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側頸總動脈斑塊形成

作者:tianli  時間:2018-07-08 12:19:27  來源: 大眾養生網

尤其對於大部分老年人來講,這種疾病更為常見,隨著年齡的增長,左側頸總動脈斑塊會逐漸形成,造成血液流通不良、呼吸困難、腦細胞供氧不足等症狀。經常會出現猝死、休克等嚴重後果,所以要提前采取有效措施治療疾病。

一、頸動脈斑塊是頸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好發於頸總動脈分叉處,目前認為與老年人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生密切相關。其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機製可能為:斑塊增大致頸動脈管徑狹窄引起顱內低灌注及斑塊脫落形成栓子,導致顱內動脈栓塞。臨床上,通過對頸動脈的狹窄程度及斑塊的形態學測定,來對頸動脈斑塊進行評價,判斷其危害性。

二、臨床表現

根據是否產生相關的腦缺血症狀,分為有症狀性和無症狀性兩大類(同頸動脈狹窄):

1.症狀性

(1)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IA)可表現為一過性單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單眼失明或失語等,一般僅持續數分鍾,發病後24小時內完全恢複。發作過後查體無明確陽性體征,影像學檢查無局灶性病變;

(2)缺血性腦卒中常見臨床症狀有一側肢體感覺、運動障礙、失語,嚴重者可出現昏迷。查體可有相應神經係統定位體征,影像學檢查可見局灶性病變。

2.無症狀性

許多頸動脈硬化性疾病患者臨床上沒有任何神經係統症狀或僅有一些非特異性表現,如頭暈、頭痛、暈厥等。

三、1.多普勒超聲

目前首選的無創性頸動脈檢查手段,廣泛應用於頸動脈硬化病變的篩查及隨訪。不僅可以顯示斑塊的部位和大小、管腔狹窄部位和嚴重程度,還能進行血流動力學測定,並可對斑塊進行形態學評價。彩色多普勒超聲通過檢測頸動脈內膜中層厚度(IMT)來確定是否有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形成。正常IMT應小於1.0mm,IMT在1.01.2mm間為內膜增厚,大於1.2mm為斑塊形成。超聲下根據形態和回聲特點,斑塊可分為①低回聲脂質性軟斑;②中等回聲富含膠原組織的纖維性扁平斑塊;③強回聲伴聲影的鈣化性硬斑塊;④回聲強弱不等的潰瘍性混合型斑塊。其中,軟斑、扁平斑和混合斑屬於不穩定斑塊,是引起缺血性腦卒中的重要原因之一。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穴位大全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