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百日咳是一種由百日咳杆菌感染導致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它具有傳染性和典型的臨床特征,如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咳嗽末伴有特殊的吸氣吼聲,以及病程較長,可達數周甚至3個月左右。此病常見於嬰幼兒,並且潛伏期一般為5-21天,平均潛伏期7-14天。傳染源主要是百日咳患者、帶菌者或隱性感染者,傳播途徑主要是呼吸道傳播。對於所有人群,特別是嬰幼兒,接種百日咳疫苗可以有效預防百日咳杆菌感染。
扁桃體炎是齶扁桃體的非特異性炎症,是一種常見的咽喉疾病。扁桃體炎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主要症狀包括咽痛、發熱及咽部不適感等。該病可引起耳、鼻以及心、腎、關節等局部或全身的並發症,具有一定的危害性。致病原以溶血性鏈球菌為主,其他如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以及病毒等也可引起扁桃體炎。
敗血症是由致病菌侵入血液循環引起的全身性感染,臨床上主要表現為寒戰、高熱、毒血症症狀、皮疹、關節痛、肝脾大、感染性休克、遷徙性病灶等。致病菌進入血液以後,迅速生長繁殖,並產生大量毒素,引起許多中毒症狀。敗血症按病因分類,可以分為革蘭陽性球菌敗血症、革蘭陰性杆菌敗血症和膿毒敗血症。致病菌的種類、數量、毒力以及患兒年齡和抵抗力的強弱不同會導致臨床表現的差異。絕大多數敗血症呈急性病程,病情重,預後差。敗
白喉是由白喉棒狀杆菌(CorynebacteriumDiphtheriae)引起的一種感染。它通常在發生暴露後2至5天出現症狀和體征,其嚴重程度為輕度到重度不等。症狀的出現通常較為緩慢,初始症狀為咽喉痛和發熱。嚴重情況下,細菌會產生一種毒物(毒素),在咽喉後部形成厚厚的灰色或白色斑塊。這會阻塞呼吸道,導致呼吸或吞咽困難,並出現犬吠樣咳。頸部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由於淋巴結腫大而出現腫脹。毒物也可能進入血
病毒性支氣管炎是一種由病毒侵入鼻子咽喉後,再進入支氣管中引起的炎症。它多由感冒持續引起,也有直接感染病毒引起的情況。病毒性支氣管炎一般包括急性支氣管炎和慢性支氣管炎兩種類型。 急性支氣管炎的主要症狀是咳嗽、咳痰以及劇烈胸骨疼痛。而慢性支氣管炎的主要臨床表現是咳出白色粘液,偶帶血絲。 病毒性支氣管炎並不是嚴重的疾病,患者一旦確診後,如果能夠在主治醫生的建議之下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法及時進行有效的治療,是
病毒性肺炎是由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向下蔓延所致的肺部炎症。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大多見於冬春季節,可暴發或散發流行。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幹咳及肺浸潤等。病毒性肺炎的發生與病毒的毒力、感染途徑以及宿主的年齡、免疫功能狀態等有關。一般小兒發病率高於成人。病毒性肺炎的症狀包括發熱、頭痛、全身酸痛、幹咳及肺浸潤等,同時可能伴有呼吸急促、喉嚨疼痛等症狀。對於病毒性肺炎的治療,主要是以對症治療
病毒性咽炎是一種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咽部急性感染,主要症狀包括扁桃體腫大、發熱、咽喉疼痛等。該病主要發生在咽部、口腔黏膜及其周圍皮膚,也可能發生在角膜和外生殖器。常見的病毒性咽炎有皰疹病毒、冠狀病毒等引起。病毒性咽炎的預後大多較好,但也可能引發腦炎或嚴重的肺部疾病。
苯中毒分為急性苯中毒和慢性苯中毒。急性苯中毒是指口服含苯的有機溶劑或吸入高濃度苯蒸氣後,出現以中樞神經係統麻醉作用為主要表現的病理生理過程。輕度中毒表現為頭疼、頭暈、流淚、咳嗽、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步態不穩、紫紺等。中重度苯中毒患者除上述症狀外,出現神經係統和全身症狀,甚至發生抽搐、躁動、昏迷、休克等。慢性苯中毒是指苯及其代謝產物酚類直接抑製細胞核分裂,導致細胞突變,影響骨髓的造血功能,臨床表
病毒性喉炎是一種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喉部黏膜炎症,是喉部常見病,多由鼻病毒、甲型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及腺病毒等引起。臨床特征為犬吠樣咳嗽,咳嗽時疼痛,聲音嘶啞,講話困難。以抗病毒治療為主,小兒易並發喉梗阻,若未及時診斷治療,可危及生命。病毒性喉炎及時救治一般預後較好,大多數患者可治愈。
