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霰粒腫(chalazion)是一種瞼板腺的慢性炎症肉芽腫(lipogranuloma)。是在瞼板腺排出管的管道上阻塞和脂性分泌物瀦留的基礎上而形成的。
斜視是指兩眼不能同時注視目標,屬眼外肌疾病。可分為共同性斜視和麻痹性斜視兩大類。前者以眼位偏向顳側,眼球無運動障礙,無複視為主要臨床特征;麻痹性斜視則有眼球運動受限、複視,並伴眩暈、惡心、步態不穩等全身症狀。
細菌性角膜炎(bacterial keratitis)是20世紀60年代最主要的感染性角膜疾病,70年代以後病毒性角膜炎、真菌性角膜炎、棘阿米巴性角膜炎迅速增多,但細菌性角膜炎仍是當前發病率和致盲率最高的感染性角膜病。細菌性角膜炎的發展趨勢是機會感染、混合感染及耐藥菌感染不斷增多,給該病的診斷和治療帶來一定困難,眼科醫生必須給予高度警惕和重視。 細菌性角膜炎發生往往有危險因素,或稱為相關因素存在,
血色病(hemochromatosis,HC)又叫遺傳性血色病(hereditary hemochromatosis,HHC,HH),屬於常見的慢性鐵負荷過多疾病,是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疾病;由於腸道鐵吸收的不適當增加,導致過多的鐵儲存於肝髒、心髒和胰腺等實質性細胞中,導致組織器官退行性變和彌漫性纖維化、代謝和功能失常。主要臨床特點為皮膚色素沉著、肝硬化、繼發性糖尿病。
先天性青光眼是指由於胚胎發育異常,房角結構先天變異而致房水排出障礙,導致眼內壓升高所引起的視神經損害和視野缺損。國外資料原發性嬰幼兒型青光眼發病率為0.008%,我國為0.002%~0.0038%,新生兒中為萬分之一。有2~15%的盲人是由於先天性青光眼致盲。嬰幼兒型青光眼80%在1歲內、部分在出生時即已發病,因此造成的眼部損害較成人更為嚴重,不僅僅會導致失明,而且嚴重影響外觀,並有多種嚴重繼發病
紫外線所致眼外傷(ultraviolet injuries of the eye)為電損傷。其來源於天然光照,如高山及冰雪地區及人工光源多見電焊弧光、水銀蒸氣弧光及鎢孤光。紫外線的生物效應,為光電生化反應,最早為蛋白質變性,繼之蛋白凝結。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VG),是患眼中虹膜上存在著新生血管。直到進入20世紀,關於NVG的知識才建立在完善的解剖學基礎上。1906年,Coats描述了視網膜中央靜脈阻塞,患眼中虹膜上新生血管的組織學發現。1928年,Salus描述了糖尿病患眼中虹膜上相似的新生血管。20世紀早期,房角鏡檢查法引入臨床應用以後,Kurz認為結締組織的收縮是造成粘連性房角關閉的原因。鑒於這種青光眼的起因是新生血管而不是眼
細胞性角膜潰瘍(bacterial corneal ulcer)是角膜上皮在受到損傷之後遭受肺炎鏈球菌、葡萄球菌、綠膿假單胞菌、淋病奈瑟菌及摩拉克菌等病原菌引起角膜化膿感染。農作物、指甲劃傷、鐵屑異物傷、接觸鏡的磨擦傷是近幾年來致傷因素。農村地區肺炎鏈球菌、秋夏收割季節綠膿假單胞菌是主要致病原。
無虹膜症(aniridia)是雙眼的發育性疾患,主要特征為先天性的虹膜發育不良或正常虹膜的缺如,還可伴有多種眼疾如角膜混濁、小角膜、晶狀體脫位、白內障、青光眼、黃斑發育不良、斜視、眼球震顫等,累及全眼球。有些合並症在出生時已存在,而另一些則可延至兒童期或成年人早期發生。還有部分患者可伴有全身性異常。但“無虹膜”一詞實際是一種誤稱,因為還殘留有虹膜根部而沒有完全無虹膜者。
