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養生養正氣

作者:養生專家  時間:2013-09-01 00:00:00  來源: 大眾養生網

“氣”不是我們所說的空氣,它可以指是一種精神的力量,所以天地有正氣,所指的是一種正義的精神。豪氣,靈氣,平和之氣,浩然正氣,可以養也;邪氣,戾氣,酸腐之氣,陰陽怪氣,亦可養也。然而道家的養氣跟這是不同的。

道教的養氣之道,即所謂氣的修煉。道教素重煉氣之法,認為元氣為生氣之源,氣在則神隨生,得元氣則生,失元氣則死。《雲笈七簽》卷五十六《元氣論》中說:“人所以得全生命者,以元氣屬陽,陽為榮;血脈屬陰,陰為衛。榮衛常流,所以常生也。”

道教的氣,有三種不同的含義,均來自祖國醫學中的精氣學說。一指呼吸自然界的空氣,稱為“清氣”。二指先天父母媾精時的元氣,稱為“先天之精氣”。三指通過飲食物質所生的能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水穀之精氣”,或稱“後天之精氣”。道教認為人的活力之源在於體內之氣,故強調保持和充實體內元氣,希圖通過養氣之道而達到祛病延年長生久視的目的。

服氣——養氣之道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服氣法,是由上清派在“行氣”功的基礎上結合導引、按摩而成。服氣亦名吐納、食氣,即呼吸吐納之法。非但服己身之氣,尤要能服天地陰陽之氣。《楚辭·遠遊》所謂:“食六氣而飲沆瀣兮,漱正陽而含朝霞。”《莊子》李注雲:“平旦為朝霞,日中為正陽,日入為飛泉,夜半為沆瀣,天玄地黃為六氣。”《楚辭》王逸注雲:“《陵陽子明經》言:春食朝霞,朝霞者,日欲出時黃氣也,秋食淪陰,淪陰者,日沒以後赤黃氣也,冬食沆瀣,沆瀣者北方夜半氣也。食正陽,正陽者南方日中氣也。並天玄地黃之氣,是為六氣。”六氣即天地日月之氣,即服食日精月華之謂耳。道教認為,“人身一小天池”,“天地感應”,“天人合一”,吸入天地間四時之正氣,日月星辰之精氣,即可延年益壽。服氣之道的孕育過程,相當久遠,早在《莊子·刻意》中就記載彭祖因“吹響呼吸,吐故納新”,而壽至八百。馬王堆出土的“卻穀食氣”篇有專文論述服氣。服氣是在意念指導下的吐故納新。吐故為口吐濁氣,納新為納清氣。納新有服六戍氣法,服三五七九氣法等功法。吐故氣,漢以前有吹、響、呼三種基本方法。吹是吹出涼氣;響是嗬氣;呼是呼出體內濁氣。漢代以後發展為吹、呼、唏、嗬、噓、口四六種方法。陶弘景《養性延命錄·服氣療病論》立此“六字氣訣”曰:

欲為長息吐氣之法時,寒可吹,溫可呼;委曲治病,吹以去熱,呼以去風,唏以去煩,嗬以下氣,噓以散滯,口四以解極。

心髒病者,體有冷熱,吹呼二氣出之;肺髒病者,胸膈脹滿,噓氣出之;脾髒病者,體上遊風習習,身癢胸悶,唏氣出之;肝髒病者,眼疼愁憂不樂,嗬氣出之。

服氣之道,要求氣息均勻,輕緩而深長,服氣之始,先行導引、按摩、叩齒、咽津;服氣過程分為調氣、淘氣、咽氣、散氣、委氣、閉氣等諸節。有關食氣方法和功效,《雲笈七簽》卷三六《食氣法》說:

“養氣”之“氣”,是一種精神狀態,一種作風習氣。養氣的過程,實際上是一種立德修身的過程。“養氣”貴在要“養”,即要加強思想修養,通過學習和實踐,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願天下所有的為官者都來“養氣”,“養”出誌氣,“養”出正氣。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