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在哺乳期出現長馬牙的情況,主要是因為寶寶要發牙而伴隨的現象的,它對於寶寶的身體健康是沒有影響的,但是我們在生活中用消毒針挑破馬牙,放出裏麵的內容物,就可以讓寶寶減輕馬牙的影響。
在新生兒牙齦邊緣或上顎上,常可見到一些黃白色芝麻大小的疙瘩。這是由於上皮細胞堆積或由於黏液腺瀦留腫脹而引起的,俗稱“馬牙”,屬正常現象,幾個星期或數月內會自然消失。
乳牙胚發育到一定程度時,牙板就會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漸增生角質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這就是“馬牙”,也叫“板牙”。馬牙並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狀以及內部結構都不像牙齒,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馬牙不是病,它是牙齒發生過程中伴發的現象,並不是人人都長。嬰兒吮奶過程中牙床和乳頭摩擦,經過一段時間後“馬牙”便會自行脫落。
“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年輕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兒的口腔衛生,切不可以為孩子擦什麼“馬牙”,這樣做不利於保護孩子的健康。如果“馬牙”過大,影響嬰兒吸奶,可用2%紅汞消毒,用消毒針挑破“馬牙”,放出內容物,即可愈合。
用針挑,用布蘸鹽水或淘米水擦破馬牙,這些做法都是不科學的,因為新生兒口腔黏膜很嬌嫩,黏膜下血管豐富,而全身抵抗力極低,如果用針挑破或用布擦掉“馬牙”以後,會引起黏膜損傷很可能使細菌從破損處侵入,引起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