文獻中對本病有不同命名,如性連鎖性青年性視網膜分離症(sex-linked hereditary juvenile retinoschisis)、先天性玻璃體血管紗膜症(congenitar vascular veils in the vitreous)、青年性視網膜劈裂症(juvenile retinoschisis)等等。劈裂發生於神經纖維層,隆起的前壁為視網膜內界膜及部分層次的神經纖維層。
視網膜母細胞瘤(retinoblastoma)是小兒最常見的眼內腫瘤,多見於嬰幼兒,2/3在3歲以下,5歲以上者少於5%。此瘤不僅危害患兒視力,更威脅患兒生命。
眼眶皮樣囊腫是一種先天性囊腫,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眼科疾病。眼眶皮樣囊腫雖起源於胚胎時期,除位於眶緣的囊腫在幼兒期可發現腫物之外,由於病情發展緩慢甚至有靜止期,位於眶緣之後的囊腫,尤其是眶深部皮樣囊腫往往至青少年時期才出現症狀,老年發病者也可見到。
先天性視網膜劈裂症(congenital retinoschisis)屬玻璃體-視網膜營養不良(vitreoretinal dystrophy)的一種,出生時就已存在,較獲得性視網膜劈裂為少見,玻璃體積血和視網膜脫離是最嚴重的並發症。
蟹睛病之病名見於《聖濟總錄》。又稱蟹睛突起。蟹睛病多因肝膽火熾,上攻於目,使黑睛翳潰,或外傷所致。以黑睛破損,黃仁從破口綻出如珠,形似蟹睛為主要表現的翳病類疾病。本病常見於凝脂翳4等病變過程中,愈後遺留斑脂翳而影響視力。本病相當於西醫學所說的角膜潰破、虹膜脫出。
1976年Campbell等首先報道在玻璃體積血以及因眼球頓挫傷引起前房積血時,變性的紅細胞稱血影細胞,阻塞小梁網導致眼壓升高,命名為血影細胞性青光眼(ghost cell glaucoma)。 視網膜血管病變或眼外傷時常出現玻璃體積血,但是來自血流的紅細胞罕有通過前玻璃膜的屏障到達前房。然而在某些情況下,多在突然的眼外傷或手術時,特別是白內障摘除術或玻璃體切割術後,玻璃體前膜不完整,出血性物質可
血管運動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是神經內分泌對鼻粘膜血管、腺體功能調節失衡而引起的一種高反應性鼻病。本病病理機製錯綜複雜,許多環節仍不甚清楚,故給臨床確切診斷和有效治療帶來一定困難。發病無顯著性別差異,兒童很少有血管運動性鼻炎發生。
先天性耳聾是指出生後即已存在的耳聾。其可分為遺傳性和非遺傳性;主要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占75% 以上,非遺傳性先天性耳聾約占20% ,遺傳性耳聾分為非綜合征( nonsyndromic )和綜合征性 (syndromic) 兩大類,分別占80% 和20% 左右。還有一類線粒體病引起的耳聾。非遺傳性耳聾可因先天性感染、孕婦代謝因素等所引起。
懸雍垂過長症(enlongated uvula)是由於鼻竇、鼻咽、口咽、扁桃體慢性炎症刺激,導致懸雍垂發炎,使其肌肉組織變性,粘膜水腫向下伸展,引起懸雍垂變細和增長。此外,發育異常也為病因之一。正常的懸雍垂與舌麵不接觸,如與舌麵接觸且有症狀者,稱之為懸雍垂過長症。
新生兒如聲帶發育不良或缺如,而喉室帶活動或發育過度而代替聲帶發音者,又稱新生兒喉室帶發音困難。
