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下肢> 踝部骨折

踝部骨折簡介

相關問答

  踝部骨折是組成踝關節的內、外踝與脛骨下關節麵的骨折。因受傷情況不同,可造成外翻外旋型骨折、骨翻型骨折,這兩型骨折均可為單踝骨折、雙踝骨折或三踝骨折(指內踝、外踝加脛骨前緣或後緣骨折),嚴重者可合並脫位和下脛腓韌帶斷裂。

  骨折後,踝部不單有明顯的疼痛、腫脹、瘀血和功能障礙,也可出現明顯的畸形和反常活動。結合X線也可以了解骨折的情況。因踝部骨折是關節內骨折,因此其治療原則是爭取解剖複位,穩妥固定,適當進行關節活動。盡量恢複其功能,防止繼發創傷性關節炎。對手法或外固定不能成功者,應盡早切開手術複位,用螺絲釘或克氏針內固定。

  踝部骨折平時多見,其中以踝部韌帶損傷為最多。一般常在行軍、勞動和體育鍛煉時發生,通常叫踝部扭傷。但較大的暴力,可引起骨折,如墜落傷、砸傷、輾壓傷等。戰時踝部火器傷也多見。因踝部循環較差,又處於身體低位,損傷後尤易發生水腫,愈合及抗感染能力較差,恢複時間較長;骨關節損傷後易發生畸形和關節僵硬,主要畸形有踝關節蹠屈畸形,嚴重地影響患者的承重走路功能,治療中應注意防止。

【詳情】

01踝部骨折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踝部骨折為最常見的關節內骨折。多由間接外力引起,極少數由縱向擠壓所致。關節內骨折要求解剖或近解剖固定。此外踝部骨折常並發踝關節脫位或半脫位。踝關節的關節麵比髖、膝關節的關節麵小,擔負但的重量與活動卻很大,故易發生損傷。占全身骨折的3.83%。多見於青少年,治療不當會並發創傷性關節炎。

 踝部骨折的病因與分類:

  踝部骨折多由間接暴力引起,大多數是在踝蹠屈扭傷,力傳導引起骨折,由於間接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踝足所處的姿勢各不相同,因此發生不同類型的骨折,有時暴力直接打擊也可發生複雜性骨折,踝部骨折的分類分法很多,但從臨床應用角度,將Davis-Weber和Lange-Hanson分類法結合的分類方法更為實用。

1、Ⅰ型內翻內收型

  當踝關節在極度內翻位受傷時(旋後),暴力作用通過外側副韌帶傳導致外踝,引起脛腓骨下韌帶平麵以下的外踝骨折,若暴力作用並未因外踝骨折而衰減,繼續傳導致距骨,使其撞擊內踝,引起內踝自下而上的斜形骨折。

2、Ⅱ型分為兩個亞型

  (1)外翻外展型:踝關節遭受間接暴力,在極度外翻位受傷,或重物打擊外踝,使踝關節極度外翻,暴力經內側副韌帶傳導,牽拉內踝而發生骨折。若暴力作用繼續傳導,距骨極度外翻撞擊外踝和後踝,使外踝發生由下而斜向上外的斜形骨折,並同時發生踝骨折,骨折多在脛腓下韌帶平麵。

  (2)內翻外旋型:暴力作用於外踝,首先導致外踝粉碎性骨折和後踝骨折,但脛腓下韌帶完整,暴力繼續傳導,踝外旋力量使內側副韌帶牽拉內踝,導致內踝撕脫骨折。Ⅱ型骨折均為三踝骨折。脛腓下韌帶完整,不發生踝關節脫位是此型骨折的特征。

3、Ⅲ型外翻外旋型

  踝關節遭受外翻(旋前)暴力時,使內側副韌帶緊張,導致內踝撕脫骨折。若暴力作用不衰減,使距骨撞擊外踝,導致脛腓下韌帶斷裂,發生脛腓下關節分離,若暴力繼續作用,經脛腓骨間膜傳導,引起脛尾下韌帶平麵以上腓骨的斜形或粉碎性骨折,有時暴力傳導可達腓骨上端發生高位腓骨骨折,臨床上常因對這種損傷機製認識不足而漏診。

02踝部骨折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踝關節和足部的骨折,脫位是骨科常見的損傷,踝關節的關節麵比髖、膝關節的關節麵小,擔負但的重量與活動卻很大,故易發生損傷。占全身骨折的3.83%,多見於青少年。

