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地圖 網友投稿

疾病大全

當前位置: 首頁> 疾病大全> 手/足> 平底足

平底足簡介

相關問答

  足弓是人類特有的解剖結構,係適應長期單一站立及行走的需要演變而來的,由於人的生活方式及所處的環境不同,正常人足弓的高低不一,足弓低平者並不是造成平足症的原因,隻有某些原因致足骨形態異常、肌肉萎縮、韌帶攣縮或慢性勞損時才形成平底足。

【詳情】

01平底足的發病原因有哪些

  平底足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後天獲得的,一般導致本病的原因有下麵幾點:

1、遺傳因素:生後即有平足和負重線不正者,一般無症狀,隻有在平足程度嚴重或客觀條件不利時,才出現症狀,漸漸由輕變重,終致足關節發生創傷性改變,關節活動減少以致消失。這種情況其父母中可有一方或雙方患平足症。

2、先天骨畸形:常見的骨畸形有舟骨結節畸形增大,副舟骨或舟骨結節骨骺分離,這些均可減弱脛後肌的支持力和彈簧韌帶的穩固性,致使距骨頭下垂及內傾、足底外翻等。此外,第1蹠骨短、先天性跗骨橋等也可產生平足症。

 3、後天性或勞損性:平素足弓和負重線正常,若足內外載肌軟弱,常誘發平足症。造成足肌無力的因素有全身營養不良、久病後肌肉無力、體重突然明顯增加、站立或行走姿勢不良等。

4、趾內側;跟腱短縮,足跟不能著地,載重線也內移,加上感染、鞋不合適、踝部扭傷、突然過度負重或長途跋涉、超過本身的耐力,肌肉韌帶勢必被牽拉而產生足部劇痛,足部明顯水腫和肌肉痙攣。最初為急性足部勞損,即足弓疼痛、疲勞,經休息、理療等增進血液循環後,即可恢複正常。如處理不當則出現腓骨長肌痙攣,足外展、外翻畸形,足內收、內翻活動減少,足部強直於外翻位,最後發生骨關節創傷性改變。此類也稱為痙攣性平足症。

02平底足容易導致什麼並發症

  扁平足的並發症通常是在青春期以後才會發生的。由於體重和活動量的急劇增加,使得足部的軟組織反複地受到過量的負荷,因而產生慢性足部肌肉拉傷、肌腱炎(尤其是後脛肌的肌腱炎)、足底筋膜炎、蹠痛等並發症,嚴重者還會引起骨性關節炎。

03平底足有哪些典型症狀

  根據發病時間的不同,平底足的表現也不相同,現將其常見的表現介紹如下:

  1、姿勢性平底足

  發病初期,足弓外觀無異常,僅在站立和行走過久後感足部疲乏、酸痛,足底和足背浮腫,一般經休息後可完全消失。

 2、痙攣性平底足

  發病中期,由姿勢性平底足發展而致,主要表現為腓側肌群痙攣,足呈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下塌,疼痛加重,行走和站立均不能持久,經休息後不能完全緩解。

  3、強直性平底足

  發病晚期,由以上2種類型處理不當發展而來,痙攣的腓骨肌發展為強直,足骨間韌帶亦強直,使足固定在外翻、外展及背伸位,足弓消失,行走及站立困難,疼痛卻減輕。由於足的正常功能消失,不能吸收震蕩力,可出現腰及下肢其他關節創傷性關節炎而致疼痛。

04平底足應該如何預防

  平足症的治療方法較多,且大多都有一定療效,但尚無一種令人十分滿意的治療方法,故仍強調以預防為主建議日常進行足內、外在肌的功能鍛煉,如足蹠行走、蹠屈運動、提踵外旋運動等同時選擇有良好足弓支撐的鞋子以及避免過長時間站立等,對平足症的預防均有一定意義

05平底足需要做哪些化驗檢查

  平底足一般通過X線即可診斷,X線片可顯示以下骨關節畸形:

  1、第1楔骨和第1蹠骨與中線分離(偏向內側)。

  2、距跟重疊,表現為橫弓破壞。

  3、第1楔骨和第l蹠骨的間隙消失,表現為距骨內傾及跟骨外翻。

  4、跗骨間關節的半脫位。

  5、拇外翻。

  6、足頂角達105°~120°。

  7、足弓指數小於0.29,重者可小於0.25。

06平底足病人的飲食宜忌

  飲食對本病沒有特殊影響,建議患者隻需合理飲食即可,如患者采用手術治療,術後則應該采取營養膳食,加快術後的恢複。患者的飲食以清淡、易消化為主,多吃蔬果,合理搭配膳食,注意營養充足。此外,患者還需注意忌辛辣、油膩、生冷的食物。

07西醫治療平底足的常規方法

  平足症的治療方法較多,且大多都有一定療效,但尚無一種令人十分滿意的治療方法,故仍強調以預防為主的治療原則:

  1、姿勢性平底足一般以保守治療為主,消除病因,給予理療、按摩、鍛煉足內在肌和外在肌(如在沙灘上行走跳躍或用足趾抓握小球等)、穿矯正鞋或使用足弓墊。

  2、痙攣性平底足做足部理療、按摩,對嚴重者在麻醉下行手法矯正外翻、外展及背伸畸形,用短腿石膏固定在內翻內收位。待畸形矯正後(一般6~8周)拆除石膏,改穿矯形鞋。對經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可行手術治療,如Miller手術、三關節融合術等。

相關問答

相關文章

微信掃一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