鼻疽病是由鼻疽伯克霍爾德菌所致的傳染病。原係馬、騾及驢等單蹄獸類較為多發的一種傳染病,人因接觸病畜或染有致病菌的物品而受感染。臨床表現主要為急性發熱,呼吸道、皮膚、肌肉等處出現蜂窩織炎、壞死、膿腫和肉芽腫。有些呈慢性經過,間歇性發作,病程遷延可達數年之久。公元前330年Aristotle對本病有所記載,並用拉丁語“Malleus”(惡性之意)命名本病,Apeyrtos(公元375)對馬類發生鼻疽作
鼻旁竇支氣管綜合征(sinobronchiales syndrome)是指副鼻竇炎伴支氣管炎。
不動杆菌屬(Acinetobacter)細菌是條件致病菌,當機體抵抗力降低時易引起機體感染,是引起醫院內感染的重要機會致病菌之一。本菌可引起呼吸道感染、敗血症、腦膜炎、心內膜炎、傷口及皮膚感染、泌尿生殖道感染等。重症者可導致死亡。易感人群為老年人、嬰幼兒及其他抵抗力低下者。近年來本菌在醫院內暴發流行和耐藥性不斷增加,並呈多重耐藥,故引起臨床重視。
貝殼甲綜合征(Shell Nail Syndrome)甲床及骨質萎縮。Cornelius和shelley於1967年報道了1例,該患兒4歲時發生繼發於百日咳的支氣管擴張,5歲時出現指甲改變。
閉鎖肺綜合征(locked lung syndrome,LIS)是指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氣道阻塞進行性加重而達到危急狀態。
變形杆菌(proteus)係腸道正常菌群的常見菌種,與人類感染有關的主要為普通變形杆菌和奇異變形杆菌,可引起泌尿道感染和腹部術後切口感染,引起肺炎少見,國內尚無確切發病率統計資料。社區感染中罕見,院內感染中約占3.4%~5.8%。與其他革蘭陰性杆菌肺炎類似,主要是吸入口咽部定植的變形杆菌。正常人攜帶此菌很少,老年、使用抗酸劑或H2受體阻滯劑導致胃液pH升高、個人衛生狀況不佳、胃腸道手術者,口咽部變
布氏菌肺炎(pneumonia due to brucella species)是由布氏菌屬(Brucella)細菌所引起的肺部急性或慢性感染,屬自然疫源性人畜共患病。本病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我國東北、華北、西北畜牧地區都有流行。
出血敗血性巴斯德菌(Pasteurella multocida)是貓和狗口腔正常菌叢,也是許多動物和鳥類常見的呼吸道感染病因。出血敗血性巴斯德菌是狗和貓咬所致人蜂窩織炎的常見原因。此菌可引起人類呼吸係統感染,引起巴斯德氏菌肺炎,但報道極少。
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SE)可以引致肺炎。
病毒性感冒是人們常見的一種疾病,包括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和病毒性咽炎等,主要通過空氣或手接觸經由鼻腔傳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病毒存在於患者的呼吸道中,在患者咳嗽、打噴嚏時經飛沫傳染。由於其傳染性強、傳播途徑不易控製、傳播速度快、傳播範圍廣,因此較難控製,危害很大,甚至會出現重症病例(重症肺炎、呼吸衰竭等)。普通感冒是由鼻病毒、冠狀病毒及副流感病毒等引起,普通感冒較流行性
鼻疽假單胞菌肺炎(pseudomonas mallei pneumonia)是由鼻疽假單胞菌所引起的下呼吸道急性或慢性炎症,人因接觸病畜發生感染。急性者1~2 周死亡,慢性者經久不愈。 假單胞菌屬屬假單胞菌科,包括一群革蘭氏染色陰性杆菌。廣泛存在於土壤、水、汙物及空氣中。
斑疹傷寒有流行性斑疹傷寒和地方性斑疹傷寒之分。前者係由普氏立克次體通過人虱傳播,並發支氣管肺炎,僅次於Q熱肺炎;後者也稱鼠型斑疹傷寒(murine typhus),是由莫氏立克次體經鼠蚤傳播的急性傳染病,其臨床特征與流行性斑疹傷寒相似,但病情較輕,並發支氣管炎多見,而並發肺炎者較少。
不動杆菌(acinetobacter)是一種機會致病菌,可引起肺部炎症,往往發生在長期住院或機體抵抗力降低患者,病情較重。本菌對多種常用抗生素耐藥,治療較困難,病死率較高。
便秘(senile constipation)是指排便次數減少,同時排便困難,糞便幹結。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或2~3天排便1次,便秘患者每周排便少於2次,並且排便費力,糞質硬結、量少。便秘可見於年輕人,但是老年人更常見,約1/3的老年人可出現便秘,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巴來特食管(Barrett’s esophagus,BE)是指食管下段的複層鱗狀上皮被化生的單層柱狀上皮所替代的一種病理現象,可伴有腸化或不伴有腸化。其中伴有腸上皮化生者屬於食管腺癌的癌前病變。廣義的概念也包括食管的胃上皮化生或異位,以及柱狀上皮化生。為與食管下段的賁門黏膜柱狀上皮區分, 曾規定病變範圍在胃食管連接處(GEJ) 75px以上,近年來的概念定義為內鏡下發現並被病理組織學證實在食管與胃