本病為嚴重鼻部畸型,屬家族遺傳性疾病。據Evans(1971)分析先天性後鼻孔閉鎖65例,合並其他先天性畸型者28例,占43%,其中有多發性先天性畸型(Charge綜合畸形)即先天性虹膜缺損(Coloboma)、先天性心髒病(Heart anomalies)、先天性後鼻孔閉鎖(Atresia choanae)、生長停滯(Retarded growth)、生殖器發育不良(Genital hypopl
Ⅲ型超敏反應的抗體雖與Ⅱ型超敏反應中的抗體相似,主要也是IgG和IgM類抗體,但所不同之處是這些抗體與相應可溶性抗原異性結合形成抗原抗體複合物(免疫複合物),並在一定條件下沉積在腎小球基底膜、血管壁、皮膚或滑膜等組織中。免疫複合物激活性補體係統,產生過敏毒素和吸引中性粒細胞在局部浸潤;使血小板聚合,釋放出血管活性胺或形成血栓;激活Mφ使釋放出IL-1等細胞因子。結果引起以充血水腫、局部壞死和中性粒
涎腺結核(tuberculosis of salivary gland)係由頭麵部皮膚、口咽區的結核菌,因原發感染或繼發感染,經淋巴引流所致的腮腺內淋巴結核破潰後,侵入腺體內而發生的腮腺實質結核,是一種少見的涎腺感染。1893年Depaoli首先報告涎腺結核,以後不斷有病例報道。
先天性耳前瘺管(congenital preauricular fistula )是臨床常見的先天性外耳疾病,為第一、二腮弓的耳廓原基在發育過程中融合不全的遺跡,遺傳特征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瘺管開口多位於耳輪腳前,少數可在耳廓之三角窩或耳甲腔部。先天性耳前瘺管分為單純型、感染型和分泌型。一般無症狀。按壓時可有少許稀薄粘液或乳白色皮脂樣物自瘺口溢出,局部感癢不適。無症狀或無感染者可不作處理。局部搔癢
喉發育不良,有一裂隙存在,名為先天性喉裂,多發生於喉後部。喉裂的程度不同,輕者僅在兩側杓狀軟骨間有一裂,重者則整個喉後部,甚至氣管上端都完全裂開。其發生原因尚不明確。
10歲以下多見,偶見於成人。常發生於眼肌圓錐外,多附於眶內上或中上壁,可為啞鈴狀,顱內、眶內各有一部分。
侏儒-視網膜萎縮-耳聾綜合征(dwarfism-retinal atrophy-deafness syndrome)又稱Cockayne綜合征、Neill-Ding-Wall綜合征、小頭、紋狀體小腦鈣化和腦白質營養不良綜合征、長肢侏儒綜合征、染色體20-三體綜合征等。本病征多於幼年起病,以長肢體侏儒症、共濟失調、早老麵容、皮膚對光敏感、神經性耳聾和中樞神經係統障礙為特征。1936年由Cockayn
在喉腔間有一先天性膜狀物,名為先天性喉蹼,大者可占喉腔之大部稱為喉隔。其發生原因與胚胎發育異常有關,當胚胎30mm時,原聲門杓間的封閉上皮開始吸收,重新建立管道,若吸收不全,則可形成聲門處先天性喉蹼。喉蹼之厚薄不一,為結締組織,有少數毛細胞血管、覆有喉部粘膜上皮層。喉蹼分聲門上、聲門及聲門下三型,以發生於聲門區者多見,發生於聲門上、下及喉後部者極少。
新生兒聲門前後徑為7mm,後端橫徑4mm。若前者小於5mm,後者小於3mm,視為先天性小喉。先天性小喉的內部結構正常,但因喉腔窄小,嚴重者常不能維持正常通氣量。
一般認為,頰咽膜的未完全破裂而造成先天性鼻咽部狹窄,若頰咽膜未破裂則造成先天性鼻咽部閉鎖。
先天性喉軟骨畸形一般分為3中類型:1、會厭畸形 於胚胎第5周時,第3、4鰓弓未能自兩側向中線生長融合,發生會厭分叉或兩裂(先天性雙會厭)。會厭分叉呈蛇舌形。2、甲狀軟骨異常 胚胎第8周時,來自第4鰓弓的兩翼板自下而上在中線融合形成甲狀軟骨。若發育不全,可發生先天性甲狀軟骨裂,部分缺如或軟骨軟化。致使吸氣時軟骨塌隱,引起喉鳴和阻塞性呼吸困難,可行氣管切開術。3、環狀軟骨異常 胚胎第8周時,環狀軟骨在
