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結核性胸膜炎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胸膜炎症,通常由近胸膜的原發病灶直接侵入胸膜或通過淋巴管血行播散至胸膜而引起。這種疾病在所有人群中都有可能發生,但在兒童和青少年中更為常見。 結核性胸膜炎的症狀包括發熱、咳嗽、胸痛、呼吸困難等,有時還可能出現胸腔積液。這種疾病對肺功能有一定的影響,如果積液量較大或者胸膜粘連及肥厚嚴重,可能會影響患者的呼吸功能。
結節病是一種非幹酪樣壞死性上皮細胞肉芽腫炎症性疾病,病因不明,以侵犯肺實質為主,並累及全身多髒器,如淋巴結、皮膚、關節、肝、腎及心髒等組織。 結節病的臨床表現主要有雙側肺門淋巴結腫大、肺浸潤及眼及皮膚損害等。在免疫學上,結節病通常表現為皮膚遲緩樣過敏反應受到抑製及Ⅰ型輔助T細胞(TH1)免疫反應增強,同時可見循環免疫複合物及B細胞反應增高。 結節病的治療主要是糖皮質激素和免疫抑製劑的治療,同時也要
急性支氣管炎是一種由病毒或細菌等病原體感染所致的支氣管黏膜炎症,常常繼發於上呼吸道感染之後,也常為肺炎的早期表現。急性支氣管炎的症狀主要包括咳嗽、鼻塞、寒戰、低熱和幹咳等,同時可能伴有支氣管分泌物增多。
急性氣管-支氣管炎是一種常見的呼吸道疾病,主要是由於生物性或非生物性致病因素引起的支氣管樹黏膜急性炎症。本病屬常見病,多發病,尤以小兒和老年多見。多為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受涼為主要原因,秋冬為本病多發季節,寒冷地區也多見,在流感流行時,本病的發生率更高。另外經常與理化刺激因子接觸人群,均易罹患本病。
頸淋巴結炎是一種由感染引起的炎症性疾病,通常由病毒或細菌感染引起。該疾病可導致頸部淋巴結腫大、疼痛等症狀,並可能伴有其他部位的炎症表現。頸淋巴結炎分為急性頸淋巴結炎和慢性頸淋巴結炎,通常采用抗感染等方法進行治療。
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簡稱金葡肺炎,占成人肺炎的2~3%,幼兒、老年體弱及手術後者發病率較高。一般病死率為30%~40%。造成死亡的部分原因是大多數病人伴有嚴重的合並症。然而有些成年人本來很健康。但在流感後得了這種肺炎。病情發展快。最後導致死亡。抗生素療效慢。恢複期長。臨床上分為原發性與繼發性兩類。
莖突綜合征,又稱莖突過長、Eagle綜合征、莖突神經痛,是一種因莖突過長或其方位、形態異常刺激鄰近血管神經而引起的咽部異物感、咽痛或反射性耳痛、頭頸部痛和涎腺增多等症狀的總稱。這種病症常見於成年人,且單側患病的情況較多。
急性呼吸衰竭是指原肺呼吸功能正常,因某種突發原因,例如氣道阻塞、溺水、藥物中毒、中樞神經肌肉疾患抑製呼吸,機體往往來不及代償,如不及時診斷及盡早采取有效控製措施,常可危及生命。但此型呼吸衰竭患者原呼吸功能常大多良好,若及時有效搶救,預後往往優於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間質性肺炎是一種罕見的發展迅速的暴發性肺損傷,為肺的急性損傷性病變。本病好發於病毒感染者、長期接觸有害物質者等人群,可能由病毒急性感染引起。患者通常表現為發熱、咳嗽、氣急,並可能出現呼吸衰竭。本病病情發展迅速,多數患者在1~2個月內死亡,預後極差。
結結節性硬化(TSC)又稱Bourneville病,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的神經皮膚綜合征,也有散發病例,多由外胚葉組織的器官發育異常,可出現腦、皮膚、周圍神經、腎等多器官受累,臨床特征是麵部皮脂腺瘤、癲癇發作和智能減退。發病率約為1/6000活嬰,男女之比為2:1。2018年5月11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等5部門聯合製定了《第一批罕見病目錄》,結節性硬化症被收錄其中。
是由嗜肺軍團菌(革蘭氏陰性杆菌)引起的肺部感染,輕型僅有流感樣症狀,重者形成肺炎,常伴有肺外症狀又稱軍團菌病。
近20餘年來對累及小氣道的炎症性病變即細支氣管炎(伴或不伴閉塞)一類疾病的認識顯著增加,有人稱為細支氣管綜合征(bronchiolar syndrome),包括多種不同疾病或作為其他疾病相關的病理狀態。
繼發性肺結核是肺結核的一種類型,它發生在已經感染過結核杆菌的患者身上。這種肺結核類型通常發生在成人中,是在原有的肺結核病灶重新活躍的基礎上發生的。繼發性肺結核的典型症狀包括咳嗽、咳痰、痰中帶血、發熱以及盜汗等。這些症狀可能在全身或局部出現,根據個體差異和病情嚴重程度不同而有所不同。在影像學上,繼發性肺結核可以表現為斑片狀、結節狀或空洞狀等不同形態的病灶。繼發性肺結核可以通過抗結核治療得到控製和治愈