賁門失弛緩症(esophageal achalasia) 又稱賁門痙攣或巨食管,是以食管下段括約肌鬆弛障礙和替補無蠕動為主要特征的原發性食管動力紊亂性疾病。它的發病原因不是十分清楚,有先天性,肌源性和神經源性三種學說。目前人們廣泛接受的是神經源性學說。臨床主要表現為咽下困難、食物反流和下端胸骨後不適或疼痛。本病為一種少見病(估計每10萬人人中僅約1人),可發生於任何年齡,但最常見於20~39歲的年
食管下端有不正常的柱狀上皮覆蓋,稱之為Barrett食管。普遍認為是獲得性,並與反流性食管炎密切相關,並有發生腺癌的可能,異位柱狀上皮殘留於食管可在食管任何部位發生。
白果又名銀杏,味帶香甜,可以煮或炒食,有祛痰、止咳、潤肺、定喘等功效,但大量進食後可引起中毒。白果內含有氫氰酸毒素,毒性很強,遇熱後毒性減小,故生食更易中毒。一般中毒劑量為10-50顆,中毒症狀發生在進食白果後1-12小時。為預防白果中毒,不宜多吃更不宜生吃白果。本病多見於兒童。
病毒性食管炎(viral esophagitis)的致病微生物是皰疹病毒,故又名皰疹性食管炎(herpetic esophagitis),目前認為主要有單純皰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HSV)Ⅰ和Ⅱ(HSV-Ⅰ、HSV-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HZV)、巨細胞病毒(CMV)和Epstein-Barr病毒(EBV)等5種可引起人類皰疹性食管炎,其中以HSV較為常見。
賁門炎屬慢性胃炎,僅是在胃粘膜炎症不同的部位而已。常見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是提示不同的病因引起胃粘膜的慢性炎症或萎縮性病變。賁門炎相對來說治療時間需要長些,一般症狀不是否明顯的淺表性胃炎患者,建議以養為主即可,胃病是個慢性病種,需要慢慢調理治療。積極的心態對病情也有很大益處。
賁門癌在我國食管癌高發區的發病率也很高,據這些地區及腫瘤研治機構的統計,食管癌與賁門癌的比例約為2∶1。由於對賁門的範圍理解不一致,故對賁門癌的定義存在不同看法,以至於統計數字出入較大。正確的賁門癌定義是發生在胃賁門部,也就是食管胃交界線下約2cm範圍內的腺癌。它是胃癌的特殊類型,應和食管下段癌區分。但是它又與其他部位的胃癌不同,具有自己的解剖學組織學特性和臨床表現,獨特的診斷和治療方法以及較差的
蓖麻子(castor bean)俗稱大麻子,是蓖麻的果實,為油料作物。蓖麻全株有毒,其有毒成分為蓖麻毒素及蓖麻堿。蓖麻毒素2mg,蓖麻堿0.16g可使成人致死。小兒服生蓖麻子3~5顆即可致死。蓖麻毒素及蓖麻堿加熱後可以破壞而解毒。蓖麻子毒素是一種細胞原漿毒,可損害肝、腎等實質髒器,並有凝集、溶解紅細胞的作用,也可麻痹呼吸及血管運動中樞。
1907年首先由Whipple報道。1949年Black-Schaffer用PAS染色發現病人小腸粘膜內巨噬細胞中有PAS陽性物質。1960年Cohen等先後經電鏡研究,認為巨噬細胞中的鐮狀顆粒由細菌組成;病原體為杆狀,其寬為0.2μm,長為1.5~2.5μm,稱為Whipple杆菌。病原菌經口侵入,可侵犯全身各器官,在長期抗生素治療後,病人可獲痊愈,此杆菌亦逐漸消失。現認為本病與感染Whippl
中醫認為濕勝於熱,邪傷氣分,其症痢下粘膩白物,或如豆汁,腹痛後重,胸腹痞悶,溲行色白或黃,或稱濕痢。西醫上說,屬於細菌性痢疾,比紅痢較輕,就是大便有粘液和膿性分泌物,沒有血液成分(或較少)。屬於一種腸道傳染病,有傳染性的。
誤服大量、醫療用量過大或長期應用鉍劑均可引起中毒。小兒鉍中毒(bismuthpoisoning)大多由於醫治腹瀉時應用多量次硝酸鉍所引起。由於腸道細菌作用,次硝酸鉍可以氧化為亞硝酸鹽,故可出現鉍和亞硝酸鹽雙重中毒症狀。小兒口服次硝酸鉍的致死量約為3~5g。靜脈或肌注可溶性鉍鹽過量可以導致急性中毒。不溶性鉍鹽(如次碳酸鉍等)常為治療胃腸道疾病的內服藥物或外用製劑,雖然被吸收量很少,但若大量或長期應用
巴瑞特綜合征(Barrett Syndrome)是指食管下端粘膜被胃柱狀上皮所取代。又稱Barrett潰瘍、慢性消化性潰瘍和食管炎綜合征。1950年首先由Barrett描述,故稱Barrett綜合征。本征可為先天性,但常繼發於反流性食管炎,在胃-食管反流的基礎上發生食管炎和潰瘍。
變形杆菌(proteus bacillus)屬條件致病菌,引起食物中毒是由於攝入大量變形杆菌汙染的食物所致,臨床主要表現為胃腸型及過敏型,以前者多見。
苯海拉明為常用的抗組織胺藥物。小兒苯海拉明中毒(benadryl poisoning)多因誤服或誤用過大劑量所致,致死量約為40mg/kg。偶有應用治療劑量發生過敏反應者。
