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手/足> 跟骨骨折

跟骨骨折簡介

相關問答

  跟骨骨折是足跟部發生的骨折,以足跟部劇烈疼痛,腫脹和淤斑明顯,足跟不能著地行走,跟骨壓痛為主要表現。本病成年人較多發生,常由高處墜下或擠壓致傷。經常伴有脊椎骨折,骨盆骨折,頭、胸、腹傷,初診時切勿遺誤。跟骨為鬆質骨,血循供應比較豐富,骨不連者甚少見。但如骨折線進入關節麵或複位不良,後遺創傷性關節炎及跟骨負重時疼痛者很常見。

【詳情】

01跟骨骨折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跟骨骨折為跗骨骨折中最常見者,約占全部跗骨骨折的60%。多由高處跌下,足部著地,足跟遭受垂直撞擊所致。下麵是關於跟骨骨折的常見原因介紹。

1、跟骨結節縱行骨折

  多為高處跌下時,足跟外翻位結節底部著地,結節的內側隆起部受剪切外力所致。很少移位,一般不需處理。

2、跟骨結節水平(鳥嘴形)骨折

  為跟腱撕脫骨折的一種。如撕脫骨塊小,不致影響跟腱功能。如骨折片超過結節的1/3,且有旋轉及嚴重傾斜,或向上牽拉嚴重者,可手術複位,螺絲釘固定。

3、跟骨載距突骨折

  為足內翻位時,載距突受到距骨內下方衝擊而引起,極少見。一般移位不多,如有移位可用拇指將其推歸原位,用短腿石膏固定4~6周。

4、跟骨前端骨折

  較少見。損傷機製為前足強烈內收加上蹠屈。應拍X線斜位片,以排除跟骨前上突撕裂骨折,短腿石膏固定4~6周即可。

5、接近跟距關節的骨折

  為跟骨體的骨折,損傷機製亦為高處跌下跟骨著地,或足跟受到從下麵向上的反衝擊力量而引起。骨折線為斜行。X線片正麵看,骨折線由內後斜向前外,但不通過跟距關節麵。因跟骨為骨鬆質,因此軸線位觀,跟骨體兩側增寬;側位像,跟骨體後一半連同跟骨結節向後上移位,使跟骨腹部向足心凸出成搖椅狀。

02跟骨骨折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跟骨骨折的並發症較多,最常見的有:腫脹、張力性水皰、筋膜室綜合征、神經血管損傷、傷口裂開和感染、跟墊疼痛、跟骨骨刺、骨折畸形愈合、關節炎等。其他還有跛行、跟腱攣縮、側方撞擊綜合征和腓腸神經炎等。

  跟骨骨折常合並嚴重軟組織腫脹及張力水皰。水皰通常發生在骨折後包括:傷足持續劇痛、腫脹嚴重、屈趾無力、伸趾疼痛、蹠部感覺減退、出現張力水皰或淤斑等,足跟部嚴重的張力性腫脹為本綜合征確切的特征性表現。對跟骨內、外及表淺筋膜室應用壓力監測,如發現壓力達到30 mmHg ( 1 mmHg =0. 133 kPa)或在心髒舒張期達到10 ~30 mmHg時應作為手術切開的指征。此外還有:

1、跟骨畸形或骨突形成

  是最常見的後遺症,當跟骨限局性部位壓力增大後,易形成胼胝、疼痛,由於蹠側皮質不平刺激蹠筋膜,造成蹠筋膜炎而致疼痛。

2、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

  病人常訴跗骨竇處疼,對確診者可行關節融合術。

3、腓骨肌腱卡壓綜合征

  表現在外踝下方有限局性或廣泛性壓痛及活動時疼痛,易被誤診為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行三關節融合術,而未能解除疼痛。可將增生造成卡壓的跟骨部分廣泛切除並鬆解肌腱,即可緩解症狀。

4、屈趾肌腱粘連爪狀趾畸形

  見於屈趾及屈姆肌腱,可行肌腱切斷或鬆解術。

5、跟腱無力

  因結節關節角減少,跟骨結節上移使跟腱相對鬆弛,行走時無力,呈跟足步態,可作跟骨截骨術矯正。

6、跟後墊痛

  跟墊結構破壞,脂肪組織營養不良,痛閾下降。

7、神經嵌壓

  脛後神經或腓腸神經的蹠內、外側支受壓所致。

8、足外翻畸形

  跟骨體骨折後,其外側骨塊向外移位導致外翻平足,可作距下關節融合矯正,或作跟骨截骨術。

9、跟骨感染

  常因撬撥複位或切開複位所致,嚴重者可引起跟骨骨髓炎。

03跟骨骨折有哪些典型症狀

  跟骨骨折顧名思義是指後跟部的骨折,多發生在成年人身上,通常會和其他類骨折一起發生,診斷時很容易忽略,下麵是跟骨骨折時常見的症狀,確診時一定要注意。

  1、外傷後、足跟疼痛、不利站立和行走。

  2、局部腫脹、壓痛、畸形,或摸到骨擦音。

04跟骨骨折應該如何預防

  跟骨骨折是由於外傷導致的,如高處墜落,車禍等,人為的暴力行為也可導致跟骨骨折,因此,對於本病的預防,主要以注意日常的生產安全和生活安全為主,沒有其他特殊預防措施

05跟骨骨折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跟骨骨折通過X線平片(包括正、側位及跟骨軸線位片)一般即可明確診斷,診斷困難者可行CT掃描或MRI檢查,尤其是CT掃描在該骨折分型診斷及預後判定上作用較大。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影像學檢查,其主要表現為:

  1、跟骨前突骨折。

  2、跟骨結節的垂直骨折。

  3、載距突骨折。

  4、跟骨壓縮性骨折。

  5、跟骨粉碎性骨折。

06跟骨骨折病人的飲食宜忌

  骨折不僅要依靠外部的藥物治療,還需要通過食療來補充必要的營養。所以骨折病人在飲食方麵尤其需要注意配合,那麼骨折食療有哪些呢?

