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虛寒濕氣重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作者:xuyan3281  時間:2015-10-05 17:07:23  來源: 大眾養生網

脾胃虛寒,是一種中醫名詞術語。屬脾胃陽氣虧虛,陰寒內盛所表現的證候。脾陽虛、胃陽虛(也有單指脾陽虛),多是由於飲食失調、過食生冷、勞倦過度、久病或憂思傷脾等因素所致。脾陽虛證表現為:納呆腹脹、脘腹痛、喜溫喜按、口淡不渴、四肢不溫、大便稀溏、四肢浮腫、畏寒喜暖、小便清長或不利、婦女白帶清稀、舌淡胖嫩、舌苔白潤、脈沉遲等。

天氣變冷、感覺寒涼時,胃陽虛會引起疼痛,疼痛的時候還會有胃部寒涼的感覺,得溫症狀會減輕。胃痛隱隱作痛,綿綿不絕,冷痛不適,喜溫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則緩,勞累或食冷,或受涼後疼痛發作或加重,泛吐清水,食少,神疲乏力乏力,手足不溫,大便稀薄,舌淡苔白,脈虛弱。胃陽虛證以胃失和降症狀及陽虛證為辨證要點,而脾陽虛則表現為辨證要點。

在治療的原則上采用溫中健脾和理中湯。而在中醫不少著作中,人們常把小建中湯證、六君子湯、香砂養胃丸、香砂養胃丸等證統稱為脾胃虛寒(中焦虛寒)。四個方證雖相似,均表現為胃痛喜溫喜按,或饑時痛甚,得食暫緩。飲食不均,乏力、苔薄白、脈虛等常見症狀。但在“大同”之中,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小細節。

香砂六君子湯證,屬氣虛,氣不足即寒,但寒性較弱,且有痰濕、氣鬱,痛喜輕,重按痛反增,腹脹悶,噯氣吞酸,便便、苔白潤等。胃脹甚於痛,重按痛增為辨證要點。

理中湯的特點是:中陽不振兼寒濕,症見痛喜輕按,畏寒喜熱,得冷則痛劇,腹痛比前香砂六君子湯重。辨證的關鍵就是疼痛甚於脹。

中陽虛兼營陰弱(即中焦陰陽兩虛症),症見痛喜重按,口稍幹,大便正常或稍幹,手足心熱與喜陽虛兼營,以中焦陰陽兩虛為證。

以上處方同治脾胃虛寒證,但同中有異,臨證不可混淆。陰陽兩虛的人用小建中湯、溫潤法(黃芪建中湯及當歸建中湯亦屬此列)、理中湯及其衍化方(附子理中、桂附理中則溫中之力更強);理中湯及衍化方(附子中之力)為代表方,而小建中湯則是溫潤法。

同理,香砂養胃丸誤用理中湯,則不能健脾利濕、和胃暢中、芳香化濁、消脹除滿。辨證施治,方能藥證合拍,共奏溫中散寒、補益脾胃之功。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穴位大全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