此病亦稱減壓病(Decompression sickness)。1973年Smith首次描述該症為沉箱病(Caisson disease),即在潛水高壓環境中迅速變換壓力出現的內耳損傷。潛水員作業中發生率為1%,一般潛入水下每沉10m即增加一個大氣壓的水壓,相當於施加人體17~18Mg的壓力。因此潛水時必須吸入壓縮性空氣或惰氣和氧的混合氣體,以調節鼓室和鼻腔的內外壓力。如果變換壓力過快或咽鼓管功能
軍團菌病(legionella pneumonia)是由軍團菌引起的一種以肺炎為主要表現的全身性疾病。軍團菌屬共有40種,臨床分離株大多數為嗜肺軍團菌(legionella pneumophila),其次是米克戴德軍團菌(L micdadei),其他少見。係革蘭陰性杆菌,但著色較淺。嚴格需氧菌,初代分離培養時營養要求特殊,需用含抗生素和半胱氨酸、鐵的選擇性特殊培養基如活性炭酵母瓊脂培養基(CYE)
急性肺源性心髒病(acute cor pulmonale)主要是由肺動脈主幹或其主要分支突然栓塞,肺循環大部受阻,以致肺動脈壓急劇增高、急性右心室擴張和右心室功能衰竭的心髒病。由於本病主要見於巨大肺栓塞患者,本節僅對肺栓塞及其所引起的急性肺心病加以闡述。
軍團病是軍團杆菌(legionellosis)所引起的以肺炎為主的感染,又稱為軍團病(legionella disease)。病原菌主要來自汙染的水源,自呼吸道侵入。此外,致病菌尚可能引起另一種以發熱、頭痛、肌痛為主的臨床類型,病情較輕,稱為龐提阿克熱(Pontiac fever)。197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州退伍軍人軍團在費城一個旅館開會,約4400名代表及家屬中共有221人相繼發生肺炎,其中34
糖皮質激素作為哮喘的一線治療已廣泛應用於臨床。大多數哮喘患者口服大劑量潑尼鬆短時間內就可使臨床症狀和病理生理變化得到明顯改善。對於初始診斷的兒童和成人哮喘患者,無論是大劑量還是小劑量吸入激素均能緩解症狀和改善肺功能。但並不是所有哮喘患者對激素的治療都顯示出療效,有一部分患者即使長期或大劑量給予激素,其療效也不理想,此為激素抵抗型哮喘(glucocoticoid resistant asthma,G
巨細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是以受感染細胞形成巨大的A型嗜酸性核內及胞質內包涵體為特征的病毒性肺炎。大多數是無症狀隱性感染,但在免疫功能低下和嬰兒中可引起嚴重的肺部感染而導致死亡。近年來隨著骨髓和器官移植的開展和艾滋病患者的不斷增多,CMV已經成為該兩種情況下最常見的致病菌。
縱隔炎指縱隔內的細菌感染,分為急性和慢性。急性縱隔炎多形成膿腫,病情嚴重。慢性縱隔炎多為肉芽腫樣,常由原發肺結核或組織胞質菌病感染所致,起病緩慢,常無症狀,在X線檢查時發現,少數患者也可由於病變引起阻塞或壓迫而發生相應的症狀和體征。
急性肺膿腫的感染細菌,為一般上呼吸道、口腔的常存菌。常為混合感染,包括需氧和厭氧的革蘭氏陽性與陰性球菌與杆菌。其中最常見的病原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肺炎球菌、梭形菌和螺旋體等。厭氧菌對肺部化膿性感染的重要性,由於培養技術的改進,近年來才被重視。較重要的厭氧菌有腖鏈球菌、腖球菌、核粒梭形杆菌、類杆菌屬、瓦容球菌、螺旋體等。除上述厭氧菌外,還有需氧或兼性厭氧菌存在。近年國外報道嗜肺軍團杆菌所致肺炎,約
急性嗜酸性粒細胞性肺炎(acute eosinophilic pneumonia,AEP)於1989年首先報道。因其不同於單純性肺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症,因此近年來將其作為一個獨立的臨床病症。
急性高原病(acute altitude sickness)是人體急進暴露於低氧環境後產生的各種病理性反應,是高原地區獨有的常見病。目前,關於急性高原病的命名和分型,國內外基本趨於統一。根據本病的臨床症狀和病情,國際高原病專業會議將其分為輕、中和重型急性高原病。輕型(I度):雖有症狀但能正常活動,可以繼續登山;中型(Ⅱ度):有嚴重症狀,活動能力下降,不能繼續登山,需要臥床休息;重型(Ⅲ度):病情進
急性化膿性齶扁桃體炎是齶扁桃體急性非特異性炎症,常伴咽炎,多見於20歲以下青少年。主要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也可引起本病。