暴痢,也稱急性細菌性痢疾(acute bacillary dysentery),簡稱菌痢,是由誌賀菌屬(genus Shigellae 又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性疾病。一年四季均有散在性發病,以夏秋季節常見流行,普遍易感,以小兒為多。
柏-查綜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是由於肝靜脈或下腔靜脈部分或完全阻塞所引起的以肝髒排血障礙為主要表現的症候群,又稱肝靜脈阻塞綜合征。本征於1846年和1889年分別由Budd和Chiari報道。主要臨床特征為腹痛、肝脾腫大、腹水和下肢水腫。本征相對少見,可見於任何年齡,以20~40歲為多。
巴貝蟲病(babesiosis,piroplasmosis)是由巴貝蟲屬(Babesia)的紅細胞內寄生的血液原蟲通過蜱類媒介感染所致人獸共染的寄生蟲病。不同種類原蟲可對相應的脊椎動物致病,故有牛、馬、犬、羊、豬等各種巴貝蟲病。人巴貝蟲病,急性發病時頗似瘧疾,臨床以間歇熱、脾大、黃疸、血管內溶血和血紅蛋白尿等為特征。
布卡綜合症係由肝靜脈和(或)肝靜脈出口以上的下腔靜脈梗阻所引起,本病引起肝鬱血,肝腫大,晚期可硬變,脾腫大、腹水及門脈高壓症等。
吡唑酮類包括氨基比林(amidopyrine)、安替比林(antipyrine)、安乃近(analgin)、保太鬆(phenylbutazone)、羥基保太鬆(oxyphenbutazone)等。此類藥物中毒多因誤服過量或長期應用較大劑量所致。少數病人雖用治療量,亦可發生嚴重的中毒反應。
病毒性腦炎(viral encephalitis)和病毒性腦膜炎(virus meningitis)均是指多種病毒引起的顱內急性炎症。由於病原體致病性能和宿主反應過程的差異,形成不同類型疾病。若炎症過程主要在腦膜,臨床重點表現為病毒性腦膜炎。主要累及大腦實質時,則以病毒性腦炎為臨床特征。大多患者具有病程自限性。病毒性腦膜炎(virus meningitis)在20世紀50年代前後多稱作無菌性腦膜炎
不安腿綜合征(restless legs syndrome,RLS)又稱多動腿綜合征或不寧腿綜合征。RLS在各年齡組皆可發病,但多見於40歲以上的壯年。症狀主要發生在兩下肢,但亦可累及大腿和足部,可以一側為重,或僅限於一側下肢,但上肢和手部則很少受累。受累的患肢深部酸、麻痛灼熱、蟲爬樣、瘙癢樣等多種痛苦感覺為主要表現的發作性疾病。症狀在休息時出現,而在白天工作,勞動或運動時不出現症狀。
臂叢神經痛是指由頸5至胸1的神經前支組成的臂叢神經的各部受損時,產生其支配範圍內的疼痛的疾病。
部分性發作 (partial seizure) 也稱局灶性癲癇發作(focal seizures),臨床及腦電圖最初改變提示,大腦半球某部分神經元首先被激活,繼而出現同步快速放電,迅速向周圍正常腦區擴散,產生一係列電生理和神經化學變化,至神經元能量耗竭和代謝降低使發作自動終止。根據發作過程是否伴意識障礙,分為單純部分性發作(發作時無意識障礙)和複雜部分性發作(有不同程度意識障礙)。
包涵體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是一種慢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病理特點是肌質或肌核內有管狀細絲包涵體。1971年Yunis首先使用這一名稱。1978年Carpenter對14例IBM的臨床病理特點進行了總結,並正式確立了IBM為一獨立疾病。1995年Griggs等發表了專題文章,提出了IBM的臨床和實驗室診斷標準,進一步確定了IBM的臨床病理概念。1993年Ask
賓斯旺格病(Binswanger disease)又稱皮質下動脈硬化性腦病(subcortical arteriosclerotic encephalopathy),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小血管性癡呆。Binswanger(1894)首次報告一例54歲女性患者,表現為進行性智能障礙、語言障礙、雙下肢無力伴雙手震顫,描述腦動脈硬化、雙側腦室明顯增大、白質萎縮和多處室管膜增厚等病理改變。1902年Alzhe
Machado-Joseph病(Machado-Joseph’s disease,MJD)是以初發兩位患者的姓(Antone Joseph及Machado)命名的,同時又因本病集中於Azores群島,故又稱Azorean病。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神經係統退化疾病。Machado-Joseph病屬遺傳性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中的一種類型(Ⅲ型,SCA3),以小腦性共濟失調、錐體束征、肌張力異常及強直等錐體