楔狀缺損是牙齒唇、頰側頸部硬組織發生緩慢消耗所致的缺損,由於這種缺損常呈楔形因而得名。
涎腺囊腫可發生於三對大涎腺及所有小涎腺,有瀦留性囊腫及先天性囊腫兩種類型,瀦留性囊腫最多見,其常發生於舌下腺及小涎腺,其次為腮腺,頜下腺囊腫非常少見,是由於導管縮窄,或腫瘤、牙結石、損傷、寄生蟲等造成導管阻塞所致,這種情況是一種間斷的阻塞,在沒有炎症時,導管的近心端腺泡擴張,形成瀦留囊腫。先天性囊腫多見於腮腺,是由於胚胎發育時期遺留於深部組織內的上皮成分發展而成,發生於小涎腺的瀦留囊腫稱為粘液腺囊
腺性唇炎(glandularis cheilitis)又稱口唇黏液腺炎(myxadenitis labiaris)。是唇部黏液腺增生性疾病,伴有導管擴張和不同程度的炎症反應,易繼發感染。本病與中醫“繭唇”相類似。如《外科證治全書》記載:“唇上起白皮小泡,漸漸腫大如蠶繭,或唇下腫如黑棗,燥裂癢痛,皆七情火動傷血”。
腺泡細胞癌(acinic cell carcinoma)又稱為漿液細胞腺癌(serous cell adenocarcinoma)。50年代以前,腺泡細胞癌並末被認為是涎腺腫瘤中的一種類型,1953年由Foote和Frazell才首次係統描述並命名。Buxton明確該腫瘤具有惡性性質,WHO將其命名為腺泡細胞瘤,但臨床表現常有複發和轉移。目前大多認為是低度惡性腫瘤。
下頜後縮是由於下頜發育不全或者先天性缺少下前牙以及翼外肌功能不全等而造成的一種下頜後退的錯牙合畸形。
腺癌(adenocarcinoma)為涎腺上皮發生的惡性腫瘤,結構不一,但沒有殘留的多形性腺瘤的成分。腺癌占涎腺上皮性腫瘤的9%,屬於涎腺惡性腫瘤中惡性程度較高的一種。
涎腺混合瘤(mixed tumor of salivary gland)是發生在大涎腺和小涎腺的一種良性腫瘤。任何年齡均可發生,以30-50歲為多見。男女發病無明顯差異。因發生於外、中胚葉,腫瘤內含有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及黏液瘤樣組織等,故Minssen(1896)稱其為混合瘤,亦稱多形性腺瘤(Pleomorphic adenoma)。混合瘤並非絕對良性,屬低度惡性的腫瘤,
下頜下間隙感染(infection of the submandibular space)多繼發於口腔組織的炎症,致病菌主要為溶血性鏈球菌和金黃葡萄球菌。臨床早期表現為口腔組織局部疼痛、口底部腫脹,漸進性張口困難等。感染沿筋膜擴散至頸部,可引起縱隔感染、喉梗阻等嚴重並發症。治療需應用足量有效的抗生素,早期減除張力和充分引流。
涎腺的未分化癌(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是一種分化程度極低或未分化的涎腺癌,組織學會類以致不能將其歸入任何其他類型的涎腺惡性上皮性腫瘤。
本病多見於拔牙之後,由口腔及牙齒感染引起。
牙本質生長不全綜合征(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 syndrome)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具有明顯的家族遺傳性。根據牙齒呈半透明的乳光色的特殊外觀和形態學改變而命名。該疾病又稱牙釉質發育不全綜合征(hypoplastic teeth enamel syndrome)、棕色牙綜合征(brown teeth synodrome)、凹陷牙(pitted teeth)、Ca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