  踝部骨折中,特別是腓骨斜行骨折或螺旋型骨折後可造成腓骨短縮,距骨外傾移位,關節紊亂等改變,外踝損傷後功能恢複優劣隨複位好壞而異。

  而本病最容易發生的並發症是創傷性關節炎。當患者受傷時,外踝向外移位2 mm,距骨隨之亦向外移位1~ 2 mm ,且伴距骨外旋1~ 2°,脛距關節接觸麵減少51%。Ram sey 指出距骨外移引起脛距關節接觸麵的改,距骨外移1 mm 時,脛距關節接觸麵減少42%,隨著外移距離的增加,接觸麵逐漸減少,而局部壓力增加,是晚期發生創傷性關節炎的主要原因。

  另外,踝部骨折為關節內骨折,常並發踝關節半脫位。治療要求骨折解剖或近解剖複位。半脫位要矯正。否則會致關節不穩,或因關節麵不光滑,也可以導致創傷性關節炎,影響生活和工作。這類骨折,應到醫院請骨科大夫及時診治。

03踝部骨折有哪些典型症狀

  踝部骨折多由間接暴力引起,大多數是在踝蹠屈扭傷,力傳導引起骨折,由於間接暴力的大小,作用方向,踝足所處的姿勢各不相同,因此,可發生不同類型的骨折。踝部骨折的臨床表現具體如下:

  (1)局部疼痛、腫脹、換斑,踩關節內翻或外翻畸形。

  (2)局部壓痛明顯,常可檢出骨擦音。

  (3)活動踝關節時,受傷部位疼痛劇增。

  (4)踝關節活動受限。

04踝部骨折應該如何預防

  踝關節和足部的骨折,脫位是骨科常見的損傷,踝關節的關節麵比髖、膝關節的關節麵小,擔負但的重量與活動卻很大,故易發生損傷占全身骨折的3.83%,多見於青少年本病一般發生於外傷者,以青壯年運動員為多因此在預防踝部骨折的發生,主要注意安全,注意保護踝關節,避免外傷

踝部骨折後的預防措施

  1、手法複位固定後,立即透視或攝踝關節正側位片複查複位效果如不理想,應重新複位固定,以免畸形愈合

  2、抬高患肢,密切注意患肢足趾血液循環和腫脹,及時調整固定物的鬆緊度

  3、最初一周內透視或攝片檢查骨折對位情況1次—2次,以防骨折再移位

  4、內翻或外翻位固定的小夾板應於3周後逐漸改為中立位固定,以防矯枉過正

  5、外固定維持4周—5周,不宜過長,以防踝關節強直或過早、過重發生退行性變

05踝部骨折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踝部骨折主要是由於外傷性因素引起,在臨床上踝部骨折的診斷並不困難,根據其外傷史和臨床表現一般都可以做出診斷,但還需借助一些輔助檢查來確診,以利於治療。

1、X線檢查

  對於應力骨折明顯時,X線片顯示骨皮質斷裂,有的可見骨膜增厚;若骨折早期僅局限在骨皮質內,或骨膜增厚不明顯,X線平片容易漏診,X線平片隻能發現其大的撕脫骨塊,但微小的撕脫骨塊,則是無能為力,對關節周圍的血腫和關節腔內的積液、積血,以及腱鞘囊腫X線平片也難以發現。

2、CT檢查

  CT掃描分辨率高可清晰地顯示骨皮質斷裂及骨小梁走行情況,輕微的骨膜反應也可顯示。CT掃描可清晰顯示骨折所致的關節囊積液及腱鞘囊腫和微小的撕脫骨塊,以便臨床醫師及時處置。

06踝部骨折病人的飲食宜忌

  踝部骨折平時多見,其中以踝部韌帶損傷為最多。一般常在行軍、勞動和體育鍛煉時發生,通常叫踝部扭傷。但較大的暴力,可引起骨折,如墜落傷、砸傷、輾壓傷等。戰時踝部火器傷也多見。因踝部循環較差,又處於身體低位,損傷後尤易發生水腫,愈合及抗感染能力較差,恢複時間較長;骨關節損傷後易發生畸形和關節僵硬,主要畸形有踝關節蹠屈畸形,嚴重地影響患者的承重走路功能,治療中應注意防止。在治療踝骨骨折的時候在飲食上要注意以下幾點,以免照成不必要的麻煩。