苯丙酮尿症(phenyl ketonuria,PKU)是由於肝髒苯丙氨酸羥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缺乏或活性減低而導致苯丙氨酸代謝障礙的一種遺傳性疾病。在遺傳性氨基酸代謝缺陷疾病中比較常見,遺傳方式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臨床表現不均一,主要臨床特征為智力低下、精神神經症狀、濕疹、皮膚抓痕征及色素脫失和尿液中鼠氣味等,腦電圖異常。如果能得到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
非妊娠及哺乳期婦女,或婦女停止授乳1年後,出現持續性溢乳且伴有閉經者,稱為閉經溢乳綜合征(amenorrhea galactorrhea syndrome),包括不同的病因及病理。應注意的是,閉經-溢乳綜合征常常是垂體泌乳素腺瘤的症狀,並在X線照片上證實腫瘤之前10年即可有此症狀。閉經-溢乳綜合征伴高泌乳素血症者為79%~97%。
Castleman病(Castleman’s disease,CD)屬原因未明的反應性淋巴結病之一,臨床較為少見,以深部或淺表淋巴結顯著腫大為特點,部分病例可伴全身症狀和(或)多係統損害,多數病例手術切除腫大的淋巴結後,效果良好。
播散性黃瘤伴尿崩症(xanthoma disseminatum with diabetes insipidus)是皮膚黏膜播散性黃瘤伴發尿崩症,二者特異性的結合。很少見,主要發生於幼兒和青少年。男女之比為2∶1,遺傳方式不明。
伴有纖維囊性骨炎的假性甲狀旁腺功能低下症(PHP with fibrocystic osteitis)是PHP中的一種類型,比較少見。病者有低鈣血症所引起的手足搐搦。骨骼可有變形,易骨折。治療可用維生素D 或其衍生物使血鈣恢複正常,隨之PTH 降至正常,骨骼病變愈合。治療應終生維持。
巴特綜合征是一種難治性疾病。是因腎小球球旁細胞增生,分泌大量的腎素引起的繼發性醛固酮增多症候群。臨床表現主要為肌無力,周期性麻痹,心律失常,腸麻痹等低鉀症狀及煩渴,夜尿增多,骨質疏鬆等。
敗血症時體內縮血管物質(如某些細胞因子、血小板激活因子、內皮素及腺苷等)反應性增加,由此產生血流動力學改變及腎血流量減少是敗血症並發腎功能衰竭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也有非血流動力學的因素,如細菌隨血液遷徙至腎髒引起腎感染,在敗血症性腎功能衰竭患者的腎活檢發現,在腎間質和腎小管腔內有微小膿腫。
薄腎小球基底膜病(thin glomerular basement membrane disease)的定義是,組織學表現為腎小球基底膜變薄,臨床以腎小球性血尿為特征,但遺傳學無基因突變的一類疾病。
膀胱氣化功能失常,小腹脹痛,小便不暢之證。指膀胱氣化功能減弱,主要病機是腎陽不足。常見於老人、久病體弱患者。症見遺尿、尿急、尿頻而清、淋瀝不盡,苔薄潤,脈細弱等。治宜補腎固脬。
白血病是白細胞惡性增生性疾病,當癌細胞進入血流後,浸潤並破壞其他係統組織和器官。白血病可引起腎髒損害(leukemia nephropathy),腎髒為急性白血病的第3個容易浸潤的器官,主要為白血病細胞的直接浸潤或代謝產物導致腎髒的損傷,也可通過免疫反應、電解質紊亂損傷腎髒,表現為急性腎功能衰竭、慢性腎功能不全、腎炎綜合征或腎病綜合征等。
白塞病(Behcet’s disease, BD)是一種全身性、慢性、血管炎症性疾病,主要臨床表現為複發性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眼炎及皮膚損害,也可累及血管、神經係統、消化道、關節、肺、腎、附睾等器官,大部分患者預後良好,眼、中樞神經及大血管受累者預後不佳。好發於男性青壯年。本病根據其內髒的係統損害不同而分為血管型、神經型、胃腸型等。血管型指有大、中型動脈、靜脈受累者;神經型指有中樞或周圍神經受累
白塞病即眼-口腔-生殖器三聯症,是以口腔、生殖器潰瘍和虹膜睫狀體炎為主征的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Cavara等(1954)提出以中樞神經症狀為主要臨床象者稱之為神經型白塞病。神經精神症狀的發生機製尚不清。 白塞病是其伴發精神障礙發病的主要因素,導致精神障礙的腦功能紊亂繼發於白塞病。然爾並非患白塞病的全部發生精神障礙,故白塞病並非為發生精神障礙的惟一原因。
本病主要是以下肢皮下組織內細小血管炎為病理基礎而形成結節損害的皮膚病。
白塞病(BD)本質是一種慢性複發性全身性血管炎,病因未明,屬於全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性的表現為口腔潰瘍、生殖器潰瘍和眼部炎症。早在;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時代就已發現眼炎、口腔潰瘍和生殖器潰瘍之間的聯係。直到1937年才由土耳其皮膚科教授Hulusi Behcet第1個認識並闡述了該病的三聯征。
