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應該經常遇見嘴巴起泡這種情況吧,而嘴巴起泡後會直接影響到大家吃東西的時候的心情。因為嘴巴起泡,會讓人睡不好,也吃不香,而嘴巴起泡疼,可能是身體裏缺少某種微量元素或者某些疾病引起的。但是有些人不僅嘴巴起泡,還會伴隨著有下巴疼的這種現象,那麼這又是什麼引起的呢?
“上火”為民間俗語,又稱“熱氣”,可以從中醫理論解釋,屬於中醫熱證範疇。中醫認為人體陰陽失衡,內火旺盛,即會上火。因此所謂的“火”是形容身體內某些熱性的症狀,而上火也就是人體陰陽失衡後出現的內熱證候,具體症狀如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等。“上火”在幹燥氣候及連綿濕熱天氣時更易發生。
一般認為“火”可以分為“實火”和“虛火”兩大類,臨床常見的“上火”類型有“心火”和“肝火”。解決方法是“去火”,即中醫的清熱瀉火法,可服用滋陰、清熱、解毒消腫藥物,也可用中醫針灸、拔罐、推拿、按摩等療法。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少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品。
病因
“上火”從中醫理論看,認為是人體陰陽平衡失調的結果。感受外邪,或人體機能活動亢進,就會出現陽盛陰衰的熱證證候。一般認為實火(實熱)多由於火熱之邪內侵或嗜食辛辣所致,而精神過度刺激、髒腑功能活動失調亦可引起實火內盛。虛火(虛熱)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髒腑失調、陰血虛損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上火”(熱證)的病因可以概括為五個方麵:①外感火熱之邪;②寒邪入裏化熱;③七情過激,鬱而化熱;④飲食不節,積久化熱;⑤房室勞傷,劫奪陰津。
臨床表現
“上火”(熱證)的臨床表現有輕有重,常見的重症如中暑,多在處於溫度過高、缺水、悶熱的環境下時間過長所致,可出現發熱,甚至昏迷,是一種典型的外感火熱證。而通常所說的“上火”一般比較輕,多屬於中醫熱證的輕症,如不伴有全身熱性症狀的眼睛紅腫、口角糜爛、尿黃、牙痛、咽喉痛等。這種情況內生的火熱情況比外感火熱多。如工作生活壓力大、經常熬夜、吃辛辣食物等,易從內生火。
實火臨床表現:麵紅目赤、口唇幹裂、口苦燥渴、口舌糜爛、咽喉腫痛、牙齦出血、鼻衄出血、耳鳴耳聾、癤瘡乍起、身熱煩躁、尿少便秘、尿血便血、舌紅苔黃、脈數。
虛火臨床表現: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可進一步分為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氣虛內熱)兩型。陰虛火旺多表現為潮熱盜汗、形體消瘦、口燥咽幹、五心煩熱、躁動不安、舌紅無苔、脈細數。氣虛火旺常見症狀有全身低熱、午前為甚、畏寒怕風、喜熱怕冷、身倦無力、氣短懶言、自汗不已、尿清便溏、脈大無力、舌淡苔薄。
臨床常見的“上火”類型:
1.心火
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低熱、盜汗、心煩、口幹等;實火表現為反複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口幹、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
2.肺火
主要表現為幹咳少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
3.胃火
分虛實兩種,虛火表現為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實火表現為上腹不適、口幹口苦、大便幹硬、舌苔黃膩。
4.肝火
常稱一些情緒容易激動的人為“肝火大”。其實,一般俗稱“肝火大”的體質還有下列症狀:口幹舌燥、口苦、口臭、頭痛、頭暈、眼幹、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
5.腎火
主要表現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
辨證施治
1.辨別虛實論治
(1)實火實火指陽熱亢盛實熱證,以肝膽、胃腸實火為多見。多由於火熱之邪內侵或嗜食辛辣所致,精神過度刺激、髒腑功能活動失調亦可引起。證候:高熱,頭痛,目赤,渴喜冷飲,煩躁,腹脹痛,大便秘結,小便黃,舌紅苔黃幹或起芒刺,脈數實,甚或吐血、鼻出血等。治則:采用苦寒製火、清熱解毒、瀉實敗火的原則和方法。常用中成藥有三黃片、黃連上清丸、牛黃清胃丸、清熱解毒口服液等。
(2)虛火多因內傷勞損所致,如久病精氣耗損、勞傷過度,可導致髒腑失調、虛弱而生內熱,內熱進而化虛火。根據病機不同,一般將虛火進一步分為陰虛火旺和氣虛火旺(氣虛內熱)兩種證型。陰虛火旺治療時應以生津養血、滋陰降火為原則。常用中成藥有六味地黃丸、知柏地黃丸、大補陰丸等。氣虛火旺者治療時應以補中益氣、甘溫除熱為原則,建議就醫後使用湯藥調理,常用中成藥主要是補中益氣丸等。
2.按髒腑類型的辨證論治
(1)心火虛火證候:低熱、盜汗、心煩、口幹等,治則:滋陰清熱;實火證候:反複口腔潰瘍、牙齦腫痛、口幹、小便短赤、心煩易怒等,治則:清心瀉火。
(2)肺火證候:幹咳少痰、痰中帶血、咽疼音啞、潮熱盜汗等,治則:滋陰清肺。
(3)胃火虛火證候:輕微咳嗽、飲食量少、便秘、腹脹、舌紅、少苔,治則:養陰清熱;實火證候:上腹不適、口幹口苦、大便幹硬、舌苔黃膩等,治則:清胃瀉火。
(4)肝火證候:口幹舌燥、口苦、口臭、頭痛、頭暈、眼幹、睡眠不穩定、身體悶熱、舌苔增厚等,治則:清肝瀉火。
(5)腎火證候:主要為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發脫齒搖、睡眠不安、五心煩熱、形體消瘦、腰腿酸痛等,治則:滋陰清熱。
3.常用中藥方劑
(1)常用方劑導赤散、黃連解毒湯、百合固金湯、知柏地黃湯、白虎湯、大承氣湯、二至丸等。
(2)常用滋陰中藥天冬、麥冬、玄參、生地、女貞子、旱蓮草等。
(3)常用清熱瀉火藥大黃、黃連、黃柏、山梔子、石膏等。
(4)常用清熱解毒藥連翹、金銀花、大青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