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心髒病,大家都心有餘悸,因為在現代社會當中,很多中年人老年人以及年輕人都可能因為心髒病突發而離世,由此可見,在日常生活中每一個人都需要保護好自己的心髒健康。當然,心髒病可不隻是一種,除了心髒病之外,還包括心肌梗塞、心肌炎以及心肌橋等等。那麼,心肌橋是什麼樣的疾病呢?
心髒肌橋綜合征
指通常行走於心外膜下結締組織中的冠狀動脈,如有一段行走於心肌內,其上的一束心肌纖維即稱為心肌橋。
當心肌收縮時,心肌橋可擠壓該動脈段足以引起遠端血供減少而導致心肌缺血,加之近端血管常有粥樣硬化斑塊形成,遂可引起心絞痛。
臨床表現
該症1922年由rainiciann首先發現,1960年Portmarn等首先描述了心肌橋的影像學表現收縮期狹窄,呈現“吮吸現象”:冠狀動脈某一節段收縮期變得狹窄、模糊或顯示不清,而舒張期冠狀動脈顯影正常。一般認為心肌橋是一種先天性畸形。但也會受到後天的心髒病的影響,如嚴重的心肌肥厚可導致不明顯的心肌橋加重。心肌橋在人群中發生率為5%-12%,冠狀動脈造影中心肌橋的發現率為0.51%-2.5%。以男性多見,占87%-89%。常見部位在左前降支的近、中1/3處。心肌橋一般為單發,也可以有多個。以往認為心肌橋是良性的生理變異,理由是:①心肌橋是從出生後即開始存在,產生臨床症狀往往在30-40歲以後;②心肌橋最大的壓迫發生在心動周期的收縮晚期,而此時由於外周血管阻力較高,生理性前向血流量少;③心肌橋血管造影的程度與臨床症狀、運動實驗或心肌顯像時缺血征象不呈正相關。然而近年研究表明,心肌橋血管壓迫可以持續到舒張早、中期。這樣,不僅心髒收縮期的心肌血流灌注減少,
而且舒張早、中期心肌血流灌注亦受到限製。從而減少冠狀動脈的血流儲備。這也是患者在心髒負荷增加時出現心絞痛或心肌梗死等嚴重心肌缺血惡性事件的病理生理基礎。心肌橋對所累及的壁冠狀動脈的反複壓迫,能導致冠狀動脈內皮細胞功能失調,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心肌橋引起的血流動力學紊亂導致粥樣硬化病變的發生。在此基礎上的血栓形成可導致心肌灌注不足。許多心肌橋患者可長期無明顯症狀,最常見的症狀為不典型胸痛和勞累型心絞痛。重者出現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包括不穩定心絞痛、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猝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