1847年德國病理學家魯道夫魏爾嘯首次識別了白血病。白血病的病源是由於細胞內脫氧核糖核酸的變異形成的骨髓中造血組織的不正常工作。骨髓中的幹細胞(stem cell)每天可以製造成千上萬的紅血球和白血球。白血病病人過分生產不成熟的白血球,妨害骨髓的其他工作,這使得骨髓生產其它血細胞的功能降低。白血病可以擴散到淋巴結、脾、肝、中樞神經係統和其它器官。
白細胞減少症和粒細胞缺乏症是指外周血象白細胞計數持續低於4.0X109/升者,中性粒細胞低於(1.5~1.8)X 109/升者。臨床以頭暈、乏力、低熱、心悸、腰酸、口腔潰瘍、感染等為特征。藥物、理化因素或嚴重感染可引起本病,也可繼發於其他疾病,如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等。本病如及早診治,預後尚好,否則可引起骨髓抑製,則預後不良。
白血病是造血組織的一種惡性疾病。多數病人早期常有咽部病變,表現為扁桃體和咽峽部潰瘍壞死,稱之為白血病性咽峽炎。
本病主要是指周圍動脈因動脈粥樣硬化病變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而後在其血供不足基礎上產生各種症狀和體征的一種非炎症性血管疾病。
白血病所致眼底改變,稱為白血病視網膜病變(leukemic retinopathy)。白血病患者含有大量不成熟的幼稚細胞可以引起眼底改變。是以1種或多種白細胞成分的自發性 進行性無限增殖,伴骨髓和其他器官的廣泛浸潤,導致正常造血功能衰竭性疾患。特別是在急性型其典型特征為視網膜靜脈充盈腫脹、迂曲呈節段狀或臘腸狀,並有白鞘伴隨。同時眼底有出血和滲出。據資料統計,1個白血病患者體內癌細胞1011~101
軀體疾病伴發的精神障礙雖可因其原發疾病的不同,精神症狀有所差異,但都具有共同特點:精神症狀的非特異性。一般起病較急者,以急性器質性精神障礙(意識障礙綜合征)為主,多發生在軀體病高峰期;慢性起病及疾病早期及恢複期往往以腦衰弱綜合征為主;在疾病晚期可出現慢性器質性精神障礙,以人格改變或智能障礙為其特征。精神障礙與原發軀體疾病在程度上常呈平行關係,其臨床表現也隨軀體病的嚴重程度變化而轉變,可由一種狀態轉
白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陷(G-6-PD deficiency in leukocyte)是1972年由Cooper等報道,其特征為患者中性粒細胞中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活性顯著降低,自幼反複出現各種細菌感染。
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缺乏症是發生頻率僅次於G-6-PD缺乏症的一種紅細胞酶病。
白細胞減少症是由於原因不明和繼發於其他疾病之後而引起的疾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白細胞數減少,就會削弱人體抗菌能力,容易受感染。不過,白細胞減少並不一定要治療,一要看減少程度;二要看減少原因。凡外周血液中白細胞數持續低於4x109/L時,統稱白細胞減少症,若白細胞總數明顯減少,低於2x109/L,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0.5x109/L,甚至消失者,稱為粒細胞缺乏症。
不穩定血紅蛋白病是由於α或β珠蛋白鏈氨基酸組成改變致使血紅蛋白分子結構不穩定,發生變性和沉澱,形成紅細胞內變性珠蛋白小體(Heinz小體),稱不穩定血紅蛋白。
病毒性心肌炎(viral myocarditis)是一種與病毒感染有關的局限性或彌漫性的急性、亞急性或慢性炎症性心肌疾病,是最常見的感染性心肌炎。輕度心肌炎的臨床表現較少,診斷較難,故病理診斷遠比臨床發病率為高。近年來隨著檢測技術的提高,發現多種病毒可引起心肌炎,其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是遍及全球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不穩定型心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是一種冠心病的急性心髒事件,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介於慢性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之間的中間臨床綜合征。
病態竇房結綜合征,病竇綜合征或病竇,又稱竇房結功能不全。是由於竇房結或其周圍組織(亦可包括心房、房室交接區等)的器質性病變,導致竇房結衝動形成障礙和衝動傳出障礙而產生的心律失常和多種症狀的綜合病征。主要以竇性心動過緩、竇房傳導阻滯、竇性停搏為主,當合並快速性心律失常反複發作時出現心動過緩-心動過速綜合征。大多於40歲以上出現症狀。
