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很多人的身體抵抗力比較差,經常會被無緣無故的細菌侵犯,一旦出現細菌滋生後果不堪設想,需要盡快的到醫院做合理的檢查和治療,這樣才能保證不會被細菌所侵害,在人們感染沙門氏杆菌後,會出現頭痛腦熱,身體體質不正常,感覺到有乏力的現象,這是最明顯的症狀,需要盡快到醫院進行診斷。
性狀/沙門氏杆菌
(一)形態與染色
大小0.6-1.0×2-3um,無芽胞,一般有鞭毛,無莢膜,多數有菌毛,革蘭氏陰性杆菌。
(二)培養特性
兼性厭氧菌,在普通瓊脂平板上形成中等大小、半透明的S型菌落。在腸道杆菌選擇性培養基上形成無色菌落。
(三)生化反應
不發酵乳糖和蔗糖不產生吲哚,不分解尿素,VP試驗陰性,大多產生硫化氫。發酵葡萄糖、麥芽糖和甘露醇,除傷寒杆菌產酸不產氣外,其他沙門氏菌均產酸產氣。
(四)抗原構造與分類
主要有O和H兩種抗原。少數菌具有表麵抗原,功能與大腸杆菌的K抗原相似,一般認為與毒力有關,故稱Vi抗原。
1.O抗原:為脂多糖,性質穩定。能耐100℃達數小時,不被乙醇或0.1%石炭酸破壞。決定O型原特異性的是脂多糖中的多糖側鏈部分,以1、2、3等阿拉伯數字表示。例如乙型副傷寒杆菌有4、5、12三個。鼠傷寒杆菌有1、4、5、12四個;豬霍亂杆菌有6、7二個。其中有些O抗原是幾種菌所共有,如4、5為乙型副傷寒杆菌和鼠傷寒杆菌共有,將具有共同O抗原沙門氏菌歸為一組,這樣可將沙門杆氏菌屬分為A-Z、O51-O63、O65-O67共有42組。中國已發現26個菌組、161個血清型。使人類致病的沙門氏杆菌大多屬於A-E組。O抗原刺激機體主要產生lgM抗體。
2.H抗原:為蛋白質,對熱不穩定,60℃經15分鍾或乙醇處理被破壞。具有鞭毛的細菌經甲醇液固定後,其O抗原全部被H抗原遮蓋,而不能與相應抗O抗體反應。H抗原的特異性取決於多肽鏈上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和空間構型。
沙門氏杆菌的H抗原有兩種,稱為第1相和第2相。第1相特異性高,又稱特異相,用a、b、c等表示,第2相特異性低,為數種沙門氏杆菌所共有,也稱非特異相,用1、2、3等表示。具有第1相和第2相H抗原的細菌稱為雙相菌,僅有一相者稱單相菌。每一組沙門氏杆菌根據H抗原不同,可進一步分種或型。H抗原刺激機體主要產生lgG抗體。
3.Vi抗原:因與毒力有關而命名為Vi抗原。由聚-N-乙酰-D-半乳糖胺糖醛酸組成。不穩定,經60℃加熱、石碳酸處理或人工傳代培養易破壞或丟失。新從患者標本中分離出的傷寒杆菌、丙型副傷寒杆菌等有此抗原。Vi抗原存在於細菌表麵,可阻止O抗原與其相應抗體的反應。Vi抗原的抗原性弱。當體內菌存在時可產生一定量抗體;細菌被清除後,抗體也隨之消失。故測定Vi抗體有助於對傷寒帶菌者的檢出。
(五)噬菌體分型
有些沙門氏菌在血清學分型的基礎上,可借噬菌體進一步分型。傷寒杆菌各菌株的Vi抗原在血清學上的特異性是一致的,但對噬菌體有不同的敏感性,可用噬菌體裂解試驗分為96個噬菌體型。中國常見者有12個型。傷寒杆菌的噬菌體分型在追蹤傳染源及發現新型菌株上有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