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性骨折,易發生在骨骼應力集中的部位,是常見訓練傷之一,在部隊訓練中發病率較高,國外報道為31%,國內報道為16.9%。與超強度訓練或姿勢不當有關,多發生於頻繁的長跑、越野訓練或單一課目的超負荷訓練中。此外,也常見於足部承重較多的運動員,如籃球、足球、網球、田徑、體操運動員和芭蕾舞演員,亦可見於經常堅持大運動量鍛煉的中老年。
一般來說,局部長期受反複集中的輕微損傷後,首先發生骨小梁骨折並隨即修複,如在修複過程中繼續受外力作用,可使修複障礙,骨吸收增加,反複這一過程,終因骨吸收大於骨修複而導致完全性骨折。
疲勞性骨折除了一般症狀外,還會引起其他疾病,本病有時可見蹠骨脫位。因肌肉和韌帶牽拉使斷端移位,治療時複位不好,會出現骨畸形。
疲勞性骨折臨床特點是局部疼痛,活動後加重,休息後好轉,無夜間痛。局部可有輕度腫脹和壓痛,應力試驗陽性。疲勞性骨折,易發生在骨骼應力集中的部位,是常見訓練傷之一,在部隊訓練中發病率較高,國外報道為31%,國內報道為16.9%。
疲勞性骨折發生發展是一種由量變到質變的累積性損傷過程,避免骨骼疲勞損傷是預防疲勞性骨折的關鍵運動要循序漸進,根據自身情況製定科學的訓練計劃,掌握好運動量,避免超負荷運動而導致骨骼損傷
疲勞性骨折的檢查包括X線和CT。X線拍片檢查,開始2周~4個月大多為陰性,隨後可表現為骨膜增生、骨折線、骨痂或新骨形成。CT掃描可見骨髓腔密度增高及局部軟組織增厚,為早期診斷提供重要的依據。
疲勞性骨折均衡飲食很重要,創傷後消耗多,需要營養支持骨折的愈合和組織修複。人體所需的五類營養物質,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都要保證攝入,要特別注意增加蛋白攝入量,富含膠原的豬皮或豬蹄類食物對骨折愈合有益。
治療方法與暴力骨折基本相同。骨折沒移位或輕度移位,采用手法複位、固定、製動等方法治療,後期再進行康複功能鍛煉。症狀較重,斷端出現骨化現象或發生骨不連,骨折愈合較為困難,需手術切開複位或石膏外固定治療。
疲勞性骨折發生後,如得不到及時休息,作用力持續存在,骨小梁斷裂將導致完全性骨折,故患者應及時休息,糾正錯誤動作、姿勢,避免應力反複作用於傷處造成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