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結膜炎(conjunctivitis)是眼科的常見病,但是其發病率目前尚未確定。由於大部分結膜與外界直接接觸,因此容易受到周圍環境中感染性(如細菌、病毒、及衣原體等)和非感染性因素(外傷、化學物質及物理因素等)的刺激,而且結膜的血管和淋巴組織豐富,自身及外界的抗原容易使其致敏。俗稱紅眼病。
角膜炎(Keratitis ) 分潰瘍性角膜炎又名角膜潰瘍,非潰瘍性角膜炎即深層角膜炎兩類。由內因,外因不同因素造成。因角膜外傷,細菌及病毒侵入角膜引起的炎症。患眼有異物感,刺痛甚至燒灼感。球結膜表麵混合性充血,伴有怕光、流淚、視力障礙和分泌物增加等症狀。角膜表麵浸潤有潰瘍形成。潰瘍性角膜炎又名角膜潰瘍,絕大部分為外來因素所致,即感染性致病因子由外侵入角膜上皮細胞層而發生的炎症。
角膜位於眼球最前端,除具有保護內容物的作用外,又是眼屈光的重要組成部分,酷似照相機的鏡頭。所以,角膜疾病可直接影響視力。通常所說的“黑眼珠”,就是通過透明的角膜,虹膜和瞳孔本色的展示;故在顏麵部容貌美中,角膜的透明性顯得十分重要。影響角膜透明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其中角膜炎居首位。
為瞼緣皮膚、睫毛毛囊及其腺體的亞急性或慢性炎症。臨床上,分為鱗屑性、潰瘍性及眥角性三種類型。
近視眼(myopia)也稱短視眼,因為這種眼隻能看近而視遠不清。處在休息狀態時,從無限遠處來的平行光,經過眼的屈光係統折光後在視網膜之前集合成焦點,在視網膜上則形成不清楚的像。遠視力明顯降低,但近視力尚正常。按動態屈光分:假性近視、真性近視、混合性近視。按病變性質分:單純性近視、病理性近視、進行性近視。按屈光成分分:曲率性近視、屈光率性近視、軸性近視。
間歇性外斜視(intermitent exotropia)是介於外隱斜與共同性外斜視之間的一種斜視,是指視軸常常分開,最初是在看遠時發生,當看遠時,融合性散開幅度超過融全性集合幅度,即產生外斜,間歇性外斜視發生之前,先有外隱斜。
瞼板腺癌(meibomian gland carcinoma)是一種起源於皮脂腺的惡性腫瘤。發病率很高,眼瞼惡性腫瘤的第二位。在性別方麵,女多於男。在發病部位上,下瞼多於上瞼。它的惡性程度,根據分型不同而差異很大。惡性程度低的曆時多年,緩慢增大,惡性程度高的則發展快,造成早期轉移。故凡在40歲以上,而有反複發作的霰粒腫樣病變時應引起重視。
急性閉角型青光眼是由於前房角突然關閉而引起眼壓(IOP)急劇升高的眼病,發病機製尚不十分明確。常伴有明顯眼痛,視力下降,同側偏頭痛,惡心,嘔吐等症狀,如未經及時恰當治療,可於短期內失明。
前葡萄膜炎(anterior uveitis)又名虹膜睫狀體炎(iridocyclitis),虹膜發生炎症後常影響睫狀體,故臨床上單獨的虹膜炎或睫狀體為是很少見的。常同時發病。
交感性眼炎(sympathetic ophthalmia)一眼遭受穿通性眼外傷後引起非化膿性葡萄膜炎。健眼的葡萄膜也發生同樣性質的急性彌漫性的炎症,受傷眼稱為刺激眼,未受傷眼稱為交感眼,交感性眼炎為其總稱。交感性眼炎的發病率,占眼球穿孔傷的1.2%。眼球穿透傷後與交感性眼炎發生的相隔時間絕大多數在2周~1年發病,2~8周被視為最危險的階段。
急性淚囊炎(acute dacryocystitis)多由慢性淚囊炎轉變而來,但也有開始即為急性原發細菌感染者。
角膜擦傷(abrasion of the cornea):一些外界物體特別是表麵較粗糙的固體物接觸或擦過角膜表麵時,均可造成角膜不同程度的擦傷,如角膜上皮缺損或剝脫等。