肌注硬結是指在臀部或肱三角注射後所致的炎性增生性反應。
枸櫞酸杆菌肺炎(citrobacter pneumonia)是由枸櫞酸杆菌感染所致。為醫院常見的獲得性感染。近幾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且該菌對多種抗生素耐藥,治療較困難,預後差。
急性侵襲型肺曲黴病(acute invasive pulmonary aspergillosis)是侵襲型肺曲黴病中最常見和最嚴重的類型。曲黴性支氣管肺炎和播散性肺曲黴病大體上均可歸入此範疇。
軍刀綜合征(scimitar syndrome)即肺發育不全綜合征,亦稱彎刀綜合征,最先由Neil等(1960)提出。該征是一種先天性血管畸形,屬肺靜脈畸形引流的一類型(心下型),其特點是右肺靜脈開口於下腔靜脈。它是由於部分肺靜脈回流異常而導致的一組病征,其主要特征為:①右肺發育不全;②由於畸形的靜脈,X線檢查發現沿右心緣有彎刀狀陰影;③心髒向右移位,近似右位心。
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是具有刺激性和窒息性的無色氣體。低濃度接觸僅有呼吸道及眼的局部刺激作用,高濃度時全身作用較明顯,表現為中樞神經係統症狀和窒息症狀。硫化氫具有"臭蛋樣"氣味,但極高濃度很快引起嗅覺疲勞而不覺其味。采礦、冶煉、甜菜製糖,製造二硫化碳、有機磷農藥,以及皮革、硫化染料、顏料、動物膠等工業中都有硫化氫產生;有機物腐敗場所如沼澤地、陰溝、化糞池、汙物沉澱池等處作業時均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急腹症,其發病率占急腹症的第3~5位。其中80%以上的病人病情較輕,即急性水腫性胰腺炎,可經非手術治愈,基本上是一種內科病。10%左右的病人屬於重症胰腺炎,即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胰腺炎,胰腺的炎症已非可逆性或自限性,常須手術治療,應視為外科病。由於對急性胰腺炎的認識較前深入,診斷技術和治療方法更有了較大的發展,已成為外科醫生很感興
結腸炎腹痛一般多為隱痛或絞痛,常位於左下腹或小腹。其它表現有食欲不振、腹脹、惡心、嘔吐及肝大等;左下腹可 有壓痛,有時能觸及痙攣的結腸。常見的全身症狀有消瘦、乏力、發熱、貧血等。有少部分病人在慢性的病程中,病情突然惡化或初次發病就呈暴發性,表現嚴重腹瀉,每日 10-30 次,排出含血、膿,粘液的糞便,並有高熱、嘔吐、心動過速、衰竭、失水、電解質紊亂、神誌昏迷甚至結腸穿孔,不及時治療可以造成死亡。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常見病,居各種急腹症的首位。轉移性右下腹痛及闌尾點壓痛、反跳痛為其常見臨床表現,但是急性闌尾炎的病情變化多端,因此對每一具體病例都應認真對待,詳盡詢問病史,仔細檢查,這樣才能準確診斷,早期手術,防止並發症,提高治愈率。
酒精性肝病是長期酗酒所致酒精中毒性肝髒疾病,包括脂肪肝、酒精性肝類和酒精性肝硬化。本病在西方國家多見,80%~90%的肝硬化病因是由飲酒所引起。在我國對肝炎後引起的肝硬化比較重視,對酒精性肝硬化認為少見而重視不夠。隨著我國酒的消耗量增加,臨床所見酒精性肝病有逐年增多的趨勢。值得今後注意。
急性胃炎(acute gestritis)係由沒病因引起的胃粘膜急性炎症。臨床可分為急性化膿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以單純性最為常見。有人將其分為急性外因性與急性內因性兩類。凡致病因子經口進入胃內引起的胃炎稱外因性胃炎,包括細菌性胃炎、中毒性胃炎、腐蝕性胃炎、藥物性胃炎等;凡有害因子通過血循環到達胃粘膜而引起的胃炎,稱內因性胃炎,包括急性傳染病合並胃炎、全身性疾病(
是一類從粘膜表麵突出到結腸腸腔內的隆起狀的病變,在未確定病理性質前均稱為結腸息肉,按病理可分為:腺瘤樣息肉(包括乳頭狀腺瘤)最常見,炎性息肉,腸粘膜受長期炎症刺激增生的結果,錯構瘤型息肉,其他,如粘膜肥厚增生形成增生性息肉,淋巴組織增生,類癌等疾患。
急性膽囊炎是膽囊管梗阻和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症。約95%以上的病人有膽囊結石,稱結石性膽囊炎;5%的病人膽囊無結石,稱非結石性膽囊炎。
酒精中毒是由於一過性大量攝入酒精導致中樞神經係統先興奮後抑製,繼而使延髓血管運動中樞和呼吸中樞受到抑製,嚴重者可引起呼吸衰竭、呼吸麻痹而死亡。該病起病急,進展快,但若能及時救治,可挽救患者生命,減少並發症的發生。酒精依賴(alcoholic dependence)係指慢性酒精中毒者一旦停飲,可產生一係列戒斷症狀。實際上酒精依賴者經常處於中毒狀態中。我國酒精中毒的發病率比西方國家為低,但近年來其發病
