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嘴巴的主要功能是讓食物通過嘴巴來進入人的身體裏,所以在人的嘴巴周圍分布著許多的肌肉群和神經係統,來讓嘴巴更好的運作。而在生活中常常有人患上麵部肌肉痙攣這種症狀,而嘴巴周圍的神經跳動有很大的概率都是這種病症引起的,今天就為大家具體來介紹一下嘴角神經跳動到底代表著什麼吧。
麵肌痙攣(Hemifacial Spasm,HFS),又稱麵肌抽搐,表現為一側麵部不自主抽搐。抽搐呈陣發性且不規則,程度不等,可因疲倦、精神緊張及自主運動等而加重。起病多從眼輪匝肌開始,然後涉及整個麵部。本病多在中年後發生,常見於女性。
疾病簡介
由於麵肌痙攣的初期症狀為眼瞼跳動,民間又有“左眼跳財,右眼跳災”之稱,所以一般不會引起人們的重視,經過一段時間發展成為麵肌痙攣,連動到嘴角,嚴重的連帶頸部。麵肌痙攣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原發性麵肌痙攣,一種是繼發性麵肌痙攣,即麵癱後遺症產生的麵肌痙攣。兩種類型可以從症狀上區分出來。原發型的麵肌痙攣,在靜止狀態下也可發生,痙攣數分鍾後緩解,不受控製;麵癱後遺症產生的麵肌痙攣,隻在做眨眼、抬眉等動作產生。
疾病病因
血管因素
1875年Schulitze等報道了一例HFS病人行屍檢時發現其麵神經部位存在有“ 櫻桃”大小的基底動脈瘤。目前已知大約有80%~90%的HFS是由於麵神經出腦幹區存在血管壓迫所致。臨床資料表明:在導致HFS的血管因素中以小腦前下動脈(AICA)及小腦後下動脈(PICA)為主,而小腦上動脈SCA)較少見。SCA發自於基底動脈與大腦後動脈交界處,走行較為恒定,而PICA和AICA則相對變異較大,因而易形成血管襻或異位壓迫到麵神經;另外迷路上動脈及其他變異的大動脈如椎動脈、基底動脈亦可能對麵神經形成壓迫導致HFS。以往認為:HFS是由於動脈的搏動性壓迫所致,近幾年研究表明:單一靜脈血管壓迫麵神經時亦可導致HFS,且上述血管可兩者同時對麵神經形成壓迫,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HFS手術的預後。
非血管因素
橋腦小腦角(CPA)的非血管占位性病變,如肉芽腫、腫瘤和囊腫等因素亦可產生HFS。其原因可能是由於:①占位導致正常血管移位。Singh等報道了一例CPA表皮樣囊腫使AICA移位壓迫到麵神經導致HFS;②占位對麵神經的直接壓迫;③占位本身異常血管的影響如動靜脈畸形、腦膜瘤、動脈瘤等。另外後顱窩的一些占位性病變也可導致HFS。如罕見的中間神經的雪旺氏細胞瘤壓迫麵神經導致的HFS。Hirano報道一例小腦血腫的患者其首發症狀為HFS。在年輕患者中,局部的蛛網膜增厚可能是產生HFS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一些先天性疾病如Arnold-Chiari畸形及先天性蛛網膜囊腫偶可發生HFS。
其他因素
麵神經的出腦幹區存在壓迫因素是HFS產生的主要原因,且大多數學者在進行橋腦小腦角手術時觀察到:麵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存在血管壓迫並不產生HFS。而Kuroki等在動物模型中觀察到:麵神經出腦幹區以外區域的麵神經脫髓鞘病變,其肌電圖可表現為類似 HFS的改變。Mar-tinelli也報道了一例麵神經周圍支損傷後可出現HFS。關於麵神經出腦幹區以外的部位存在壓迫因素是否導致HFS,尚需進一步的探討。
遺傳因素
此外,HFS也可見於一些全身性疾病如多發性硬化。家族性HFS迄今僅有幾例報道,其機理尚不明了,推測可能與遺傳有關。
臨床表現
原發性麵肌痙攣多數在中年以後發病,女性較多。病程初期多為一側眼輪匝肌陣發性不自主的抽搐,逐漸緩慢擴展至一側麵部的其他麵肌,口角肌肉的抽搐最易為人注意,嚴重者甚至可累及同側的頸闊肌,但額肌較少累及。抽搐的程度輕重不等,為陣發性、快速、不規律的抽搐。初起抽搐較輕,持續僅幾秒,以後逐漸處長可灰數分鍾或更長,而間歇時間逐漸縮短,抽搐逐漸頻繁加重。嚴重者呈強直性,致同側眼不能睜開,口角向同側歪斜,無法說話,常因疲倦、精神緊張、自主運動而加劇,但不能自行模仿或控製其發作。一次抽搐短則數秒,長至十餘分鍾,間歇期長短不定,病人感到心煩意亂,無法工作或學習,嚴重影響著病人的身心健康。入眠後多數抽搐停止。雙側麵肌痙攣者甚少見。若有,往往是兩側先後起病,多一側抽搐停止後,另一側再發作,而且抽搐一側輕另一側輕重,雙側同時發病、同時抽搐者未見報道。少數病人於抽搐時伴有麵部輕度疼痛,個別病例可伴有同側頭痛、耳鳴。
按Cohen等製定的痙攣強度分級。
0級:無痙攣;
1級:外部刺激引起瞬目增多或麵肌輕度顫動;
2級:眼瞼、麵肌自發輕微顫動,無功能障礙;
3級:痙攣明顯,有輕微功能障礙;
4級:嚴重痙攣和功能障礙,如病人因不能持續睜眼而無法看書,獨自行走困難。神經係統檢查除麵部肌肉陣發性的抽搐外,無其他陽性體征。少數病人於病程晚期可伴有患側麵肌輕度癱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