巨乳頭性結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GPC)是一種主要累及上瞼結膜的非感染性免疫性炎症反應。因該病上瞼結膜表麵存在巨大乳頭(直徑>1.0mm)而命名。
急性卡他性結膜炎是由細菌感染引起的常見的急性流行性眼病,其主要特征為結膜明顯充血,有膿性或黏液膿性分泌物,通常為自限性疾病。
眼瞼外翻是瞼緣離開眼球、向外翻轉的反常狀態。輕者瞼緣於眼球離開,重者暴露瞼結膜,甚至眼瞼全部外翻。
急性淚腺炎由各種傳染病引起,如腮腺炎、流行性感冒、傷寒、肺炎、急性咽喉炎等,也可以是周圍組織炎症蔓延的結果。
頸動脈與海綿竇的直接交通即頸動脈海綿竇瘺(carotid cavernous fistula,CCF),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神經眼科綜合征。由於特殊的解剖原因,海綿竇區是全身發生動靜脈瘺最多的部位。80%以上的患者首先發生眼部症狀和體征,如眼球突出、充血、眼球運動障礙等而就診於眼科醫師。有時因經驗不足而誤診為炎性假瘤、甲狀腺相關眼病、結膜炎、鞏膜炎等,延誤治療,應特別引起眼科醫生的注意。頸動脈海綿竇瘺
角膜病變是眼科中比較常見的,常見的有大泡性角膜病變與帶狀角膜病變,由於角膜病變會引起角膜的透明性,因此會對視力產生影響,甚至會引起失明,因此大家一定不要忽略了常見的角膜病變的現象,不要自行在家治療,以免貽誤病情,及時去醫院治療是關鍵。
Fuchs內皮營養不良(Fuchs endothelial dystrophy),又叫滴狀角膜(cornea guttata),是一種常見現象,隨年齡其發生率顯著增加。許多滴狀角膜患者,角膜其他方麵表現正常且不影響視力。少數患者發生角膜基質和上皮水腫,可引起視力顯著減退。Fuchs於1910年首先描述這一臨床現象,隨後認識到它與原發性角膜內皮營養不良有關,角膜上皮和基質的改變為繼發的。 原發性角膜
基質性角膜炎是位於層內的炎症,屬非潰瘍性的深層角膜炎。針對不同病因,進行驅梅、抗結核、抗風濕等療法。局部可使用皮質類固醇點眼或結膜下注射。再者是散瞳、熱敷等。對遺留的角膜瘢痕,視力不及0.1 者,可考慮行光學性角膜移植術。
急性視網膜壞死綜合征(acute retinal necrosis syndrome,ARN)是一種由病毒感染(主要為水痘-帶狀皰疹病毒和單純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眼部疾病,典型地表現為視網膜灶狀壞死、以視網膜動脈炎為主的視網膜血管炎、中度以上的玻璃體混濁和後期發生的視網膜脫離。
發生在角膜基質內的一種炎症,不形成潰瘍是其特征。以胎傳性梅毒感染引起的最為典型,經常波及雙眼,主要發生於少年,目前國內已極罕見。結核、風濕、麻風等疾病亦可波及眼部而發生角膜基質炎[1]。患眼有怕光、流淚、眼痛、異物感和視力減退等症狀。眼瞼常處於痙攣狀態,難以自行睜開。角膜混濁一般從邊緣部開始,逐漸向角膜中央擴展;炎症高潮時,角膜因腫脹而變得很厚,但從不出現潰瘍。
Terrien角膜邊緣性變性(Terriens Marginal Degeneration,TMD)是角膜邊緣部變性的一種特殊類型,較少見,主要表現為慢性、雙側性角膜邊緣部伴有淺層新生血管形成的角膜實質層萎縮、溝狀變薄,最終發生角膜向前膨隆、穿孔、虹膜脫出而致眼球嚴重受損。1881年由Trumpy首次報道為“角膜透明變性”,Terrien在1900年對其作了較詳細的描述,稱為“邊緣部、不對稱的、擴
角膜軟化症(keratomalacia)是由於缺乏維生素A的高度營養障礙造成的早期角膜、結膜上皮幹燥、變質,晚期出現角膜基質層的壞死、崩潰。多見於3歲以下兒童,常為雙眼受累。