結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慢性彌漫性腹膜感染。以兒童、青壯年多見。女略多於男,為1.2~2.0:1。臨床表現主要為倦怠、發熱、腹痛與腹脹等,可引起腸梗阻、腸穿孔和形成瘺管等並發症。
急性胃腸炎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急性胃腸道疾病,特點是有明顯的飲食不當病史,發病突然而恢複也較快,常表現為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
急性病毒性肝炎患者檢查,血清膽紅素在17.1μmol/L以上者,可診斷為急性黃疸型肝炎。黃疸型的黃疸深淺主要決定於毛細膽管阻塞程度和肝細胞壞死和阻塞膽道通路的情況。
結腸過敏症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腸道功能性疾病,以腸道壁無器質性病變、 腸功能紊亂為特點,由腸道敏感痙攣而表現出一係列的症狀。 有人稱本病為結腸功能紊亂、粘液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炎、痙攣性結腸炎、過敏性結腸綜合征、 激惹性腸綜合征、腸應激綜合征、腸道易激綜合征等。結腸過敏症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一般以20~50歲的青壯年最多,女性多於男性(女性約占3/4),其發病率在國內外尚無可靠的統計。據有關資料統計,
急性胃粘膜病變是以胃粘膜發生不同程度糜爛、淺潰瘍和出血為特征的病變,以急性粘膜糜爛病變為主者稱急性糜爛性胃炎;以粘膜出血改變為主可稱為急性出血性胃炎,發生於應激狀態,以多發性潰瘍為主者可稱為應激性潰瘍。本病是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病因之一,約占20-30%。
結腸瘺是一種常見的外科病理狀態,因各種原因所形成胃腸道之間的異常通道,腸管與其他空腔髒器之間或腸管與體表之間的病理通道,都屬於腸瘺的範疇,若發生在結腸則稱為結腸瘺,結腸瘺可分為外瘺和內瘺兩種類型,腸內容物漏出體外者稱為外瘺,瘺管與另一腸管或其他空腔髒器相通者稱為內瘺。
急性腸係膜淋巴結炎又稱急性非特異性腸係膜淋巴結炎(acute nonspecif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由Brenneman(1921)首先提出,常見於兒童和青少年,以發燒、急性腹痛為其臨床特點,一般病例藥物治療有效,少數腸係膜淋巴結炎化膿後形成膿腫,則需外科治療。
寄生蟲指一種生物,將其一生的大多數時間居住在另外一種動物,稱為宿主或寄主(host)上,同時,對被寄生動物造成損害。當宿主不能控製寄生蟲的生長或繁殖,表現出明顯的臨床症狀和病理變化,而引起寄生蟲病,如不及時治療,嚴重者可以死亡。寄生蟲病是一些寄生蟲寄生在人和動物的身體裏所引起的疾病。寄生蟲病是世界上分布廣、種類多、危害嚴重的一類疾病。寄生蟲病有蛔蟲病、蟯蟲病等種類。
巨大肥厚性胃炎是由於胃黏膜的過度增生而使胃壁廣泛增厚,1888年Ménétrier首先提出,故又名為Ménétrier病。
急性腹膜炎(acute peritonitis)是由感染、化學性物質(如胃液、腸液、膽汁、胰液等)或損傷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性病變。其中以細菌感染引起者最多。
急性胃炎(acute gastritis)是指各種外在和內在因素引起的急性廣泛性或局限性的胃黏膜急性炎症,若合並腸道炎症則稱急性胃腸炎。目前臨床上將急性胃炎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四大類,以前兩種較常見。急性單純性胃炎(acute simple gastritis)是臨床常見多發病,一般短期可以治愈,少數可留有後遺症。
甲醇是工業酒精的主要成分之一。易揮發,易燃。攝入甲醇5~10毫升就可引起中毒,30毫升可致死。分為急性中毒和慢性中毒。急性中毒引起以中樞神經係統、眼郜損害及代謝性酸中毒為主的全身性疾病。
