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黃疸是指與母乳喂養有關的特發性黃疸,臨床主要特征是新生兒母乳喂養後不久即出現黃疸,但無其他全身症狀,足月兒多見。這主要是因為寶寶喝下母乳後,會分解母乳中的脂肪,而產生脂肪酸。脂肪酸會抑製分解膽紅素的酸素,造成黃疸的持續,這個現象就叫做母乳性黃疸。
一般情況下,母乳性黃疸可分為早發性和遲發性(真性母乳性黃疸)兩種類型。早發型與新生兒生理性黃疸的出現時間及達到高峰值的時間相似,一般在出生後的2-3天出現,並於第4-6天最明顯,然後在兩周內消退。遲發型者出現的時間較晚,常緊接生理性黃疸之後發生,也可能在生理性黃疸減輕後加重,也就是說母乳性黃疸常在寶寶出生後7-14天出現。
症狀表現
1、營養發育良好,體重增加,大小便正常,大便顏色正常。
2、肝、脾不大。
3、肝功能正常,無貧血。
4、黃疸一般在出生後4-5天出現,逐漸加重,升高的膽紅素可持續10天左右,然後黃疸漸漸減輕,3-12周恢複正常水平。
母乳性黃疸一般也不需要吃藥。輕時可以繼續吃母乳,重時應該停用母乳,改用其他配方奶。母乳是寶寶最理想的營養品,為使寶寶得到必需的營養,可采取多次少量的母乳喂養的方法。暫停期間,可以用吸奶器將母乳吸出,以保證乳汁持續分泌,等寶寶黃疸減輕或消退後,再繼續母乳喂養。此後,即使有輕度黃疸,也不必再停母乳。
一般來說,隨著月齡的增長,黃疸可逐漸消退,對寶寶生長發育並無多大影響,不必過於擔心。如果停用母乳後黃疸沒減輕,或反而加重,應該再去醫院做進一步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