結膜結核病(tuberculosis of the conjunctiva)是由結核杆菌感染所致的結膜炎症,臨床上比較少見。它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類型,但在臨床上不易區分。
金黃色葡萄球菌性邊緣性角膜炎(staphylococcus peripheral keratitis)也稱為邊緣性卡他性角膜炎或卡他性角膜潰瘍。正如病名所提示的,該病是由宿主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抗原的免疫反應引起的。由於它和泡性角膜炎有類似之處,所以,在鑒別邊緣性角膜浸潤時,應同時考慮到這兩個疾病。
棘阿米巴是一類自由生活的小型原蟲,廣泛分布於自然界。棘阿米巴原蟲可引起人原發性腦炎和角膜炎。自1974年Nagington等首次報道棘阿米巴角膜炎以來全世界已相繼有數百例報道。棘阿米巴角膜炎是嚴重的致盲性眼病,其主要臨床特點為眼部劇烈疼痛和環形角膜基質炎、角膜放射狀神經炎。角膜輕度受損和局部抵抗力降低如皮質類固醇激素的不適當使用使棘阿米巴病原體易於侵入角膜而致病。
角膜葡萄腫是指角膜部位包含虹膜的組織向前異常隆凸。 臨床表現 臨床上可表現為整個角膜隆凸,外觀上有牛眼之稱。大部分病例視力喪失。
家族性滲出性玻璃體視網膜病變(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本病同時侵犯雙眼,兩側病情輕重不一定相等,眼底改變與早產兒視網膜病變酷似,但本病發生於足月順產新生兒,無吸氧史,且多數有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家族史,與後者不同。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一種皰疹病毒,在免疫功能正常者它一般不引起疾病,在免疫功能受抑製者可以引起胃腸道疾病、中樞神經係統疾病、肺部疾病和視網膜炎,其中視網膜炎為最常見的疾病,也是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最常見的機會感染和致盲原因。
眶內軟組織或骨膜下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常有向顱內蔓延的趨勢,引起永久性視力喪失或海綿竇血栓或化膿性腦膜炎而危及生命。
急性共同性斜視(acute concomitant strabismus,ACS)為發病較突然的雙眼視軸不平行,眼位偏斜,伴有複視,斜視角在各方向都相等,無眼外肌麻痹及神經係統檢查無明顯器質性病變的一種特殊類型的恒定性斜視。
在正常情況下,晶狀體(lens)由晶狀體懸韌帶懸掛於睫狀體上,其中心與視軸幾乎一致。由於先天性、外傷或病變等原因使晶狀體懸韌帶部分或全部缺損或離斷,引起對晶狀體的懸掛力不平衡或喪失,可導致晶狀體離開正常的生理位置,稱為晶狀體異位(ectopia lentis)。根據懸韌帶缺損或離斷的程度(部分或完全)晶狀體異位分為不全脫位(subluxation)和全脫位(luxation/dislocation
急性視網膜色素上皮炎(acute retinal pigment epithelitis)是一種以視網膜色素上皮的急性炎症為特征的疾病,典型地表現為黃斑區暗灰色簇狀的小點狀病變,病變周圍有黃白色暈環環繞,通常伴有視力下降,這些病變多在數周~數月內自行消失,視力可恢複至正常水平。
白內障手術後繼發青光眼的發生率隨著手術年代的變遷文獻報道有很大的差異,與眼顯微手術技術的改進有關。一般來說,白內障手術後的眼壓升高和青光眼的發生在超聲乳化手術要比囊外摘除手術少,囊外摘除手術要比囊內摘除手術的少,人工晶狀體囊袋內植入要比睫狀溝植入的少,後房型人工晶狀體要比前房型和虹膜型人工晶狀體的少。近年來白內障摘除和人工晶狀體植入術飛躍發展,尤其是無縫線手術切口的術式改進,囊袋內人工晶狀體植入,