暴瀉,是指發病突然,以排便次數劇增,瀉下急迫為特征的內科急性病證。現代醫學中的急性腸炎、急性食物中毒,及某些腸道過敏所致的急性腹瀉均歸屬於本證範疇。急性腸炎患者多在夏秋季突然發病,並多有誤食不潔食物的病史,有呈暴發性流行的特點,病人多表現為惡心、嘔吐在先,繼以腹瀉,每天3~5次,甚至數十次不等,大便呈水樣,深黃色或帶綠色,惡臭,可伴有腹部絞痛、發熱、全身酸痛等症狀。
結腸憩室是結腸壁向外凸出形成袋狀。可以是單個,但更多是一連串由腸腔向外的囊狀突出。結腸憩室可分為真性與獲得性兩類。真性憩室是結腸壁的先天性全層薄弱,憩室含有腸壁各層。獲得性憩室則係粘膜通過腸壁肌層的弱點疝出,因此它是繼發於腸腔內壓力的增高,迫使粘膜經腸壁肌肉的薄弱區向外突出。
急性腐蝕性胃炎(acute corrosive gastritis)是由於自服或誤服強酸(如硫酸、鹽酸、硝酸、醋酸、來蘇)或強堿(如氫氧化鈉、氫氧化鉀)等腐蝕劑後引起胃黏膜發生變性、糜爛、潰瘍或壞死性病變。早期臨床表現為胸骨後及上腹部的劇痛,重者導致出血或穿孔,晚期可導致食管狹窄。
假膜性腸炎PMC)又稱難辨梭狀厭氧芽胞杆菌性腸炎、手術後腸炎、抗生素腸炎、抗生素誘發的難辨梭狀厭氧芽胞杆菌性腸炎等。PMC常發生於大手術後及一引起危重和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使用廣譜抗生素,特別是口服潔黴素後,促使腸道菌群失調,難辨梭狀厭氧芽胞杆菌異常繁殖,產生黴素而引起腸道粘膜急性休克性炎症,在壞死的粘膜上形成假膜。
急性水腫型胰腺炎(或稱急性間質性胰腺炎)為急性胰腺炎常見的一種。可經非手術治愈,基本上是一種內科病。
急性出血壞死型胰腺炎是急性胰腺炎的一種類型,係由急性水腫型胰腺炎病變繼續發展所致。胰腺腺泡、脂肪、血管大片壞死,胰腺組織水腫,體積增大,廣泛性出血壞死。腹膜後間隙大量血性滲出液。網膜、係膜組織被滲出的胰酶所消化。此型胰腺炎病情篤重,且發展急劇,並發症多,死亡率很高。
急性出血性壞死性腸炎是與C型產氣莢膜芽孢杆菌感染有聯係的一種急性腸炎,本病病變主要在小腸,病理改變以腸壁出血壞死為特征。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痛、便血、發熱、嘔吐和腹脹。嚴重者可有休克、腸麻痹等中毒症狀和腸穿孔等並發症。
家族性結腸息肉病歸屬於腺瘤性息肉綜合征,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偶見於無家族史者,全結腸與直腸均可有多發性腺瘤,多數腺瘤有蒂,乳頭狀較少見,息肉數從100左右到數千個不等,自黃豆大小至直徑數厘米,常密集排列,有時成串,其組織結構與一般腺瘤無異。
急性無黃疸型肝炎是急性病毒性肝炎的一種類型,一般較輕,病程較短,易忽略,僅表現為乏力、食欲減退、腹脹和肝區疼,部分患者無臨床症狀(亞臨床型),可有肝大。
局部麻醉藥包括普魯卡因(procaine)、可卡因(cocaine)、利多卡因(lidocaine)、麻卡因(marcaine)、卡波卡因(carbocaine)、丙胺卡因(prilocaine)等,主要對中樞神經係統起抑製作用,但中毒時可引起中樞神經興奮、心髒抑製、血管擴張等,從而出現有關症狀。近年來,在孕婦分娩時,常應用上述某種局部麻醉藥鎮痛,此類藥物被母體吸收後可以經過胎盤導致新生兒中毒;偶
假性腸梗阻(intestinal pseudo-obstruction IPO)是由於神經抑製、毒素刺激或腸壁平滑肌本身的病變,導致的腸壁肌肉運動功能紊亂,臨床具有腸梗阻的症狀和體征,但無腸內外機械性腸梗阻因素存在,故又稱動力性腸梗阻,是無腸腔阻塞的一種綜合征。按病程有急性和慢性之分,麻痹性腸梗阻和痙攣性腸梗阻屬於急性假性腸梗阻,慢性假性腸梗阻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acute obstructive suppurative cholangitis,AOSC)是由於膽管梗阻和細菌感染,膽管內壓升高,肝髒膽血屏障受損,大量細菌和毒素進入血循環,造成以肝膽係統病損為主,合並多器官損害的全身嚴重感染性疾病,是急性膽管炎的嚴重形式。
急性便秘是指近期突然發生的便秘,發病較急,持續時間較短,當導致便秘的疾病痊愈後,便秘也隨之解除。
繼發性腹膜炎(secondary peritonitis)是腹腔內髒器的炎症、穿孔、外傷、血運障礙以及醫源性創傷等所引致的腹膜急性化膿性炎症,是嚴重的腹膜腔感染,如不早期診斷和正確的治療,病死率極高。外科臨床工作中所遇到的一般均為繼發性腹膜炎。
結直腸黑變病(melanosls coli,MC)是指結直腸固有膜內巨噬細胞含有脂褐素樣(1ipofuscinlike)物質的一種黏膜色素沉著性病變。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結、直腸黑變病的發病率升高。該病國內報道較少。結直腸黑變病的病因及發病機理目前仍不甚清楚,該病患者可出現電解質紊亂,而且該病患者中大腸癌和大腸腺瘤性息肉的發生率高,少數患者還可出現假性腸狹窄,而誤行剖腹手術。
