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弓足的發病原因仍不明,經研究發現,主要產生此病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種:
1、Bentzon認為,病因是脛前肌無力,而腓骨肌力強,牽拉第1蹠骨使足旋前。為了代償脛前肌的功能,各伸肌收縮致蹠趾關節背伸,繼發趾屈肌收縮致趾間關節屈曲。有學者認為強有力的腓骨肌與軟弱的脛前肌間的不平衡導致高弓足出現,但臨床上多數高弓足患者並無脛前肌癱軟現象。
2、Duchenne認為,因足內在肌(骨間肌及蚓狀肌)失去功能,足伸肌和屈肌出現攣縮而發生爪形足畸形。最常見於脊髓灰質炎患者,開始足內、外在肌均癱瘓,以後外在肌肌力逐漸恢複,而足內在肌萎縮、纖維化。雖神經的支配功能恢複,足內在肌卻因攣縮失去功能,導致高弓足形成。
3、腓腸肌癱瘓時,行走起步時由足底趾長屈肌等代償其功能,致趾間關節屈曲、前足下垂,形成高弓足。
4、肌肉因某些原因發生纖維化及攣縮,亦可繼發爪形足畸形。
5、一些原因不明的高弓足常有家族發病史,故認為有遺傳因素參與發病,但缺乏遺傳學證據。
總之,高弓足的發病原因仍不明,有些病例前足下垂是原發畸形,有時先發生爪形趾,偶有並發足內翻者,故對每位患者都應詳細檢查,以期了解發病原因。
先天性高弓足的患者足底蹠骨頭部皮膚可有胼胝形成,偶有並發足內翻。“胼胝”俗稱“腳墊子”,是皮膚等的異常變硬和增厚,又稱老繭。它是皮膚長期受壓迫和摩擦而引起的手足皮膚局部扁平角質增生。
先天性高弓足的患者由於畸形的程度不同,表現出輕重不等的症狀和體征:
1、典型的畸形表現為足縱弓較高,足長度變短。可見蹠趾關節背伸,趾間關節蹠屈。足底蹠骨頭部皮膚可有胼胝形成,甚至發生壞死。有時發生爪形趾。
2、患者大多不能持久行走,足易疲勞,感覺酸痛。
3、足部無彈性,踝背伸受限。
4、足底接觸地麵的麵積減小。但畸形輕者,站立負重時畸形減輕甚至消失,足印呈正常形態。
本病病因複雜,因此在預防方麵也極為困難,對本病的診斷應注意查明其病因,鑒別清楚是繼發性的還是原發性的,才能對本病采取正確的治療,在兒童發生一些神經肌肉性疾病後,應積極檢查,防止本病的發生是比較重要的
先天性高弓足患者的X線表現顯示站立時攝足的X線側位片,高弓足畸形的表現最為典型,正常足第1楔骨前後兩端的關節麵幾乎平行。高弓足時,因前足下垂的頂點多半在第1楔骨,故該骨上寬下窄,前後端關節麵失去平行關係,向蹠麵成角。較少情況下,前足下垂頂點位於舟骨,此時足背麵常有一個硬的骨性隆起。其次,正常足距骨與第1蹠骨的軸線在一條直線上,而在高弓足則二者成角。
先天性高弓足患者飲食宜清淡為主,多吃蔬菜、核果、種子、穀類等有益的食物,注意合理搭配膳食。忌煙、酒、辛辣、炸烤食物。避免大量飲酒。因為酒量過多,對肝髒損害較重,降低機體兔疫力,對疾病恢複有嚴重影響。
先天性高弓足的治療目的為減輕症狀,改善足行走功能,矯正並防止畸形加重。畸形程度輕,足彈性較好,站立負重時高弓畸形可減輕或消失者,可穿著低跟矯形鞋,有胼胝者加用蹠墊。中度和重度畸形則需采用手術治療。
1、蹠腱膜切斷術:適用於痙攣性高弓足,可在1歲以後進行。一般選擇內踝下前方,於前足背伸時蹠腱膜最緊張處切斷,術後石膏固定4~6周。
2、長伸肌腱後移術:適用於麻痹性高弓足。方法為將長伸肌止點後移至第1蹠骨頭後,使成為防止前足下垂的動力肌腱。必要時可同時後移趾伸肌腱,並鬆解足底已攣縮的軟組織。術後石膏固定3個月。
3、跗中關節截骨矯形術和三關節融合術:適用於畸形明顯的較大患兒或成年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