Reis-Bücklers角膜營養不良(Reis-Bücklerscorneal dystrophy)首先由Reis於1917年報告,Bücklers於1949年更加詳盡地描述了此病。該病是一種較嚴重的角膜前部營養不良。
晶狀體位置變化,是指在生理情況下位於後房的晶狀體,偏離了中心位置,在臨床上表現為晶狀體半脫位或全脫位,總稱為晶狀體脫位。因晶狀體脫位引起眼壓升高所導致的青光眼稱為晶狀體脫位所致青光眼(glaucoma associated with lens dislocation)。 晶狀體半脫位是由於部分懸韌帶的鬆弛或斷裂,使晶狀體偏離正常的視軸中心部位,但晶狀體仍然位於瞳孔區或部分位於瞳孔區。晶狀體全脫位是
角膜鱗狀細胞癌(corn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為來源於角膜上皮的惡性腫瘤。原因不明,可原發於健康的角膜上皮,也可以是角膜上皮內上皮癌(原位癌)突破上皮基底膜侵犯深部角膜所致。本病發展緩慢,相當長時間內隻在局部生長,惡性程度低,很少轉移到鄰近淋巴結,遠處轉移者更少。
結核性葡萄膜炎是結核的常見眼部病變,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曾經是葡萄膜炎的主要類型之一。結核在多係統多器官均可引起病變。結核杆菌感染在眼部最常見的病變是葡萄膜炎,也可引起眼瞼、結膜、角膜、鞏膜和表層鞏膜、眼眶、視神經等的病變。
瞼皮鬆垂症(blepharochalasis)亦稱眼瞼鬆解症(dermatolysis palpebrarum)、萎縮性眼瞼下垂(ptosis atrophica)。罕見,屬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是因眼瞼彈力纖維組織先天發育缺陷所致。
急性後部多灶性鱗狀色素上皮病變(acute multifocal posterior placoid pigment epitheliopathy,AMPPPE)於1968年由Gass首先報道後,不斷見諸文獻,現已認為是一種獨立疾病。是一種主要發生於視網膜色素上皮和脈絡膜毛細血管水平的炎症性疾病,典型地表現為視力突然下降,輕重程度不等,也可有視物變形或暗點(中心相對暗點)。後極部出現多發性的黃白色
大於90°甚至可達360°的視網膜裂孔為巨大視網膜裂孔(giant retinal tear),多見於高度近視眼,眼外傷及玻璃體切割術後,雙眼發病率高。
血管性疾病引起眼球突出者較少見。間歇性眼球突出症(intermittent exophthalmos)多為單側性,左眼發病率高於右眼,男性病人多見。
聚星障是黑睛上生多個細小星翳,伴澀痛、畏光流淚的眼病。病名見於《證治準繩·雜病·七竅門》。常在熱病後,或慢性疾病,或月經不調等陰陽氣血失調的情況下發病,多單眼為患,也可雙眼同時或先後發生。本病病程較長,易反複發作。治不及時,可發生花翳白陷、凝脂翳等症,愈後遺留瘢痕翳障,影響視力。與西醫學之單純皰疹病毒性角膜炎相類似。
晶狀體過敏症(phacoanaphyaxis)係肉芽腫性炎症的罕見眼病,發生在行白內障囊外摘除術後、超聲乳化摘除術後,可合並或不合並玻璃體脫出,或眼球穿透傷後晶狀體囊壁破裂。經一段潛伏期後,患者對其自身的晶狀體蛋白質產生免疫性過敏反應。 晶狀體蛋白過敏性青光眼(phacoanaphylactic glaucoma),臨床上較為少見,是在白內障手術或晶狀體損傷後,由晶狀體蛋白引起的過敏反應所致。當在