藍氏賈第鞭毛蟲病現通稱賈第蟲病(giardiasis),是由藍氏賈第鞭毛蟲(giardia lambila)寄生在人體小腸引起的原蟲性疾患。臨床上以腹瀉、腹痛及腹脹等為主要表現,並可引起膽囊炎、膽管炎及肝髒損害。本病除地方性流行外,還可導致水源性暴發性流行。在旅遊者中感染也很常見。近年發現艾滋病患者常可合並本蟲感染。
結腸糞性穿孔(stercoral perforation,SP)是一種少見的致死性急腹症,1972年Bauer報告4例,並複習文獻共25例,以後文獻上陸續有病例報道。1990年Serpell統計1984~1990年世界文獻共64例,1995年報告3例。結腸糞性穿孔的發病率不詳,但根據屍體解剖發現,發病率大於5%。
結締組織疾病累及胃腸道的有硬皮病、係統性紅斑狼瘡、結節性多動脈炎、皮肌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其中以硬皮病最為突出。
急性腹型-高脂血綜合征(Acute Abdomen-Hyperlipemia Syndrome)又稱家族性高脂蛋白血型Ⅰ型、家族性高乳糜微粒血症、原發性家族性高脂血症、肝脾腫大性脂質沉積症、高膽固醇血症黃脂瘤病、特發性脂質沉積症、高膽固醇血症黃脂瘤病、特發性脂質沉積症及急腹症-高脂血症綜合征。1932年,由Burger和Grutz二人首先報道,故又稱Burger-Grutz綜合征。為家族性常染色體
急性化膿性胃炎(acute purulent gastritis)指由化膿菌引起,以胃壁黏膜下層病變為主的急性感染性胃部疾患。亦稱急性蜂窩織炎性胃炎或化膿性胃炎。由Cruveilher於1862年首先報道。
結腸血管擴張症是一組結腸血管畸形病變的總稱,是由良性非腫瘤性擴張的血管叢構成,又稱結腸血管發育不良、結腸血管擴張、結腸動靜脈畸形。1960年Margulis首次通過腸係膜動靜脈造影證實了結腸血管擴張症的存在,以後有關報道逐漸增多。近年發現該病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老年病人,大約占所有下消化道出血原因的4%左右。隨著纖維結腸鏡的廣泛應用,有關肝硬化,門脈高壓症患者結腸血管擴張症的報
集聚腸杆菌即成團泛菌是一群符合腸杆菌定義的產類胡蘿卜素的黃色菌群,最早是從植物、種子、水果等中分離,此後在各種各樣的環境中獲得此菌群,這些菌株曾被劃分為13屬27種,有先後幾十種名詞用來描述此菌群,最多時達到56個名稱。如植物病理學家所熟知的草生歐文菌(Erwinia herbicola),而醫學工作者所熟知的名稱為成團腸杆菌(或稱聚團腸杆菌),它在醫學、農業及遺傳學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結腸閉鎖的發生率為1/1500~20000,在全部腸閉鎖病例中發生於結腸者少於5%。病因與病理基本上與小腸閉鎖相同。類型有:①粘膜及粘膜下層構成的隔膜,多見於升結腸及乙狀結腸;②兩端為盲端,中間有結締組織;③兩盲端間無結締組織,多見於橫結腸。
間插血吸蟲病是由間插血吸蟲(schistosome intercalatum)寄生於腸道靜脈所致的地方性寄生蟲病。多數病人感染後可無明顯症狀。感染嚴重者可有左髂骨驟起疼痛、腹痛、腹瀉。
急性腸係膜上靜脈血栓形成(acute superior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起病隱匿,早期無特異症狀和體征,常規檢查不易明確診斷,多數患者在出現腹膜炎甚至剖腹後始作出診斷,往往失去最佳治療時機。手術取栓、切除壞死腸管的同時,積極的抗凝治療是提高患者的生存率,減少血栓再發的有效措施。
結腸血管疾病是下消化道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過去常常是通過血管造影或手術發現,現在內鏡的普及和發展,越來越多的結腸血管疾病得到診治,其病變常是血管本身的異常,也可以是某些病症的表現之一,病因仍不十分明確,目前應用最多的是“血管畸形(vascular malformation)”。
巨吻棘頭蟲病(macracanthorhynchiasis)是豬巨吻棘頭蟲(Macrocanthorhus hirudinaceus)寄生於小腸所引起的疾病,屬人畜共患寄生蟲病。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中國的遼寧、山東、河北、河南、吉林、安徽、廣東、四川和內蒙等省區報道 300餘例。