變異型心絞痛(variant angina pectoris)是以發作性急性心肌缺血為特征,但伴或不伴有典型心絞痛,伴有ST段抬高的臨床綜合征,是一種不穩定型心絞痛。
奔豚是指病人自覺有氣從少腹上衝胸咽的一種病證。由於氣衝如豚之奔突,故名奔豚氣。西醫的神經官能症、冠心病等有類似症狀者。
白大衣高血壓(white coat hypertension,WCH)是一種特殊類型的高血壓,目前對此研究較多,但由於研究的結果不一致,因而存在著一定爭論,主要有幾方麵的問題:WCH的診斷標準;WCH的產生機製;WCH是否對靶器官有損害;WCH是否需要治療以及WCH的預後如何。
變異型預激綜合征(variant preexcitation syndrome)亦稱Mahaim型預激綜合征。傳統的Mahaim型預激綜合征是指竇房結激動經Mahaim纖維下傳,心電圖出現δ波,QRS波群增寬而P-R間期正常,伴或不伴有室上性心動過速的一組綜合征。
鼻息肉是鼻部常見疾病,也與某些全身疾病有關。它是由於鼻粘膜長期炎性反應引起組織水腫的結果。鼻息肉多來源於中鼻道竇口、鼻道複合體和篩竇,高度水腫的鼻粘膜由中鼻道、竇口向鼻腔膨出下垂而形成息肉。由於病因的多元性和明顯的術後複發傾向,故在鼻科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
鼻中隔偏曲(deviation of nasal septum)是指鼻中隔偏離中線且引起臨床症狀的一種鼻內畸型。事實上大多數人的鼻中隔都有程度不同的偏曲,但是否引起鼻部症狀,常取決於下列因素:①偏曲的程度和形式,如有的呈明顯局部突起,該部正處於鼻瓣區;②鼻甲骨氣化程度;③梨狀孔外側緣骨質或鼻瓣區軟骨有否畸形等。
白喉是一種由白喉棒狀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臨床上以咽扁桃體炎和(或)喉炎、咽喉部典型灰白色假膜形成及其外毒素所致中毒症狀為主要特征,嚴重者可合並心肌炎,稱為白喉性心肌炎,係白喉最嚴重的合並症和主要死亡原因。
兩側腹直肌鞘於腹正中線相互交織而成腹白線。腹腔內髒經腹白線脫出腹外稱為白線疝(hernia of white line)。是一較少見的腹壁疝。發生於臍上的白線疝又稱上腹部疝,發生於臍下的白線疝則稱下腹部疝。由於臍上白線較寬,臍下白線狹而堅固,因此白線疝好發於臍上,且絕大多數發生於臍與劍突之間,尤其兩者中點者居多。
鼻中隔穿孔(perforation of the nasal septum)多是鼻中隔手術損傷的結果,雖不會引起嚴重後果,但其症狀卻經常困擾患者。
鼻中隔軟骨膜下或骨膜下積血,即形成鼻中隔血腫,是鼻中隔外傷性損害的結果。自發性血腫少見。
腹腔內髒器經過髖骨閉孔管突出於股三角區者,稱閉孔疝。閉孔管是一纖維骨性管道,長2~3cm,向前、內、下方斜行。管的上麵是由恥骨上下麵的閉孔溝所構成,下麵由盆腔肌膜與覆於閉孔內肌上緣之閉孔膜二者連接所形成。閉孔膜是一纖維腱膜,其纖維呈不規則交叉排列,分外膜及內膜,內口(盆腔口)有腹膜及腹膜外組織覆蓋,外口開口於內收長肌、股動脈與恥骨所形成的三角區。閉孔管內有閉孔神經及閉孔動靜脈通過達大腿內側,故有疝
腹直肌鞘的前、後層在腹直肌外側緣處愈合,形成半月狀、凸向外側的弧形腱性結構,即半月線。腹膜或腹腔內髒器經腹直肌外側緣半月線突出,稱為半月線疝(spigelian hernia),也稱側腹壁疝。Spige(1617)首先描述了半月線的解剖學,故又有spigelian疝之稱。
閉合性氣胸是指無外傷因素作用下的肺組織及髒層胸膜破裂,氣體由肺進入胸膜腔所致的胸腔積氣,為最常見的自發性氣胸之一。
變形性骨炎為一種成人的慢性骨骼病,其特征為骨局部代謝過強,骨組織被軟化和增大的骨性結構取代。
暴發性肝衰竭(fulminant hepatic failure,FHF)是指病前患者無肝病而突然出現大量肝細胞壞死或肝功能顯著異常,並在首發症狀出現後8周內發生肝性腦病(hepaticenc ephalopathy,HE)的一種綜合征。
巴德-吉亞利綜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是由於各種原因所致的肝靜脈和鄰近的下腔靜脈狹窄閉塞,肝靜脈和下腔靜脈血液回流障礙,產生肝大及疼痛、腹水、肝髒功能障礙等係列臨床表現。
賁門黏膜撕裂綜合征(cardiac mucosal laceration syndrome)是以大量嘔血、用力不協調的嘔吐和食管胃連接部縱形撕裂為特征的綜合征,係由Mallory與Weiss於1929年首次報道,因而又稱為Mallory-Weiss綜合征。過去認為本病甚為少見,但由於纖維食管鏡的廣泛應用,使本病的診斷更為容易,大組病例的報道也日益增多,文獻報道本病發生率占上消化道出血病例的3%~1
表皮囊腫由Critchey於1928年正式命名。它與中耳膽脂瘤不同,不是由於反複炎症所致上皮脫落形成,而是先天異位發生的。如果異位組織發生在胚胎早期(即神經溝封閉時),則囊腫多位於中線部;如發生在晚期(第二腦泡形成期),則囊腫多位於側方。少數表皮樣囊腫可為外傷造成,如通過實驗性損傷將上皮組織植入顱內可形成表皮樣囊腫。
