徹夜失眠,都是沒過六大心理障礙

作者:guoyongjian  時間:2016-08-24 15:59:27  來源: 大眾養生網

人的心理暗示是一種極其強大的力量,如果出現不好的心理暗示則會導致人精神萎靡,甚至出現精神分裂,輕微的心理作用導致人大腦處在極其亢奮狀態,往往出現失眠的情況。下麵就來看看都有哪些心理暗示造成這種情況呢?

害怕心理。

人的大腦皮層的高級神經活動有興奮與抑製兩個過程。“怕失眠,想入睡”,本意是想睡,但“怕失眠,想入睡”的思想本身是腦細胞的興奮過程,因此,越怕失眠,越想入睡,腦細胞就越興奮,故而就更加失眠。

自責心理。

有些人因為一次過失後,感到內疚自責,在腦子裏重演過失事件,並懊悔自己當初沒有妥善處理。白天由於事情多,自責懊悔情緒稍輕,夜晚在自責、懊悔的幻想與興奮中,久久難眠。

期待心理。

是指期待某人或做某事而擔心睡過頭誤事,因而常出現早醒。早上要趕火車、飛機,往往容易早醒。也有的人在晉升、職稱評定、分房結果快要公布前,往往也處於期待興奮狀態,難以入睡。

衝突心理。

有的人受到突發事件刺激後,不能做出正確的反應,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以致晚上睡覺時也瞻前顧後,左思右想,始終處於進退維穀、舉旗不定的焦急興奮狀態。

“夢有害”心理。

不少自稱失眠的人,不能正確看待夢,認為夢是睡眠不佳的表現,對人體有害,甚至有人誤認為多夢就是失眠。這些錯誤觀念往往使人焦慮,擔心入睡後會再做夢,這種“警戒”心理往往影響睡眠質量。其實,科學已證明,每個人都會做夢,做夢不僅是一種正常的心理現象,而且是大腦的一種工作方式,在夢中重演白天的經曆,有助於記憶,並把無用的信息清理掉。夢本身對人體並無害處,有害的是認為“夢有害”的心理,使自己產生了心理負擔。

多慮心理。

一些人由於童年時受到喪失父母、恐嚇、重罰等創傷刺激而感到害怕,出現了怕黑不能入睡的現象,雖然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好轉,但成年後,他們往往多思多慮,一旦受到某種類似兒童時期的創傷性刺激,就會使被壓抑在潛意識中的童年創傷性心理反應再現,重演童年時期的失眠現象。

調整自己的情誌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麵,隻有好的心理素質才能使生活和內心變的多彩和強大。

  • 男科醫院
  • 婦科醫院
  • 皮膚科醫院

猜你喜歡


相關文章

相關問答


養生食療




一周熱門


熱點排行

  • 飲食
  • 偏方
  • 減肥
  • 美容

熱門精選


微信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