急性結腸假性梗阻綜合征(Acute Colonic Pseudoobstruction Syndrome)是原發性或繼發性結腸擴張,而結腸本身無病變的一組綜合征。常發生於久病和長期臥床患者,發病部位常在回盲部或右半結腸。
焦慮症(anxiety neurosis)是一種以焦慮情緒為主的神經症,以廣泛和持續性焦慮或反複發作的驚恐不安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經紊亂、肌肉緊張與運動性不安,臨床一般分為廣泛性焦慮障礙(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與驚恐障礙(panic disorder)兩種主要形式。而在美國的DSM-5診斷與分類標準中“焦慮障礙”包含的內容更加廣泛,包括社交焦慮障礙(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主要由於頸椎長期勞損、骨質增生,或椎間盤脫出、韌帶增厚,致使頸椎脊髓、神經根或椎動脈受壓,出現一係列功能障礙的臨床綜合征。頸椎病主要表現是頸肩痛、上肢或下肢麻木無力、行走困難,以及頭暈。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以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為多。它的起病比較隱匿,病程長,治療不及時會遺留神經症狀。 頸椎病可分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
交感神經型頸椎病是頸椎病的一個類型,一般是由於椎間盤退變和節段性不穩定等因素,從而對頸椎周圍的交感神經末梢造成刺激,產生交感神經功能紊亂。頸椎病包括: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脊髓型頸椎病雖少見,但症狀嚴重,且多以隱性侵襲的形式發展,易誤診為其他疾患而延誤治療時機,因此其在諸型中處於重要地位。由於其主要壓迫或刺激脊髓及伴行血管而出現脊髓神經的感覺、運動、反射與排便功能障礙,故稱之為脊髓型頸椎病。頸椎病包括: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交感神經型頸椎病、食管壓迫型頸椎病。
肌萎縮側索硬化症,又稱漸凍人症,簡稱ALS病,是運動神經元病的一種,是累及上運動神經元(大腦、腦幹、脊髓),又影響到下運動神經元(顱神經核、脊髓前角細胞)及其支配的軀幹、四肢和頭麵部肌肉的一種慢性進行性變性疾病。臨床上常表現為上、下運動神經元合並受損的混合性癱瘓。
緊張性頭痛又稱為肌收縮性頭痛,是最常見的一種頭痛類型,一般認為其患病率高於偏頭痛,約占門診頭痛患者的半數。主要為頸部和頭麵部肌肉持續性收縮而產生的頭部壓迫感、沉重感,有的病人自訴為頭部有“緊箍”感。
急性脊髓炎是非特異性炎症引起脊髓白質脫髓鞘病變或壞死,導致急性橫貫性脊髓損害,也稱為急性橫貫性脊髓炎,以病損水平以下肢體癱瘓、傳導束性感覺障礙和尿便障礙為臨床特征。
由於多種原因的影響使脊髓內形成管狀空腔,稱為脊髓空洞症,在空洞周圍常有神經膠質增生。本症發病較為緩慢,臨床表現為受累的脊髓節段神經損害症狀,以痛、溫覺減退與消失、而深感覺保存的分離性感覺障礙為特點,兼有脊髓長束損害的運動障礙與神經營養障礙。
進行性肌營養不良症(progressive myodystrophy)是一組由遺傳因素所致的原發性骨骼肌疾病,其臨床主要表現為緩慢進行的肌肉萎縮、肌無力及不同程度的運動障礙。本病可由多種遺傳方式引起,其臨床表現各具有不同的特點,因而形成許多類型。本節僅就其中較主要的類型進行概要介紹。
結核性腦膜炎(tuberculous meningitis)是結核病中最嚴重的肺外結核病型,也是小兒結核病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在初染結核1年內發生,尤其在初染結核3~6個月內發病最高。由於卡介苗的廣泛接種及結核病防治工作的開展,其發病率已明顯減少。但由於防治工作開展不夠平衡,有些地區本病仍較常見,所發現的患者仍以晚期為多。因此掌握其發生發展規律,早期診斷及合理的治療,對降低病死率,減少後遺症有重要意
痙攣性斜頸是一種累及頸部區域的局限性肌張力障礙,表現為頸肌陣發性的不自主收縮,引起頭向一側扭轉或陣性傾斜。它是一種錐體外係運動障礙,是一種獨立的器質性疾病。然而精神因素如焦慮、反應性抑鬱症等對此病的症狀輕重起著一定的調整作用,情緒的衝動甚至是此病加速發展的一個因素。臨床上診斷和治療要通過細致的臨床觀察和肌電圖檢查進行區分。