閉合性腦損傷多為交通事故、跌倒、墜落等意外及產傷等直接或間接作用頭部致傷。
閉合性脊髓損傷係指脊柱骨折或脫位造成的脊髓或馬尾神經受壓、水腫、出血、挫傷或斷裂,不伴有與外界相通的傷道。脊柱骨折中14%合並脊髓損傷,絕大多數為單節段傷。
包皮陰莖頭炎,是包皮炎和陰莖頭炎的合稱,是發病率最高的陰莖頭包皮疾病。絕大多數為中青年患者,且易反反複複難以治愈。一般分為感染性或非感染性。臨床上以感染性的較多見,常由於不潔性交,感染白色念珠菌、滴蟲、支原體等其他細菌引起。非感染性的,幾乎都有包莖或包皮過長,在過長的包皮內板和陰莖頭之間,脫落上皮細胞、腺體分泌以及包皮垢杆菌共同形成溫熱、潮濕的環境,就容易產生細菌並刺激局部的包皮和黏膜發生炎症。常
包莖是由於包皮口狹窄或包皮與陰莖頭炎症後粘連而不能上翻露出陰莖頭者。包莖分先天性和後天性,先天性包莖分為萎縮型和肥大型,後天性包莖係炎症、外傷等使包皮口粘連狹窄所致。先天性包莖隨陰莖的生長、勃起,包皮可自行向上退縮顯露陰莖頭。
半月板損傷(meniscus injury)是膝部最常見的損傷之一,多見於青壯年,男性多於女性。國外報道內、外側半月板損傷之比為4~5∶1,而國內報道相反,其比例為1∶2.5。
髕骨軟化症(CP),又稱髕骨軟骨軟化症、髕骨軟骨炎,是膝關節常見病,好發於青壯年,在運動員和體育愛好者中尤其多見,女性發病率較男性高。其主要病理變化是軟骨的退行性改變,包括軟骨腫脹、碎裂、脫落,最後股骨髁的對應部位也發生同樣病變,發展為髕股關節骨性關節炎。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北京協和醫院是集醫療、教學、科研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三級甲等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指定的全國疑難重症診治指導中心,最早承擔高幹保健和外賓醫療任務的醫院之一,也是高等醫學教育和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國家 級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在中國曆史文化名城成都市錦江萬裏橋頭的華西壩,有一座聞名遐邇的醫學城,她就是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華西醫院。追溯曆史,華西醫院起源於美國、加拿大、英國等國基督教會1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一、曆史沿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前身是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1953年10月,總後方勤務部衛生部決定將“中國協和醫學院第二臨床學院”改為“軍委直屬機關醫院”。1954年7月,總後方勤務部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複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是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委屬事業單位,是複旦大學附屬綜合性教學醫院。醫院開業於1937年,是中國人創建和管理的最早的大型綜合性醫院之一,隸屬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
三級甲等綜合醫院國營
瑞金醫院建於1907年,原名廣慈醫院,是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為一體的三級甲等綜合性醫院,有著百年的深厚底蘊。醫院占地麵積11萬平方米,建築麵積37萬平方米,綠化麵積4萬平方米,核定床位1893張(
擅長:主任醫師
著名中醫腫瘤學家及中西醫結合臨床腫瘤學家,現為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副院長,醫學博士、教授、博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兒內、急救專業近四十年,具有豐富的危重症及疑難雜症搶救治療經驗。特別擅長各種休克、中毒、抽搐等
擅長:主任醫師
從事眼科臨床工作40餘年,具有極豐富的臨床經驗及診治疑難眼病的能力,尤其擅長青光眼的早期診斷及難治
擅長:主任醫師
李晶,女,1962年12月生,漢族,陝西人。198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醫療係,學士學位。畢業後分配
擅長:主任醫師
1965年畢業於新疆醫學院臨床醫療學,擅長內科心血管疾病的診斷與治療,曾獲自治區優秀專家稱號。全國