動或體育運動,過早恢複體力活動與體育運動易使撞擊征複發。

2、撞擊征2期:進入慢性岡上肌腱炎和慢性滑囊炎階段,仍以非手術治療為主。以物理治療與體育療法為主促進關節功能康複,並改變勞動姿勢和操作習慣,調整工種,避免肩峰下撞擊征複發。如病變進入第Ⅱ期後期,纖維滑囊增厚已造成肩袖出口狹窄,使撞擊反複發生,而非手術治療無效,患者喪失勞動能力達半年以上,則肩峰下纖維滑囊切除(也可在關節鏡下做滑囊切除)和喙肩韌帶切斷術應予考慮。凡屬2期撞擊征伴有明確的肩峰下結構解剖異常者,均應去除撞擊征病因,如行肩峰成形術、大結節骨疣切除、肩鎖關節部分切除術和喙肩韌帶切斷術等,消除撞擊因素。對動力失衡造成的撞擊征,應根據病變性質重建動力平衡和關節穩定裝置,如行肌腱修複術或移植術、盂肱關節成形術及人工關節置換術等。

3、撞擊征3期:均伴有岡上肌腱斷裂和肱二頭肌長頭腱斷裂等病理變化,是外科治療的適應證。對岡上肌腱斷裂一般采用Mclaughlin修補術,對廣泛性肩袖撕裂可利用肩胛下肌轉位或岡上肌推移修補術,重建肩袖的功能,與此同時應常規做前肩峰成形術,切除肩峰前外側部分,切斷喙肩韌帶,使已修複的肌腱避免再受到撞擊。術後患肢宜做零度位牽引或肩人字石膏固定,3周之後去除固定行康複訓練。

  二、非手術治療

 1、肩峰下撞擊征的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適用於1期和大多數2期肩峰下撞擊征患者。早期用三角巾或吊帶製動,在肩峰下的間隙注射激素能取得明顯止痛效果。口服非甾體類消炎藥能促進水腫消退,緩解疼痛,同時可行理療。治療2周症狀緩解後開始功能鍛煉(Codman鍾運動)。3周後練習抬舉上臂。症狀完全緩解後6~8周恢複體力活動或體育鍛煉。Morrison等報道了非手術治療(口服NSAID,肌肉等張、等長收縮鍛煉)的616例肩峰下撞擊征病例。經過27個月的隨訪,413例(67%)療效滿意;172例(28%)因療效差而手術,手術後效果滿意;31例患者療效差但拒絕手術。他注意到,具有1型肩峰(扁平型)的患者要比2型(彎曲型)和3型(鉤狀)肩峰的患者更易獲得較好的療效。

  2、非手術治療:非手術治療的時限在12~18個月不等。關節鏡在肩峰下減壓術中的應用使手術操作的並發症減少,因而非手術治療的時間可能適當縮短。非手術治療的時間依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但大多數報道建議非手術治療的時間不應少於6個月。

3、肩峰下撞擊征的手術治療:手術治療指征是非手術治療失敗的2期和3期肩峰下撞擊征患者。手術包括肩峰下減壓和肩袖修複兩部分,肩峰下減壓術是首選,它包括清理有炎症的肩峰下滑囊,切除喙肩韌帶、肩峰的前下部分和肩鎖關節的骨贅甚或整個關節。切除肩鎖關節並非常規進行,隻有當肩鎖關節有壓痛、肩鎖關節的骨贅被確定是撞擊征的部分病因時才具指征。如今,肩峰下間隙減壓手術可以由傳統的開放技術或Ellman的關節鏡技術完成。

相關問答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