脊髓性肌萎縮(spinal muscular atrophy,SMA)係指一類由於以脊髓前角細胞為主的變性導致肌無力和肌萎縮的疾病。首先由Werdnig(1891)和Hoffmann(1893)報道,故又稱Werdnig-Hoffmann病。根據起病年齡和病變程度可將本病分為4型:Ⅰ~Ⅲ型稱為兒童型SMA,屬於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其群體發病率為1/6000~1/10000,是嬰兒期最常見的致死性遺
進行性脊肌萎縮症發病年齡稍早與ALS,多在30歲左右,男性多見,運動神經元變性僅限於脊髓前角細胞,表現肌無力、肌萎縮和肌束震顫等下運動神經元受損症狀體征,隱襲起病,首發症狀常為一手或雙手小肌肉萎縮、無力,逐漸累及前臂、上臂及肩胛帶肌肉,也有從下肢萎縮開始者,但少見,遠端萎縮明顯,肌張力及腱反射減低,無感覺障礙,括約肌功能不受累,累及延髓出現延髓麻痹者存活時間段,常死於肺感染。
肌營養不良症是由遺傳因素所致的以進行性骨骼肌無力為特征的一組原發性骨骼肌壞死性疾病,臨床上主要表現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進行性加重的骨骼肌萎縮和無力。也可累及心肌。
脊髓壓迫症是神經係統常見疾患。它是一組具有占位性特征的椎管內病變。有明顯的進展性的脊髓受壓臨床表現,隨著病因的發展和擴大,脊髓、脊神經根,及其供應血管遭受壓迫並日趨嚴重,造成脊髓水腫、變性、壞死等病理變化,最終將導致脊髓功能的喪失,出現受壓平麵以下的肢體運動、反射、感覺、括約肌功能以及皮膚營養障礙,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和勞動能力。
在正常狀態下,頸椎椎管內徑(前後矢狀徑及左右橫徑)均有一定大小,以容納椎管內的脊髓神經等組織。但如其內徑小於正常,尤其是矢狀徑絕對值小於12mm時,即構成椎管相對狹窄,而小於10mm時則屬絕對狹窄,並可由此而引起一係列症狀。本病的治療仍以非手術療法為主,但久治無效者仍應手術擴大椎管矢狀徑。
亞急性聯合變性(subacute combined degeneration)又名維生素B12神經病,是由於維生素B12缺乏所致。多見於40歲以上的成人。男女皆可患病。主要在脊髓後索、側索及周圍神經發生緩慢進展的退行性變。臨床上呈現進行性感覺性共濟失調、痙攣性癱瘓、深感覺障礙及周圍神經損害的體征,並常伴以惡性貧血和無胃酸。
吉蘭-巴雷綜合征(Guillain-Barrés syndrome,GBS),又稱急性感染性多發性神經根神經炎,是由病毒感染或感染後以及其他原因導致的一種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變為周圍神經係統的廣泛性炎性脫髓鞘。臨床上以四肢對稱性弛緩性癱瘓為其主要表現。
肌張力異常(dystonia)是一組由身體骨骼肌的協同肌和拮抗肌的不協調、間歇持續收縮造成的重複的不自主運動和異常扭轉姿勢的症狀群。故又稱肌張力異常綜合征(dystonic syndrome)。本病的張力變化不為人注意,但異常體位姿勢和不自主變換動作引人注目。它具有扭轉性質,包括頸部和/或軀幹的胸腰和/或上肢扭轉、足部過伸或過曲。這種異常體位姿勢常不自主地緩慢地變換。可在某一姿勢固定一段時間,接著
脊神經根炎指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脊神經根炎性及變性疾病的總稱,病變可侵及頸、胸、腰、骶任一節段的脊神經根。臨床上以頸胸神經根和腰骶神經最常受累,引起肩背痛及腰腿痛。
脊髓小腦變性症是以運動失調為主要症狀,病理學上是以小腦及其傳入、傳出途徑的變性為主體的疾病,臨床上是以肢體共濟失調和構音障礙為主要特征。
急性播散性腦脊髓炎又稱感染後腦脊髓炎、預防接種後腦脊髓炎,係指繼發於麻疹、風疹、水痘、天花等急性出疹性疾病,或預防接種後,廣泛累及腦和脊髓白質的急性炎症性脫髓鞘疾病。臨床上可分腦型、脊髓型和腦脊髓型三種。
急性戒酒綜合征(acute alcohol withdrawal syndrome)發生在長期(2~3周以上)大量飲酒,而突然停止飲酒或明顯減量時,患者隨即產生一係列症狀與體征,被稱為戒酒綜合征或脫癮症候群。發病機製係因中樞神經係統失去酒精的抑製作用而產生大腦皮質或β-腎上腺素能神經過度興奮所致。多發生在已有軀體依賴的酗酒者。該綜合征表現有震顫、譫妄、抽搐、意識混亂、精神運動和自主神經過度興奮。戒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