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仁者壽,惡者悲。現代的研究表示,仁者與惡者的患病幾率及死亡率之比為2:18。《黃帝內經·太素》有這樣的表述:“修身為德,則陰陽氣 和。”北宋邵雍說:“始知行義修仁者,便是延年益壽人。”要重視養生保健,要善於“和於陰陽,調和四時”,還應要更重視修身養性,這樣才能“福”臨“壽” 來。
“福”字往往象征著吉祥之意,是人們的祝願。如今國泰民家,生活富裕,健康長壽更是人們所企盼的。福與壽成了大眾的共同願望。
何謂“福”?在我國最早的一部曆史文獻《尚書》中,明確提出了人生有五福:一是長壽,二是富貴,三是平安無疾病,四是遵行美德,五是老而善終。 並且還提出了對生命有重要影響的六不幸:一是早死,二是多病,三是多憂,四是貧窮,五是醜惡,六是愚懦。在“五福”與“六不幸”之中,長壽被列為五福之 首,而早亡則被列為第一不幸。由此可見。古人早就從理念上清楚地認識到生命極端重要性,財時也將福與壽緊密聯係在一起。
富與壽從何而來?活了一百零一歲的唐代大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做過精辟的論述,他在《福壽論》中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 也……”認為人在生活中的福、禍、善、惡,都是人自為之,長期行善,吉祥自來。在日常生活中,那些遵守法規,和於人事,樂善好施,多做好事,助人為樂,以 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重,以奉獻為榮,不貪不義之財,不做傷天害理勾當的人,行善積德福澤多。他們心神安寧,吃飯香甜,睡覺安穩,心身安康,一生平安。心理 學家研究,常做善事、有道德修養的人,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製相對穩定,體內的酶和乙酰膽堿等活性物質分泌正常,可以延緩衰老,達到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