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總是不注意保護自己,那麼副傷寒就會來光顧你。那麼極有可能就會一命嗚呼了,大家一定要當心。
一、治療
1、一般治療與對症治療
傷寒雖有特效抗菌藥物治療,但一般治療與對症治療,尤以護理及飲食的重要性不容忽視。
(1)隔離與休息:患者按消化道傳染病隔離,臨床症狀消失後每隔5~7天送檢糞便培養,連續2次陰性可解除隔離。發熱期患者必須臥床休息,退熱後2~3天可在床上稍坐,退熱後1周左右可逐步增加活動量。
(2)護理:保持皮膚清潔,定期改換體位,以防褥瘡及肺部感染。每天早晨及每次飲食後清潔口腔以防口腔感染及化膿性腮腺炎,注意觀察體溫、脈搏、血壓、腹部表現、大便性狀等變化。
(3)飲食:應給予熱量高、營養充分、易消化的飲食。供給必要的維生素,以補充發熱期的消耗,促進恢複。發熱期間宜用流質或細軟無渣飲食,少量多餐。退熱後,食欲增加時,可逐漸進稀飯、軟飯,忌吃堅硬多渣食物,以免誘發腸出血和腸穿孔。一般退熱後2周左右才恢複正常飲食。應鼓勵病人多進水分,攝入液量約2000~3000ml/d(包括飲食在內),如因病重不能進食者可由靜脈輸液補充。
(4)激素:有明顯毒血症者,可在足量有效抗菌治療藥物配合下使用激素。口服潑尼鬆5mg,3次/d或4次/d,或用地塞米鬆2~4mg,1次/d,靜脈緩慢滴注;療程以不超過3天為宜。對顯著鼓腸或腹瀉的患者,激素的使用宜慎重,以免發生腸出血及腸穿孔。
(5)高熱:適當應用物理降溫,如酒精擦浴,或頭部放置冰袋,不宜濫用退熱藥,以免虛脫。
(6)興奮狂躁:可適量應用鎮靜藥物如地西泮等。
(7)便秘:用開塞露塞肛或生理鹽水低壓灌腸,禁用瀉劑。
(8)腹瀉:調節飲食,宜少糖少脂肪,可對症處理。不用鴉片製劑,以免減低腸蠕動而引起鼓腸。
(9)腹脹:飲食中宜減少牛奶及糖類。可用鬆節油腹部熱敷及肛管排氣,但禁用溴新斯的明類藥。
2、病原治療
許多藥物對傷寒病原治療有效。自從1948年氯黴素應用於傷寒的病原治療後,患者的預後大為改觀,病死率明顯下降。多年來,氯黴素的療效確切,見效迅速,使用方便,價格適宜,曾被視為首選藥物普遍使用。另一方麵,氯黴素治療傷寒也陸續出現諸如複發率上升、骨髓抑製、退熱時間延長,以及傷寒杆菌對氯黴素產生耐藥性等問題,使人們對傷寒病原治療的首選藥物重新進行認真的評估。早在20世紀50年代,已有報道傷寒杆菌對氯黴素產生耐藥性。1972年墨西哥首次出現耐氯黴素傷寒的暴發流行,隨後逐漸波及亞洲地區。我國自80年代中期以來,主要在南方的一些省市,陸續出現耐氯黴素傷寒的局部流行,發展速度相當快。許多地方流行的傷寒杆菌株呈多重耐藥,不但對氯黴素耐藥,而且對磺胺藥物、卡那黴素、氨苄西林等多種抗菌藥物耐藥。耐藥株傷寒的臨床特點是病情較重、熱程較長、並發症多、複發或再燃率較高,病死率也較高。目前推薦應用的抗菌藥物主要是喹諾酮類或第三代頭孢菌素。
(1)喹諾酮類:合成的抗菌藥物,如環丙沙星、氧氟沙星(ofloxacin)、諾氟沙星等,對傷寒杆菌(包括耐氯黴素株)有強大抗菌作用。膽汁中其濃度也較高,能口服或注射。臨床療效亦較滿意,複發率較低,病後帶菌者少。尤其對多重耐藥菌株所致傷寒者的治療,應列為首選藥物。兒童慎用,孕婦不宜。氧氟沙星的用法,成人劑量為200mg/次,3次/d,口服,體溫正常後繼續服用10天至2周。不能口服者,可用靜脈給藥,200~400mg/d,好轉後改為口服。亦可用環丙沙星,靜脈給藥250~500mg/d,或250mg,3次/d,口服。成人諾氟沙星400mg/次,3次/d或4次/d,口服。體溫正常後繼續服用10天至2周。一般用藥5天左右熱退至正常。前者療效稍優於後者。不良反應輕,可有胃腸不適、失眠等,一般不影響治療。
(2)頭孢菌素類:第三代頭孢菌素有抗傷寒杆菌作用,尤其是頭孢曲鬆、頭孢呱酮、頭孢他啶等,抗菌活性強,體內分布廣,組織與體液以及膽汁中的藥物濃度高,不良反應少,臨床療效良好,可以作為一種治療藥物選擇。一般劑量為2~4g/d,分2次或3次靜脈注射,療程大約2周。通常用藥5~7天左右退熱。由於需要靜脈給藥,價格高,不作首選藥物。
