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病因尚未闡明,但流行病學研究發現本病具有明顯的遺傳傾向。病理觀察足跗骨無發育性畸形,但連接距跟、距舟和舟楔關節的關節囊的韌帶卻較正常者鬆弛,使足負重時跟骨在距骨下方發生內旋,其前端向背側及外側移位,距骨則向蹠側及內側移位,導致鬆弛的跟舟蹠側韌帶更加鬆弛不能支持距骨頭,使足縱弓降低,跟距韌帶鬆弛致使跟骨外翻,則加劇足縱弓下降。臨床上將本病的病因分為四類因素:
1、遺傳因素;
2、先天性足骨畸形;
3、足部外傷或慢性勞損;
4、足內在肌或外在肌力弱或麻痹痙攣。
當久站後是會引起跟腱部位疼痛的情況,出現跟外翻足扁平,前足外翻舟骨結節處腫脹和壓痛,甚至導致局部肌肉勞損的情況,甚至引起局部骨骼變形的情況,厲害的話是會影響正常走路的形態,故此當明確是屬於平足症後就需要積極的采取對症治療為宜,可以選擇使用糾正鞋墊、糾正儀器等,也可以手術治療來恢複正常。
1、姿勢性平足症:為初發期,足弓外觀無異常。但行走和勞累後感足疲勞和疼痛,小腿外側踝部時感疼痛,足底中心和腳背可有腫脹舟骨結節處腫脹及壓痛明顯,局部皮膚可發紅足活動內翻輕度受限站立,時足扁平足外翻經休息後,症狀、體征可消失。
2、痙攣性平足症:好發於青壯年,部分由姿勢性平足處理不當發展而來。主要為站立或行走時疼痛嚴重,可呈八字腳步態。腓骨長肌呈強直性痙攣,足內、外翻和外展活動受限。足跟變寬,足底外翻,跟腱向外偏斜,前足外展舟骨結節完全塌陷,向內突出。嚴重者足部僵硬。固定於外翻、外展和背伸位活動明顯受限即使經較長時間,休息症狀也難改善,部分病人可繼發腰背痛及髖膝關節疼痛。
1、本病重在預防,而治療的目的則是針對站立和行走的改善有遺傳傾向或經常站立工作者,要常用足底外緣著地練習行走,避免足部長期處於一種姿勢,防止疲勞
2、早期采用體療法也能奏效,用足趾行走,也可做屈趾運動
3、可穿用平足鞋墊或平足矯形鞋,將鞋跟內側墊高,使負重線向外移,以此預防和減輕腳的疲勞常用的方法是在足跟內側楔形墊高(0.3~0.5cm),目的是使後腳內翻
4、可以在足縱弓墊以氈、皮革或橡膠等支持墊(0.9cm)如果畸形嚴重或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采用各種外科手術治療
5、理療、按摩、加強足內、外肌鍛煉,穿用平足矯形鞋或平足鞋墊矯正
本病的輔助檢查方法主要是X線檢查,應負重條件下攝足正側位X線片,主要在足側片測量足弓的角度改變。
1、沿距、舟、第一楔骨及蹠骨長軸中心畫一條直線,再於舟骨中央畫一條與其前後關節麵相平等的直線,並與每一條線相交叉。通常足弓兩條線呈直角相交若病變或韌帶鬆弛發生在距舟關節,舟、骨第一楔骨及蹠骨中軸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互不連續,並在足蹠側形成角度,距骨中軸絲經過舟骨蹠側1/4處,如果韌帶鬆弛出現在舟楔關節,距骨中軸線則位於第一楔骨的蹠側,而與舟骨中心的垂線直角相交。當通過舟骨中心的直線向前後延長,均位於距骨和第一蹠骨的蹠側時。表明距舟和舟楔關節均有韌帶鬆弛。
2、距骨蹠屈角:沿足蹠側畫一條水平線與距骨中軸線相交。正常值為26.5°±3.5°。當距骨有蹠屈畸形時。此角度增大。
3、距舟背蹠角:在負重的正位片上,沿舟骨遠端關節畫畫一平行線,再畫一條距骨中軸線,兩線相交所形成的內側角稱距舟背蹠角。此角》60°表明有距骨移位。
1、首先應鼓勵孩子經常參加適量的體育鍛煉,使他們身體的肌肉及韌帶得到適當的刺激,像跳繩、跳高、跳遠等活動可以使足弓得到較好的鍛煉。在進行體育鍛煉時,應盡量穿軟底鞋,最好穿專業的運動鞋,切忌讓孩子穿太小的鞋。
2、9個月以內的嬰兒,不要讓他過早下地走,也不要長時間站立。孩子十一二歲以後,雖然處於生長發育快速期,但由於肌肉力量的發育比骨骼慢一些,因此,不要因其身材高大而經常安排從事成年人的工作。
3、若扁平足已經比較明顯,可讓孩子練習用腳尖或腳外側走足,可取得一定矯正效果。無法矯正的扁平足應去醫院骨科進行矯治。
本病輕、中型無症狀者不需要治療。對有症狀的中、重型扁平足年齡在10歲以下者,可采取被動或主動牽伸小腿三頭肌、緩解因該肌痙攣所致的小腿及足部不適。穿鞋底後內側加厚0.3~0.6cm的Thomas矯形鞋,或在鞋底內麵加一厚0.5~0.75cm的足縱弓支持墊,均能減輕或消除疼痛和不適,但無矯形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