1、骨折後1~2周

  此時骨折部位瘀血腫脹,經絡不通,氣血阻滯,此期需注意活血化瘀,行氣消散。患者骨折部位疼痛,食欲及胃腸功能均有所降低,因此飲食應以清淡開胃、易消化、易吸收的食物為主,如蔬菜、蛋類、豆製品、水果、魚湯、瘦肉等,製作以清蒸燉熬為主,避免煎炸炒燴的酸辣、燥熱、油膩之食品。至於黃豆骨頭湯,屬於肥膩滋補的範疇,所含脂肪較多,不易消化吸收,有誘發大便幹燥之嫌,此階段最好不要食用。

  食療方:三七10克,當歸10克,肉鴿1隻,共燉熟爛,湯肉並進,每日1次,連續7~10天。

2、骨折後2~4周

  此時患者從生理上及精神上對骨折後的境況有所適應,骨折所引起的疼痛也已緩解,瘀血腫脹大部分消失,食欲及胃腸功能均有所恢複。飲食上應由清淡轉為適當的高營養,以滿足骨痂生長的需要,可在初期的食譜上加以骨頭湯、田七煲雞、魚類、蛋類以及動物肝髒之類,以補給更多的維生素A、D,鈣及蛋白質。適當多吃一些青椒、西紅柿、莧菜、青菜、包菜、蘿卜等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蔬菜,以促進骨痂生長和傷口愈合。

  食療方:當歸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新鮮豬排或牛排骨250克,燉煮1小時以上,湯肉共進,連用兩周。

3、骨折後5周以上

  骨折部位瘀腫基本吸收,已經開始有骨痂生長,並從骨痂向骨組織轉化。患者胃口大開,飲食上並無禁忌,可食用任何高營養食物及富含鈣、磷、鐵等礦物質的食物。祖國傳統醫學對此頗有研究,認為此期食譜可配以老母雞湯、豬骨湯、羊骨湯、鹿筋湯、燉水魚等,能飲酒者可適當飲用杜仲骨碎補酒、雞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

  食療方:枸杞子10克,骨碎補15克,續斷10克,苡米50克。將骨碎補與續斷先煎去渣,再入餘2味煮粥進食。每日1次,7天為1療程。每1療程間隔3~5天,可用3~4個療程。

  實踐證明,對於骨折的患者,按照上述的食療順序滋補,病人的康複期明顯縮短。

07西醫治療跟骨骨折的常規方法

  跟骨骨折在日常的生活中經常能夠遇到,多是由於生活中的不慎導致的,其治療主要以手術為主,下麵是關於跟骨骨折的手術治療方法介紹。

  1、跟骨舌狀骨折、跟骨體橫形骨折波及關節並有移位者,可在麻醉下用骨圓針撬撥複位,再用小腿石膏固定於輕度蹠屈位4~6周。

  2、有移位的跟骨橫形骨折、舌狀骨折以及跟骨後結節骨折,應行切開複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術後石膏固定於功能位4~6周。

  3、青壯年的跟骨壓縮骨折甚至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即行切開複位並植骨,以恢複跟骨的大體形態及足縱弓。視情況用或不用內固定。術後用小腿石膏固定6~8周。

  4、跟骨嚴重粉碎性骨折,有人主張早期行關節融合術,包括跟距、跟骰關節。但多數人主張先行功能療法,以促進水腫消退,預防肌腱、關節粘連。待後期出現並發症時,再行足三關節融合術。

  5、手術方式

  ①骨圓針撬撥複位及固定 手術在麻醉後氣囊止血帶下進行。於跟骨後結節跟腱外側方,用尖刀戳一小口,由此插入一粗骨圓針,到近折塊內。然後將膝屈曲,以鬆弛腓腸肌。術者握住骨圓針向足蹠麵下壓,使骨折塊複位。最後將骨圓針擊入遠位骨折塊內固定。

  ②切開複位加壓螺絲釘內固定 自外踝後下2~3cm始向前作一弧形切口,止於舟骨。切開深筋膜後,將腓骨肌腱牽向後方,顯露跟骨體橫形骨折及跟距關節。直視下用骨膜剝離子將移位骨折複位,由後骨折塊的外麵向前上用一枚加壓螺絲釘固定。舌狀骨折或後結節骨折螺絲釘由上向下固定。

  ③切開複位和骨移植術 切口及軟組織顯露同上,顯露距骨下關節麵和壓縮凹陷的跟骨骨折及其關節麵。用骨膜剝離子插至跟骨凹陷骨折下緣,將壓縮的骨折塊撬撥複位。殘留空隙填以取自髂骨的三麵有皮質骨的骨塊。術後用石膏固定於功能位6~8周。

  ④關節融合術 此處介紹兩種方法,均以後期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為指征。

  ⑤跟骨截骨術 由於跟骨橫形壓縮骨折,早期未予複位,Bhler角及足縱弓消失,但距下關節創傷性關節炎不明顯或較輕者,可行此手術。跟外側微弧形切口,切開深筋膜後將腓骨肌牽向前上方。骨膜下剝離跟骨上後、外側及蹠麵。將跟骨作楔形截骨,取出三角形骨塊後,用一枚加壓螺絲釘由蹠麵向上固定。術後固定同前。

相關問答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