結核是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病至今仍為重要的傳染病之一。結核病主要引起肺部感染,眼瞼眼眶、淚器、結膜。角膜、鞏膜、葡萄膜視網膜以及視神經等眼部組織均可直接或間接受到感染。角膜可發生多種結核性病變。結核是一種古老的慢性傳染病,至今仍為重要的傳染病之一。據WHO統計,全世界每年約有800萬新病發生,至少有300萬人死於該病。我國建國後其發病率大為降低。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來有些地區又有上升趨勢。結核病主要引
結核病是一個古老的傳染病,新石器時期人的骨骼中已發現結核病變。公元前460年對此就有較詳盡的臨床描述。我國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巨著《黃帝內經》中就有了詳盡的記載。1882年Koch發現了結核杆菌(M.tuberculosis),為結核病的診斷、治療、預防提供了可靠的依據。
此病在文獻中有多種名稱,如晶狀體溶解性葡萄膜炎(phacolytic uveitis)、晶狀體毒性葡萄膜炎(phacotoxic uveitis)、晶狀體過敏性葡萄膜炎(phacoallergic uveitis)或晶狀體過敏性眼內炎(phacoallergic endophthalmitis)、晶狀體抗原性葡萄膜炎(phacoantigenic uveitis)、晶狀體源性葡萄膜炎(phacog
晶狀體膨脹所致青光眼即腫脹期白內障所致青光眼(glaucoma associated with intumescent cataract)是指老年性白內障的膨脹期或晶狀體外傷後混濁腫脹時發生的青光眼。原發性閉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發病機製與晶狀體的關係很密切,這類患者眼前節較小,前房深度較淺,房角較窄。隨著年齡增長,晶狀體前後徑漸漸增加,因而虹膜瞳孔緣與晶狀體前囊膜之間的間隙越來越窄,甚至經常發生接觸,
睫狀體黑色素瘤(ciliary melanoma)指由惡性黑色素瘤細胞組成的睫狀體區黑色素性腫物。其組織發生於睫狀體基質內的黑色素細胞。
出現在成熟期或過熟期白內障時,因經晶狀體囊膜漏出的晶狀體蛋白質引起的炎性青光眼,稱晶狀體溶解性青光眼(phacolytic glaucoma)或晶狀體蛋白性青光眼(lens protein glaucoma),係一種繼發性開角型青光眼。因老年人晶狀體的蛋白質成分改變,高分子量的晶狀體蛋白質增加,成熟期或過熟期白內障經晶狀體囊的微細開口釋放晶狀體蛋白質,由於蛋白質沉積物的炎性反應,前房中充滿著吞噬了
在正常情況下,晶體(lens)由晶體懸韌帶懸掛於睫狀體上,其軸與視軸幾乎一致。由於先天性、外傷或病變等原因使晶體懸韌帶缺損或破裂,可引起懸掛力減弱,導致晶體異位(ectopia lentis)或半脫位(subluxation);如果懸韌帶發生完全斷裂,可產生晶體完全脫位。
棘阿米巴性鞏膜炎是由棘阿米巴原蟲引起的一種鞏膜炎。嚴重威脅視力,病程長,為慢性進行性的鞏膜損害。
急性扁桃體炎是齶扁桃體的一種非特異性急性炎症,常伴有一定程度的咽粘膜及咽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中醫稱為“乳蛾”、“喉蛾”或“蓮房蛾”。常發生於兒童及青少年。
急性咽炎(acute pharyngitis)是咽粘膜,並波及粘膜下及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常繼發於急性鼻炎或急性扁桃體之後或為上呼吸道感染之一部分。亦常為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或為急性傳染病之前驅症狀。