(3)氯黴素:敏感的菌株用藥後數小時菌血症便可被控製,2~3天內自覺症狀改善,5天左右體溫可回複正常。成人1。5~2g/d,分3次或4次口服,退熱後減半,再連用10~14天,總療程為2~3周。必要時最初可用靜脈滴注給藥,病情改善後改為口服。停藥過早易致複發,複發時氯黴素治療仍然可能有效。不良反應最為常見白細胞數及中性粒細胞百分率減少,若白細胞數減少至2×109/L,應暫停藥。偶爾可發生紅細胞係統抑製,甚至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小板減少或全血細胞減少等,應立即停藥。伴有G6PD缺陷的患者,有可能發生急性血管內溶血。用藥期間應密切觀察血象變化,一般每3~5天複查1次為宜。
(4)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唑):成人劑量為3片/次,2次/d,退熱後改為2片/次,續用7~10天,總療程2周左右。對非耐藥菌株感染有一定療效,本藥價廉,可以作為非耐藥株傷寒杆菌所致傷寒治療中的一種選擇。磺胺過敏、肝腎功能不良、貧血、粒細胞減少、孕婦等均不宜應用。副作用以惡心、嘔吐及皮疹為較常見。
(5)阿莫西林(amoxicillin):成人2~4g/d,分次口服,療程為2~3周,對非耐藥菌株感染有一定療效。
3、並發症的治療
(1)腸出血:嚴格臥床休息,暫禁飲食或隻進少量流質飲食。嚴密觀察血壓、脈搏、神誌變化與便血情況。適當輸液,如5%葡萄糖生理鹽水注射液等,注意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煩躁病人可適當使用抗焦慮藥物。可使用一般止血藥物,並應視出血量之多少、貧血嚴重程度,適量輸血。大量出血在積極的內科處理無效時,可考慮手術治療。
(2)腸穿孔:應早期診斷,及早處理。病人應予禁食、經鼻胃腸減壓,減少腸蠕動。積極加強全身支持治療,靜脈輸液維持水電解質平衡與熱量供應。注意抗休克。選用有效抗菌藥物,加強抗菌治療措施,控製腹膜炎及原發病。視患者的具體情況決定手術治療問題。
(3)中毒性心肌炎:臥床休息,在足量有效抗菌藥物治療的同時,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應用改善心肌營養狀態的藥物。如出現心功能不全,可在嚴密觀察下應用小劑量洋地黃製劑。
(4)溶血性尿毒症綜合征:積極加強抗菌治療,控製好傷寒杆菌感染的原發病。應予輸液、輸血,並可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小劑量肝素靜脈滴注,也可用右旋糖酐40靜脈滴注。必要時可作腹膜透析或血透析。
(5)其他並發症:如並發中毒性肝炎、膽囊炎、肺炎,甚至DIC等,應按相應疾病的治療方法處理。
4、慢性帶菌者的治療
慢性帶菌者的治療常較困難。一般認為有膽石症或膽囊疾患的慢性帶菌者,須同時處理膽囊膽道疾患,才能獲得較好的效果。
(1)氨苄西林3~6g/d,丙磺舒1~1.5g/d,分次口服,聯合用藥,療程4~6周以上。
(2)磺胺甲唑/甲氧苄啶(複方磺胺甲?唑)2片/次,2次/d,療程1~3個月,有一定效果。
(3)喹諾酮類如氧氟沙星等,用藥後膽汁中的濃度高,可用於治療慢性帶菌者。
5、對並發化膿性病灶者
如發現膿腫已經形成,可行外科手術排膿並加強抗菌治療。
二、預後
由於副傷寒較傷寒病情為輕,腸出血、腸穿孔少,故預後較好。但丙型副傷寒引起骨髓炎、體腔或組織膿腫較多,應加以注意。
針對這種副傷寒,人的鍛煉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如果沒健康的身體,不但影響了你的健康,說不定還影響了你的生育能力哦,到時候再後悔就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