踝部骨折的飲食禁忌:

(1)忌盲目補充鈣質

  鈣是構成骨骼的重要原料,有人以為踝部骨折以後多補充鈣質能加速斷骨的愈合。增加鈣的攝入量並不加速斷骨的愈合,而對於長期臥床的骨折病人,還有引起血鈣增高的潛在危險,而同時伴有血磷降低。此是由於長期臥床,一方麵抑製對鈣的吸收利用,一方麵腎小管對鈣的重吸收增加的結果。所以,對於骨折病人來說,身體中並不缺乏鈣質,隻要根據病情和按醫生囑咐,加強功能鍛煉和盡早活動,就能促進骨對鈣的吸收利用,加速斷骨的愈合。尤其對於骨折後臥床期間的病人,盲目地補充鈣質,並無裨益,還可能有害。

(2)忌多吃肉骨頭

  有些人認為,踝部骨折後多吃肉骨頭,可使骨折早期愈合。其實不然,骨折病人多吃肉骨頭,非但不能早期愈合,反而會使骨折愈合時間推遲。究其原因,是因為受損傷後骨的再生,主要是依靠骨膜、骨髓的作用,而骨膜、骨髓隻有在增加骨膠原的條件下,才能更好地發揮作用,而肉骨頭的成份主要是磷和鈣。若骨折後大量攝入,就會促使骨質內無機質成分增高,導致骨質內有機質的比例失調,所以,就會對骨折的早期愈合產生阻礙作用。但新鮮的肉骨頭湯味道鮮美,有刺激食欲作用,少吃無妨。

(3)忌偏食

  踝部骨折病人,常伴有局部水腫、充血、出血、肌肉組織損傷等情況,機體本身對這些有抵抗修複能力,而機體修複組織,長骨生肌,骨痂形成,化瘀消腫的原料就是靠各種營養素,由此可知保證骨折順利愈合的關鍵就是營養。

(4)忌不消化之物

  骨折病人因固定石膏或夾板而活動限製,加上傷處腫痛,精神憂慮,因此食欲往往不振,時有便秘。所以,食物既要營養豐富,又要容易消化及通便,忌食山芋、芋艿、糯米等易脹氣或不消化食物,宜多吃水果、蔬菜。

07西醫治療踝部骨折的常規方法

  本病在治療上由於踝關節麵比髖、膝關節麵積小,但其承受的體重卻大於髖膝關節,而踝關節接近地麵,作用於踝關節的承重應力無法得到緩衝,因此對踝關節骨折的治療較其他部位要求更高,踝關節骨折解剖複位的重要性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骨折後如果關節麵稍有不平或關節間隙稍有增寬,均可發生創傷性關節炎。

  無論哪種類型骨折的治療,均要求脛骨下端即踝關節與距骨體的鞍狀關節麵吻合一致,而且要求內、外踝恢複其正常生理斜度,以適應距骨後上窄、前下寬形態。

 一、無移位骨折

  無移位的單踝或雙踝骨折一般隻需用小夾板固定,或用管形石膏將踝關節固定於中立位。開始行走。用小腿石膏固定踝關節背伸90°中立位,1-2周待腫脹消褪石膏鬆動後,可更換一次,石膏固定時間一般為6-8周,4周後拆除外固定,開始行走。

二、有移位骨折

  有移位的單踝或雙踝骨折在局部麻醉下,作手法複位和小夾板固定,或小腿管形石膏固定。複位手法視骨折的類型而采用不同的方法,基本原則是與暴力相反的方向進行複位。

三、踝骨折的複位

  1、先手法複位內、外踝,然後再使後踝複位。後踝複位時,足部應先稍蹠屈使距骨不致因跟腱的牽拉壓迫脛骨下端關節麵,然後用力將足跟向前方推擠,以糾正距骨後移,然後背伸踝關節,用緊張的後側關節囊拉下後踝,直至與脛骨下關節麵相平,則後踝的骨折片可複位。

  2、手術複位內固定

 四、踝部骨折的藥物治療

  非手術病人,用止痛藥,早期可用桃紅四物湯,後期八珍湯,並可用舒筋湯外洗;手術病人用抗生素防感染,術後三天傷口無感染可停藥。用於骨折接骨。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