急性喉炎(acute laryngitis)是喉粘膜的急性卡他性炎症,常繼發於急性鼻炎、鼻竇炎、急性咽炎,為整個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也可單獨發生。有時大聲喊叫、過度用嗓、劇烈咳嗽,也可引起急性喉炎。若發生於兒童,病情較為嚴重。
細菌進入鼓窒引起化膿感染,稱為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多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可能部分病例初起為病毒感染,爾後細菌侵入。常見為溶血型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第Ⅲ型肺炎球菌和變形杆菌等。多見於冬春季節,有血液病、營養不良、變態反應及心肺病患者、腎炎、糖尿病者易於誘發。據統計,5~16歲學齡兒童發病率高達3%,5歲以下者高達5%~10%,有時可反複發作多次。愛斯基摩人和美洲印地安人發病率較白人高得多,這是種族
季節性過敏性鼻炎,又稱花粉性鼻炎。好發於季節交換之時,以青年人較為常見。每到花粉播散季節便開始發病。發病時眼癢,結膜充血嚴重者水腫,以致誤診為常見的結膜炎。季節性過敏性鼻炎不是大病,但它是慢性病,發病率高,我國患此病的患者至少數千萬。一旦疾病發作,將年年反複,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和日常工作,每天必用的治療藥物也增加了家庭和政府的醫療負擔。最值得重視的,近一半的夏秋季花粉症患者有可能在首次發病的9年內,
急性會厭炎(acute epiglottitis)是會厭粘膜的急性炎性病變,治療不及時常致膿腫形成,兒童及成人皆可見。
急性化膿性鼻竇炎是鼻竇粘膜的急性化膿性炎症,重者可累及骨質。上頜因竇腔較大,竇底較低,而竇口較高,易於積膿,且居於各鼻竇之下方,易被他處炎症所感染,故上頜竇炎的發病率最高,篩竇炎次之,額竇炎又次之,蝶竇炎最少。
急性額竇炎係額竇粘膜的急性炎症。多繼發於其他感染,患者表現為頭痛,鼻塞等。
急性單純性咽炎(acute simple pharyngitis)為咽部粘膜及粘膜下組織的急性炎症。咽淋巴組織亦常被累及。炎症早期可局限於某一部分,隨病情進展常可涉及整個咽腔。
急性篩竇炎是急性鼻竇炎的一種,即篩竇氣房黏膜急性感染,篩竇炎的發病率高於額竇炎與蝶竇炎,次於上領竇炎。特別是因篩竇發育較早,兒童期極易發炎。篩竇炎在兒童中常並發眼眶蜂窩炎及膿腫。
通常說的感冒就是上頜竇炎的急性發作,稱為急性上頜竇炎。
急性蝶竇炎是指蝶竇炎的急性炎症發作。由於蝶竇深隱,不易感染,所以急性蝶竇炎臨床少見。一般很少單獨發病。常在頭頂部、後枕部發生頭痛,並可反射到頸部和眼球後。
急性乳突炎(acute mastoiditis)是乳突氣房粘膜及其骨質的急性化膿性炎症。多由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展而來。主要發生於氣化型乳突。兒童多見。
自1882年發現結核杆菌之後,中耳結核才得以確診。多繼發於肺結核病,發病率19世紀初為13%,近20年來由於有效的抗癆藥物的問世,肺結核發病率已明顯降低,結核性中耳乳突炎現已很少見到。國內報道最多者為王鵬萬1956年41例。
中耳乳突間有粘膜相連續,中耳化膿感染後乳突粘膜亦相應有炎症反應,初起為卡他炎性,乳突區可能有輕度壓痛,俟鼓膜穿孔流膿後,乳突炎性反應隨即消失。如排膿不暢,或第Ⅲ型肺炎球菌感染,毒性很強,破壞骨質,使乳突小房粘膜水腫、出血、壞死化膿,便成為急性化膿性乳突炎,實際為急性中耳炎之後續,應稱為急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
甲狀舌管囊腫(thyroglossal cyst)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狀腺發育過程中,甲狀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頸部遺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腫。囊腫內常有上皮分泌物聚積,囊腫可通過舌盲孔與口腔相通,而繼發感染,囊腫可破潰形成甲狀舌管瘺(thyroglossal fistula)。
急性化膿性腮腺炎(Acute purulent parotitis)已往常見於腹部大型外科手術後,所以又稱為手術後腮腺炎(postoperative parotitis),屬於嚴重並發症之一。由於抗生素應用的發展並注意維持正常出入量及水、電解質平衡,目前已少見。除此情況外,腮腺的急性炎症病員仍時有所見。
急性舌扁桃體炎(acute lingual tonsillitis)為舌根部淋巴組織團塊急性發炎,多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或並發於急性扁桃體炎。其病因及發因素與急性扁桃炎相同,主要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
先天性甲狀舌囊腫及瘺管又名頸前正中囊腫及瘺管,是在甲狀腺發生過程中,甲狀舌管未退化或未完全退化消失而產生的。可發生於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跡之間的任何部位。甲狀舌瘺管的內瘺口位於舌盲孔,外瘺口在頸前正中線上或稍偏一側。囊腫位於舌骨下方時,連接囊腫和舌盲孔之間的瘺管可經舌骨前、舌骨內或舌骨後走行,以從舌骨後走行者多見。
接觸性唇炎(contact cheilitis)係唇黏膜及其周圍皮膚因接觸某些物質引起的過敏性或刺激性炎症。
頜骨骨髓炎可分為化膿性、特異性、放射性等幾種。臨床上以化膿性頜骨骨髓炎最為多見。
先天性甲狀舌囊腫及瘺管又名頸前正中囊腫及瘺管,是在甲狀腺發生過程中,甲狀舌管未退化或未完全退化消失而產生的。可發生於自舌盲孔至胸骨上切跡之間的任何部位。甲狀舌瘺管的內瘺口位於舌盲孔,外瘺口在頸前正中線上或稍偏一側。囊腫位於舌骨下方時,連接囊腫和舌盲孔之間的瘺管可經舌骨前、舌骨內或舌骨後走行,以從舌骨後走行者多見。
巨舌(macroglossia)指由舌組織增生和水腫引起的舌體腫大。巨舌可以由各種不同的原因所引起:血管瘤和淋巴管瘤引起、神經纖維瘤、甲狀腺功能低下、血管神經性水腫、澱粉樣變及其他等,診斷不難,治療主要針對病因。
頰間隙感染是指頰間隙急性化膿性感染,主要表現有下頜或上頜磨牙區前庭溝紅腫,前庭溝變淺呈隆起伏,觸之劇痛,有波動感,穿刺易抽出膿液,麵頰皮膚紅腫相對較輕。
甲狀舌管囊腫與鰓裂囊腫皆為發育異常性囊腫,前者由胚胎甲狀腺形成過程中的甲狀舌管退化不全,遺留在深部組織內並產生分泌物積聚於組織內而成;後者係胚胎時期鰓裂的殘餘組織所形成。
金屬元素易被口腔黏膜吸收而沉積,可引起口腔炎、牙齦炎、咽峽炎等。可成為金屬物質中毒的早期臨床表現或惟一症狀。
漿細胞性唇炎(plasma-cell cheilitis)為唇部炎症性疾患,組織學上幾乎全部為漿細胞浸潤。這種以漿細胞為主的浸潤也可見於口腔、龜頭和女性生殖部位,在龜頭部者稱為龜頭包皮炎。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
首頁
上一頁
下一頁
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